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




 

如何不在數據海洋裡溺水?

 

文:Alexia

 


這幾年,許多商界名人都開始談起了大數據(Big data),究竟什麼是大數據呢?它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又會為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亞當滿臉疑惑地走向社區超市的服務台,他拿出這幾天收到的孕嬰用品優惠券,向店員表示,他很感謝商家的熱忱服務,但是妻子從未向自己提起相關的事情,他也不明白超市在那麼多商品中,為何只寄了孕嬰商品的優惠券給他們。就在這時,亞當的手機響了起來,他打開通訊軟體看見妻子發來的訊息,才得知原來妻子早就懷孕,只是想確定檢查結果後,再給亞當一個驚喜!

大數據如何做出「預言」?

明明妻子沒有告訴別人自己可能懷孕的消息,連朝夕相處的丈夫都毫無察覺,為什麼超市就像擁有預知能力一般,為消費者寄出未來可能會用到的孕嬰優惠券呢?其實這一切都源於大數據推算。

大數據,又名海量數據,顧名思義,它是龐大資料的集合體。在這則故事中,亞當的妻子因為長期在社區超市購物,她的消費內容都被系統記錄了起來,而系統從近期的幾筆交易資料中推斷顧客可能懷孕,超市便依據推算結果給夫妻倆寄了優惠券。
這便是大數據的基礎運用之一,即從現有的資料中推算出結果,讓商家找出真正有購買意願的消費者,並做出高針對性的行銷,而不像以往那般,漫無目的地投放廣告,浪費成本。大數據時代為商界帶來嶄新的商機,甚至形成了「得數據者得天下」的新趨勢。

對個人而言,大數據的發展也提供了便利。以知名電商亞馬遜(Amazon)為例,用戶在網站上查看某個商品後,大數據及演算法會自動在網頁下方列出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其他商品,在電商成功推銷的同時,消費者也能快速找齊想買的商品,節省了搜索時間。


不只數據供應者需要善用智慧,防止受到欺瞞,那些收集、處理並應用數據的個人或業者,也必須秉持強烈的道德心來維持品牌,不要因濫用別人的個資而抹黑企業招牌。


隱私被窺探的困擾

數據不會無中生有,必須透過收集才能獲得。例如購買紀錄,它必須在購物這個行為發生後才會匯流進大數據中,一旦業者收集了消費者的購物紀錄,也代表著消費者個人資料的洩漏,如果個人資料沒有受到妥善保護,隱私權可能因此受到侵犯。

有些人會在使用通訊軟體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手機跳出了跟聊天內容相關的廣告,例如在討論過生日的話題時,出現了蛋糕業者的廣告信,就好像被第三方監視一樣。儘管目前擁有類似功能的軟體都表示,他們只會攔截訊息和投放廣告,無意窺探隱私,且大多由AI(編註:人工智慧)自動演算,而非人為操控,但畢竟數據依然保存在雲端,如果被有心的第三方加工、利用、洩露,依然會對使用者造成困擾,甚至遭到詐騙或蒙受財產損失。

另外,有不少社群網站上的小應用程式、心理測驗、互動遊戲,會要求用戶分享部分個人訊息,只要用戶按下同意後多半就能繼續使用,也不會額外收費。很多人因此忘了社群帳號上有多少個人訊息,竟同意這些應用程式取得相應的權限和訊息。

回想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寒而慄呢?

數據,一定可靠嗎?

在知道了大數據演算法的厲害之後,我們接著為開頭的故事假設別種情境:如果亞當的妻子和姊妹、好友分享超市的會員帳號,那麼所有人的購物紀錄都會集中在她一人的帳號上,系統如果推算出顧客懷孕,請問誰是孕婦?

其實數據本身是很單純的存在,演算法也只能按照設定好的算式運作,很多時候無法主動剔除多餘因素,例如當今充斥著網路世界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這類網站專門生產大量品質不穩定的文章,並以引人注目的標題,或是只要分享、按讚即可閱覽全文等方式,引誘大量讀者進入並傳播網站訊息。在大數據的計算下,搜尋引擎以為這種很多人閱覽的網站所傳播的是有用的訊息,便會在其他使用者搜索相關訊息時,讓這些實際上沒多少營養的內容排在前列。

儘管臉書(Facebook)等社群網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嘗試編列新的演算法,找出內容農場的相似性,如標題格式、關鍵字、文章長短等並予以排除,然而這種刻意排除法的效果不但不明朗,反倒讓很多一般的新聞、社論、科普文章被演算法當作垃圾文,無法順利出現在讀者眼前,讀者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判斷和選擇的權利。

為了提高演算的精確度,勢必要擴大收集數據的範圍,然而這又可能導致更多隱私被窺探。大數據演算該何去何從呢?

智慧面對數據,莫忘初心

或許大數據存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元素,但要是讓現代人完全拋棄網路,不再依賴大數據和演算法,勢必造成大量事務停擺。盲目地抵抗並不是智慧的作為,只有學習新知識,不斷思考,我們才能夠進步,才能不被控制,並聰明地使用數據。

使用一切需要提交數據的服務時,正規的商家會提醒使用者或消費者,它們會索取哪些資料,以及用戶擁有哪些權益保障等。儘管這些隱私權聲明、使用說明、商家免責訊息等內容多半很長,但在享用便利之前,還是請盡量讀完並理解其內涵,這樣才不容易在數據世界裡淪為被動者,也不會在權利受到損害時求助無門。

不只數據供應者需要善用智慧,防止受到欺瞞,那些收集、處理並應用數據的個人或業者,也必須秉持強烈的道德心來維持品牌,不要因濫用別人的個資而抹黑企業招牌。

結語

知名的手機品牌諾基亞(Nokia)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Connecting People)」。這句話似乎表明,所有科技的進步都是為了服務全人類,並提醒專業人士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本心。

在資訊龐雜的時代裡,純粹的品性更顯得可貴,我們不能忘記存在於心中的慈悲,還有伴隨慈悲而生的世界。因為,當科技是為了讓世界更好時,它才是最有意義的。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