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編進基因裡
文:Hohenheim |圖 Freepik
善念會存在於基因中,隨著血脈一路傳承。因此,為人父母者,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的慈悲心,讓他們將這些美好的事物吸收內化,成為一個溫暖善良的人,並把善的基因傳給下一代。
2018年11月,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所領導的團隊,在網路上發布了一支影片,內容是關於一對施行過基因編輯手術,能對愛滋病毒免疫的雙胞胎姊妹誕生的消息,該影片發布後很快就受到浪潮般的批評與質疑。為什麼基因工程在學術界裡會有那麼大的爭議呢?它真的是一道不可跨越的紅線嗎?
自從人類發現了名為基因的生物密碼後,便就此投入了解讀的工程中,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日,研究成果也屢獲重大發現,但當科學家想要再進一步時,經常會被倫理和法律的高牆阻擋去路,他們只能來回踱步,試圖用不需敲破整座牆的方式,修造通往未來的大門。
初心可嘉,卻保守前行
早在很久以前,古人便隱約有了遺傳的概念,例如《左傳》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句話,意思是同個家族出生的男女(如:堂兄、妹)若結婚並生育子女的話,將會影響到後代的發育。在漢文化圈以外的地區,也有類似的隱藏規則,這種強調如何生出優秀後代的理論,在今日統稱為「優生學」。
不過古人只知道龍生龍、鳳生鳳,卻並不明白為什麼。一直到19世紀,奧地利神父孟德爾(Gregor Mendel)開闢了遺傳學這門領域後,人類才逐漸了解基因的遺傳奧祕,並嘗試透過一些方法來獲得更優良的後代。
然而,隨著知識和技術的發展,許多學者開始意識到,以人為手段改變基因,容易降低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假設未來地球環境的劇變無法以科技來抵禦,屆時人類種族的多樣性越高,種族能續存的機率就越高,這是學術界對基因研究持保守態度的原因之一。
牽一髮而動全身
除了種族多樣性的擔憂外,基因研究還面臨著技術不成熟的風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者夏普里斯(Norman E. Sharpless)在一個實驗中,刻意移除了實驗鼠體內主宰「老化」的基因,結果實驗鼠在步入老年後,細胞活性仍像年輕時一樣。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實驗鼠將永遠不會死亡呢?事實並不是這樣,夏普里斯發現,缺少了「老化基因」的實驗鼠反而更容易罹患癌症。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基因可能會有多種作用,簡單地移除或添加,容易帶來無法預期的副作用,這種不確定性令研究者們不敢輕易進行人體實驗。
由於基因不僅控制著生物的性狀,更能將性狀遺傳給後代,因此如果在基因編輯過程中失手,將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可能導致無法預期的變異出現。
在賀建奎基因編輯實驗下誕生的雙胞胎中,就有一人的愛滋免疫基因沒有全部得到修改,因此她在未來還是有可能感染愛滋病毒。至於是否會發生其他隱患,則可能要到幾代以後才會浮現。基因編輯所隱含的風險,正是許多科學家所擔心的。他們尤其不敢進行人類胚胎改造,以及會影響生殖細胞的基因治療,因為生殖細胞的基因變化將遺傳給後代。
請守護生命的尊嚴
雖然技術問題有可能在日後獲得解決,但道德卻是智慧生物永恆的議題。
為了救治罹患白血病的凱特(Kate),母親利用醫學科技生下了擁有匹配基因的安娜(Anna)。在之後的13年間,母親不斷讓安娜捐出血液、白血球、骨髓給重病的姊姊,最後甚至要求安娜捐腎給凱特。13歲的安娜覺得自己只被當作治療姊姊的藥品,而不是女兒,甚至不是受尊重的「個體」。
這是美國小說《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中所描述的情節。女主角安娜在出生前,就注定這一生必須為姊姊而活。母親幾乎沒給她多少親情,更多的是某種強加的職責。這個故事引人深思:當父母決定對未出生的孩子施行基因手術時,究竟是為了這孩子本身,還是為了其他目的呢?
美國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也設想了某種未來的光景:一個需要透過優良基因認證來獲得認同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實際的努力與作為都不被認可,因為人們相信優秀的基因肯定能做得更好。一個「合格者」不需要依靠學歷及其他經驗,僅憑一紙基因證明,便可以輕鬆得到工作。長久下來,整個社會變成了基因歧視的世界,忽視了力爭上游等精神信念的重要。
無獨有偶,已故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也曾警告,未來有心人士可能會利用權勢和金錢實施基因編輯,甚至以此為惡。沒經過改造的弱小人類恐怕會因此絕種,甚至淪落至社會最底層。霍金希望大眾能更加嚴肅地看待基因科技。
潘朵拉魔盒裡的希望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有必要因此揮舞旗幟,拒絕一切基因改造研究呢?
有人將賀建奎的實驗評為「像是打開了潘朵拉魔盒(Pithos)」。在希臘神話中,神交付給美人潘朵拉(Pandora)一只盒子,囑咐她絕不能打開,可是潘朵拉最後還是打開了盒子,放出藏在裡面的各種災禍。這個比喻是在指責賀建奎踰越了研究禁忌,但在這則神話的其他版本裡,卻暗示了盒底留有希望。換言之,這項實驗或許只是出現的時機不對,但要是我們放棄了所有基因研究,還有機會見到未來生物科技與醫學領域的新希望嗎?
事實上,基因研究已經有了不少成果,例如讓特定細菌製造出糖尿病患所需的胰島素,或是用體細胞基因治療法(Somatic gene therapy)緩解或治癒癌症、B型血友病等疾病。而各種遺傳性、先天性病症的研究資料,更是歷來從事基因研究的科學家努力的成果,我們不能輕易地全盤否定。
傳承,可以更美好
在科學家還在尋找方向的同時,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改變遺傳呢?其實,除了體質與外貌,基因還能傳遞更奇妙的事物。
2013年,美國埃默里醫藥大學(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團隊發表他們的實驗觀察,他們在讓老鼠嗅聞櫻花氣味時給予輕微電擊,使老鼠對櫻花香味產生厭惡感。之後讓這些老鼠交配、產下後代,牠們所產下的小鼠雖從未聞過櫻花味,也沒被電擊過,但是在面對櫻花味的時候,反應卻比其他老鼠的後代要敏感許多。研究人員觀察小鼠的DNA後發現,牠們的DNA中的某些片段會對櫻花味產生明顯反應。這項實驗證明,某些強烈的心理狀態和持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可能藉由遺傳影響到後代。
相信憎惡感如是,慈悲心亦如是。善念會存在於基因中,隨著血脈一路傳承。因此,為人父母者,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擁有一顆與人為善、懂得感恩的心,引導孩子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到愛護別人的父母、愛護其他小朋友,乃至愛護一切動物、植物,愛護所有看似沒有生命的物品等等。讓孩子把愛心不斷延伸,將美好的意念吸收內化,成為一個溫暖善良的人,並把善的基因傳給下一代,讓愛代代傳承。
結語
「存好心,做好事」,若是每位研究者都能秉持著以科技服務世界的正向心念,每位父母都能以慈悲的生活態度,給予後代良好的品德教育,相信將能留給後代子孫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