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




 

放下的智慧

 


每個人都會遇到令自己很生氣、很苦惱的事情,關鍵在於之後怎樣去解決心裡的憤怒,而我幾乎都會選擇「放下」。放下,是一種解脫,只要能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解決的方法,事情的結果往往會發生改變。當一切都能放下、都能看破,心就平和了,永遠覺得明天會更好。這樣一種朦朧的、傻傻的對明天的期望,會帶給我們很多的安詳和生命的能量。


 

心胸博大,寬容通達

古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學會原諒、學會寬容,才能夠心胸博大,才能夠放得下。就像大海永遠都能承受流入其中的一切,心如大海,包容萬物,就一定能學會理解、原諒、包容。

經歷別人對我們的背叛時,我們要想想自己有沒有背叛過、逃離過?有沒有拋下不該拋下的、拿起了不該拿起的?是否有過各種各樣的偷盜、各種各樣的懦弱?

心大能夠讓人更有智慧,看得遠、看得長。當我們超過70歲再回頭看人生,會發現:其實過去曾得到的人最後也沒得到;貪財的人也沒有因此變富有;吃虧的人未來反而可能更加富有、美好。如果從大的時空去看一切的利和弊,將好和壞進行分析、對比,會發現最後都是平衡的。看透了這一切,就沒有什麼不能原諒的,也沒有什麼不能放下的。

跨越時空,看透規律

真正把事情放下了,實際上是想明白了。陰陽是隨時轉動的,是從無限的方面在旋轉著、交織著,好中藏著不好,而看似不好的,其實是好的。懂得了這些道理之後,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思考方式就改變了,很多事情自然就放下了。

當天大的事情來臨的時候,把自己當成觀眾,要想著「這個事與我沒什麼關係,我就是一個觀察者,我就是一個觀眾。」就像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一種自在的境界。

當我們用這樣的一種心胸和觀點來看事情時,心裡就自在了,那些正在糾結的、苦苦思念的、掛記的事情,才能真正放下。

看透了規律,就自然少了一份不必要的追求。放下了之後,身心都輕鬆了,心臟放鬆了,腰板不用挺得筆直,牙關不必緊咬,生命才會暢通,自在才會產生。這時,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美的,會覺得這花這麼美呀!這草這麼香啊!這個人這麼好看呢!這歌聲那麼好聽啊 ……,這就叫自在、安詳。

放下凡心,清淨修行

「大自在」的狀態,是諸多修行境界中最常見的一種。大家最熟悉的一尊菩薩──觀世音菩薩有一種坐姿,是安詳、自在、無所求地坐著的狀態。在許多菩薩雕像中,祂的衣服通常向下垂得很低,左腿通常是單盤或垂放,右腿則屈膝,右手肘置於膝上,感覺自在而無所求,一切都放下了,就像祂的衣服向下垂一樣,都放下去了,就自在了。

當我們修行時,無論是心臟病、腰病,還是其他任何疾病,都要先忘掉,也要放下對家庭的、工作的、情感的、投資的、子女的甚至是長輩的牽掛。禪修的基礎是清淨,修行的時候,就做人中神仙,好好地修。

放下一切最困擾我們的事情之後,我們精神世界裡那些通道就通暢了。身體裡的氣、血液、營養、氧氣以及內臟都在正常地工作和運行,便能形成健康的、自動的生理循環。身體通暢、通達,就會減少甚至消除疾病。通暢的身體能夠加強大腦的工作效率,不僅營養進來了,智慧進來了,靈性也進來了。

日積月累,不刻意追求

修行中,不僅要放下雜念,還要做到不刻意追求某種境界。

溫哥華有一個人很虔誠,他修了大禮拜之後全身痛。

我問他:「修了多久啦?」

他說:「3年了!做大禮拜若不把頭磕破就是不忠誠。」

把頭像打雞蛋一樣磕破了就能開悟嗎?不是那個道理,修行貴在日日精進,而且還要方法正確,才有可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太刻意去追求「我要覺悟」、「我要獲得無上的密法」這類的境界,儘管本來做的是正確的事情,但因為心態是執著的,便容易產生僵硬的現象。他為什麼全身痛呢?因為內在的氣機全部被堵塞了!

佛法經常說:「放下執著,才能自在。」沒有刻意的追求,是不是代表沒有追求呢?佛法教導大家:「千萬不要刻意去追求,要放下萬緣。」又說:「修行要追求一個成佛、覺悟的目的。」二者是不是矛盾的?

雖然聽起來是矛盾的,執行起來卻不矛盾,這就是微妙之處。我們修行可能是為了健康、開智慧或者做功德,在健康方面,很多人禪修之後會比較快地產生效果,但是智慧與功德則需要慢慢積累。譬如今天有人給大家供一頓餐、建一個道場,就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果報嗎?一般不會。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讓我們沉澱下來,作用才會開始顯現出來。

具體修法的時候,要忘掉最高尚的那個追求,用輕鬆的心去修行。這個行為本身就像走路一樣,譬如說我們有一個長途跋涉的旅行──走路去義大利,我們知道就算跑步3天也到不了,那怎麼辦?與其急著說:「我馬上就要到義大利了,再多跑一下是不是就快到了?」還不如說:「既然那麼遠,不如每天定出來要走多少公里,每天的任務完成後就先休息。」否則我要是為了趕時間,用跑的,跑了一天累倒了,再休息一個禮拜才能再出發,還不如每天一直堅持走向一個小目標,但不完全停下來,而是每天進行。具體修行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千萬別急,請記住這個心態。

把握執著與放下的程度

如果生命是一根長長的線,這一世只是這根線當中的一個階段,是萬里鐵路當中的一個路段而已。今天我們所經歷過的情、所擁有的錢,是這一生之中必然要經歷與擁有的。如果太認真,把此生當作唯一的一生,其實是一個錯誤。此生,你只需扮演好你的角色,對錢、財、物、情,既要認真也要放下。

有句話說:「該是你的就是你的。」這裡頭少說了兩個字,正確的說法是:「該是你的『時候』就是你的;該離開你的『時候』就不是你的了。」並非曾經是你的就永遠是你的,你永遠擁有它。譬如今天你撿到一塊寶石,你就絕對地擁有它了嗎?你想想,是你的命長還是寶石命長呢?我們要想通這個道理,不論對人的情感、對財富的執著、對房子大小的執著,甚至是對名譽上的執著,都放得淡一點,才能輕鬆自在地活著。

執著的程度和放下的感覺該怎麼拿捏呢?就像無論彈奏任何樂器,或是拉小提琴、大提琴的時候,一定要將琴弦調整到適中的鬆緊度;不演奏的時候,則需要將琴弦放鬆一點,否則會傷害琴和琴弦。把握好鬆緊度,才會讓琴更加長壽。琴弦並不是永遠都繃緊的,一旦繃得太緊,聲音會太尖銳,就算聲音猛地亮了一下,但琴弦可能隨後就斷了,那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相反地,弦如果擰得太鬆了就拉不出聲音來,所以也不能處處都放鬆,至於鬆緊的程度,還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領悟和把握。

(根據金菩提宗師開示整理)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