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




 

針下乾坤──刺繡藝術

 

文:向融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這兩句詩描寫的是靈巧的雙手刺繡出的美麗圖景:花兒隨著穿金針、引彩線的纖柔巧手,為春天增添了一抹豔麗;鳥兒追逐著金針,長出了綺麗斑斕的羽毛。

刺繡的美是一種滲入骨髓的嬌媚,絲絲縷縷,針落成詩。低眉含羞,捻針線於絹帛之上,透過舞動的銀針,將時間與心思靜止於一方綢緞,靈動成最耐人尋味的風景。


 

繡出女子的世界

刺繡,又稱為針繡,是以各種色線在紡織品上埋針引線,一針一縷繡出預先設計好的花紋圖樣。刺繡,源於大眾對裝點美化的追求。在原始社會時,人類便已懂得用色彩來裝點自己,起初是將顏色塗抹於自身,之後發展成刺在身上,利用紋身來進行裝飾。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棉料、麻布、絲織品等各種布料後,人們便開始在布料上刺繡出各式紋樣,再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刺繡早在虞舜時期就已產生,到了漢代,逐漸成為閨中絕藝。這項古老的手工藝,雖只需針、線、布和繡框作為工具,製作過程卻極耗心力。

刺繡反映的是遠古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盼,故有「浮針試巧」與「穿針乞巧」的典故。女孩們會在七夕時對著月光穿針引線,祈求織女賜予一雙巧手,得以善女紅(編註:此處「紅」的發音同「工」。女紅是指女性在紡織、刺繡、縫紉方面的技藝),這不僅僅是女孩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女性端莊形象與女性品德的審核標準之一。數千年來,這些匠心別具、優雅細緻的繡品,正是女性的青春年華隨針線穿梭的呈現。

將時光柔軟成了繡緞

因市場需求和產地的相異,刺繡工藝逐漸形成了數種流派,其中蘇、蜀、粵、湘四地的產品尤為出色,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蘇繡

蘇繡流傳於蘇州及其周圍的地域,此處臨太湖之濱,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優越的地理環境,為蘇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形成「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景。蘇繡向來以生動逼真見長,其針法自然活潑,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繡工技法精緻細膩,並巧妙地運用色彩搭配,繡出的風景或人物都有著豐富的層次感,其寫真繡、仿畫繡的藝術價值更是名高天下。

湘繡

湘繡歷史悠久,流行於湖南長沙一帶。湘繡技藝精湛,風格獨特,最引人津津樂道的是,刺繡藝人們把國畫的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刺繡、山水畫、詩詞、書法各種藝術融為一體,不論是在運針還是在細節的刻畫上,皆細膩嚴謹,氣勢與傳神兼具,藝術價值甚高。湘繡常透過不同針法技巧來表現各種物象形態,讓繡品更寫實、更立體,故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傳統作品題材多為獅、虎、鶴等,其虎紋栩栩如生,幾可亂真,令人嘆服。

粵繡

粵繡主要分布於廣東地區,刺繡者多為廣州、潮州男子。粵繡構圖繁密、視覺效果飽滿、色彩對比強烈、針紋重疊,並運用墊、貼、拼等數種技法,讓繡品產生立體浮雕般的藝術效果。粵繡傳入西方世界後,被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美、英、法各國的博物館均有其藏品。粵繡又可分為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四種類型,其中,釘金繡最為著名,以釘金繡技法完成的作品氣勢渾厚、金碧輝煌,多用作慶典、寺廟的陳設等。

蜀繡

蜀繡主要流傳於成都及其周圍地帶,亦稱為「川繡」。與其他三種刺繡相比,蜀繡中純觀賞用的藝術品相對數量較少,基本上多為日用品,諸如屏風、被面、枕頭套、繡服、鞋帽、披巾等,題材則多為民間喜聞樂見的龍、鳳、麒麟、蝙蝠、壽桃、如意等傳統吉祥圖案,頗具喜慶色彩。文獻記載,蜀繡技法窮工極巧,又因成都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盛產絲帛,故蜀錦、蜀繡的製作生產居天下之冠。蜀繡線法平齊光亮、摻色均勻、虛實得體,在地方志《華陽國志.蜀志》中,蜀繡與蜀錦被並稱為「蜀中之寶」。

除四大名繡之外,刺繡工藝也廣泛地流行於中國少數民族當中,並且各自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民族刺繡。他們將刺繡運用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構圖講究、色彩搭配協調、繡工細膩,兼具了實用性與觀賞性。以苗族的苗繡為例,其傳統服飾「百鳥衣」做工繁複、刺繡華麗,大量使用水波紋、雲氣紋,裙襬下緣還會裝飾上一排羽毛。苗族人通常會在重要節日時穿戴它,因此也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

演繹中華技藝內涵

刺繡作品從實用性到藝術性,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演變,從日常用品諸如鞋墊、衣裙、肚兜等,發展到唐朝時,繡品已被視為一種藝術品。到了宋代,官方成立了刺繡機構,專門把著名的工筆畫繡在布上,將生活與藝術完美結合,創造出各種實用與觀賞皆宜的繡品;在社會價值上,精通針線工藝是婦德的重要考量依據;而在文化價值上,不同地域及流派藉著繡品表現出豐富的文化底蘊,薪火相傳的除了精湛的繡工,更多的是民族內在的原粹精神。

繡出全新視野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刺繡藝術越趨多元發展,在國際社會中掀起相當大的漣漪。當西方的藝術方式,注入東方的人文精神,將激盪出怎樣的藝術型態呢?

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郭培便運用相異的材料,透過不同針法,使刺繡呈現出了全新樣貌。例如,在2015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宴(Met Gala)上,知名女星蕾哈娜(Robyn Rihanna Fenty)即以郭培的作品──一襲黃色長禮服亮相,剛下禮車立刻成為全場焦點,這是郭培在「一千零二夜」系列中的作品之一,主要以金線手工雕花刺繡搭配立體繡法製作而成,巧妙地將東方龍袍的霸氣與西方童話故事裡皇后的尊貴相融合;美國的藝術家凱西•扎瓦利亞(Cayce Zavaglia)、英國的藝術家索菲(Sophie Standing)等,都將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油畫成功融入到東方刺繡藝術中。他們將針線當作畫筆,從構圖配置到色彩堆疊,通過密密麻麻的針線,表現出油畫特有的筆觸,讓大家欣賞到經歷了傳承與蛻變之後的東方藝術之美。

結語

刺繡在中國曾有過輝煌的時代,只可惜因保存難度高,歷代卓絕的作品,能完整流傳至今的實在太少,與其相關的記載與書籍更是寥若晨星。即便如此,刺繡在中國藝術史,甚至是世界藝術史上,依然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刺繡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僅是一種「技術」而已,而是與書、畫、金石等,同為寄託民族精神與價值的珍貴文化遺產。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