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智慧: 向古人學家教
文:余初
家庭向來被認為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明朝思想家方孝孺先生曾言:「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中國古人十分重視家教,並認為「天下之本在於家」。家庭給予的價值觀,建構起孩子生命成長的潛意識板塊,它根本地影響著孩子一生處事的態度與行為,往往成為決定孩子將來能否順利進入並適應社會的關鍵因素。在中國悠久文化的滋養下,家庭教育得以傳承與發揚的智慧有哪些呢?
言語中的深切期望:言教
在現今資訊爆炸、學習管道多又雜的時代,「言教」是一種最直接傳授知識、方法及態度的方式。
曾國藩為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與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因長年於外地工作,無法就近督促警惕子女勤勉向學,故其對子女的殷殷教誨便常見於家書之中。在其寫給兒子的一封書信當中說到:「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這些道理既不新,亦不深,透過言教,明確地傳遞對子女「勤儉節約」的期望。
三國時期的著名丞相諸葛亮,於臨終前用一封僅86字的家書,對兒子諸葛瞻傳達了殷殷教誨。其首句即為大眾耳熟能詳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一生的經驗總結,濃縮於智慧理性的文字之中,將一名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對孩子的無盡期望表達得十分深切,也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
正人先正己:身教
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些話都是在強調「以身作則」的重要。
身教是一種融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子女的活教材,舉凡生活中各種細節、處事態度及價值觀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陶侃為晉代名士,其母靠著紡織獨力撫養陶侃,並時時告誡孩子交友之道,強調益友於學習路上的重要性。有一回,范逵(編註:范逵為西晉鄱陽當地知名人士。)突訪陶侃,時正大雪,而陶侃家中已無積糧,於是,陶母便割去自己床鋪的草席作為餵馬的糧草,更剪下長髮,換錢購買酒菜,使范逵主僕皆受到了周全的招待。事後范逵更感嘆道:「有賢母而後有賢子。」此即為「截髮筵賓」的典故。陶母的身教典範最終使陶侃成為東晉時期著名的賢臣良將。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的母親程氏,很看重讀書,她身體力行地支持丈夫學習,自身也閱覽群書。蘇軾的弟弟蘇轍在記述母親時寫道:「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知其治亂得失之故。」同時,程氏也具有悲天憫人的心態,常常向窮苦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得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而我們在蘇家兄弟的作品中,也常常能夠看出一份擇善固執的精神和對萬物有情的情懷。所謂「正人先正己」,自己先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自然而然便能夠影響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1]
潛移默化的影響:境教
除了「言教」、「身教」的熏陶之外,積極為孩子創建一個健康、正向的學習環境,也是為人父母者當仁不讓的責任。
環境與學習息息相關的例子首推「孟母三遷」。起初,孟母與孟子居住在墳地旁,不料年幼的孟子竟有樣學樣地模仿起喪家的哭拜行為。孟母深知如此的住家環境將對兒子產生負面影響,便搬到了集市居住。沒多久,孟子卻玩起了小販吆喝叫賣的遊戲。於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堂旁。此後,孟子便開始跟著學堂的士子學習。孟母之所以擇鄰而居,就是深諳「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的道理。
與此相似,當代的許多家長都以「再富也不能對孩子嬌生慣養」的教育理念來進行家庭教育。日本的幼兒園每逢冬天,都要安排孩子們赤身在風雪中鍛鍊,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意志;德國很多城市中的孩子,都會到一個貧窮的地區生活一段時間,培養吃苦耐勞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愛要適度,責要適時
愛孩子,是為人父母者的天性,但太過縱容的溺愛,很可能會害了孩子。古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認為為母者,需要慈祥但不溺愛,為父者則應做到慈愛又有威嚴。
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曾在《家苑》一書中講到,母親如果只是慈愛而不懂得教育,便會使子女品行不好,陷於大罪過中,遭受刑罰,這不是別人使他失敗,而是母親使他失敗。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顏之推,在告誡子孫的著作《顏氏家訓》中,也表明了教育理念:父子之間的過分親暱有時容易帶來怠慢,因此應該講究禮節,避免過度溺愛,否則很難做到父慈子孝。
古人的教子智慧,不僅體現在愛的適度上,也體現於責罰的適時上。正如知名蘇聯教育家──安東.馬卡連柯(A. C. MakapeHKO,1888–1939)說的:「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當孩子犯了錯,父母適度地懲罰固然重要,但什麼時間、什麼情況是不宜的呢?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其《呻吟語》中提到,應盡量避免在大眾面前責罰孩子;在餐桌上以及睡覺之前,也不宜責備孩子;假若孩子已為自己的過錯表示後悔,父母就應適時地停止繼續訓斥。
懲罰本於善意,目的是制止並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加深記憶,達到不二過的效果。因此,當孩子犯了錯,家長應有足夠的智慧處理及面對,要謹慎選擇方式,才不會造成孩子身心上無可挽回的傷害。
結語
若想安天下、成大事,必得從「家」開始。其基本原則不外以下幾點:「孝悌」: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此為做人之本;「誠信」:言行相符,遵守諾言,才可無愧於心;「勤儉」:勤能補拙,儉以養廉,方為修身之道。要想孩子擁有這些美好的品德,還需從家庭的教育開始。
金菩提宗師曾說:「教育子女必先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性,學會傾聽,嘗試多一些耐性與包容,並放下身段、收起嚴肅的面孔,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是教育之道。」
所謂「適才適所,必能有為」,即是指教育需因人而異。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善導之。時代飛速進展,在吸取世界各地優秀教育觀念的同時,為人父母者亦可從綿延千年的中國古代教育智慧中了解更多教子之道,並透過言傳、身教與環境的選擇等方式,將其落實於生活之中,教育於孩子。
參考資料:
[1]【溫故知新】程氏身教言教 育蘇軾蘇轍雙傑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11/15/ED1811150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