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除溼有訣竅
由於溼氣帶有黏濁的特性,所以常有人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除溼切忌隨意尋求偏方,以免因方法不當而達不到除溼效果,或除溼過度使身體受燥邪所害。最好在確認自己的體質後,再採取合適的方式除溼。
如果您感覺體內有溼氣,以下較為安全又有效的除溼方法,不妨試一下。
通風乾爽 隔絕外溼
想要隔絕外溼,最重要的是保持通風,藉此來調節室內溼度。多雨的季節裡,不光只有除溼機能大展身手,善用電風扇增加空氣流通的速度,同樣能達到除溼的效果,尤其是洗好澡後,把浴室門窗打開,再打開電風扇吹吹浴室,可以讓浴室迅速乾燥,非常有效喔!
也別忘了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把被子拿出去曬,或是定期用機器烘乾,以免裹了一整晚溼被子,隔天早上因溼氣侵體而昏昏欲睡、四肢沉重。如果晚上洗過頭髮,更要記得先把頭髮吹乾,再去睡覺,否則時間一長,溼氣會害人落下頭疼的病根。
保證睡眠質量 不貪涼
中醫和西醫一致認同,良好的睡眠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晚上讓疲憊的臟器得到休息,第二天就能更順利地運作。不光睡覺要睡得舒適,睡眠的地方也要講究,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可以放個厚一點的墊子,以隔絕地面的溼氣;也不要貼著牆壁睡,因為牆面多半溼冷,容易使溼氣趁夜入侵。
避開溼氣,還要注意夏天晚上別貪涼,冷氣的溫度最好不要低於26℃,可以在睡前設定好冷氣關掉的時間,也要避免冷氣或風扇直吹頭頸,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護脾排溼 飲食有方
五臟當中,和溼氣最相關的便是脾臟,因為脾臟負責將水和營養輸布到全身,所以想要除溼,養好脾臟很重要。一天當中,9點到11點是脾臟最活躍的時候,脾虛的人可以提早吃午餐,利於消化;而在脾臟較不活躍的19點到23點間,則應避免進食,讓脾臟得以休息。
除此之外,溼性體質的人還可以善用排溼的食材,來調養體質:
寒溼體質:暖胃健脾
體質寒溼的人少碰生食為好,冰箱裡的食物也應該熱過後再吃。可以常吃紅棗、蓮子、燕麥、紅豆等食材做的粥,除溼去寒;冬天喝點薑茶、薑湯也能暖胃健脾,非常合適;敢吃辣的人也可以在做菜時,適量地加點辣椒、花椒等,有利於去除關節內的溼氣。
熱溼體質:驅熱散溼
容易上火、體質偏熱的人必須要注意,不可貪吃辛辣料理,靠煎、炒、炸等料理法烹製的餐點也要避免。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食物和甜品。另外,菸酒也有溫熱的作用,少碰為好。想要排出熱溼,平時可以吃點薏仁、綠豆、苦瓜、冬瓜等。
中性食材,寒熱皆宜
茯苓、小米、山藥、紅蘿蔔等是較為普遍的除溼食材,用來煮粥或做湯都很合適,也可以與紅豆、綠豆、蓮子搭配著吃,寒溼、熱溼體質的人都可以嘗試一下。
巧按穴位 幫助排溼
人身上有許多穴位,針對身體的狀況去按摩某些穴位,可幫助改善某些問題。溼性體質多半與脾胃和循環系統的健康有關,下面列舉4個能夠幫助排溼的穴位:
豐隆穴
坐在椅子上,腳自然地踩著地面,假想有一條線,連接外側腳踝與外膝眼,線的正中便是豐隆穴。每天按摩兩次,每次3-5分鐘,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推揉穴位,可以化痰溼,強健脾胃。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胸骨下端,肚臍上方4寸(約肚臍向上五橫指處)。兩手中指交疊,按揉中脘穴,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對許多消化系統問題都有幫助。
足三里穴
從外膝眼下方,量四橫指距離,就是位於脛骨外側的足三里穴。將食指與中指交疊,以中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可以達到強健脾胃的效果,利於改善消化不良、四肢倦怠等問題。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位於膝蓋下方脛骨的內側凹陷處,溼氣重的人按上去會有明顯的痠痛感。每天可以用大拇指推揉穴位,次數不限,但每次應按足10分鐘以上,才可以達到健脾除溼的效果。
泡腳通絡 除溼排毒
泡腳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體內溼氣代謝速度,且四季皆宜。在泡腳的過程中,熱水可以幫助刺激腳上的經絡,達到更好的除溼效果。泡腳時,為避免燙傷,水溫不要超過40℃;泡腳的水最好淹過腳踝;每次半小時左右為宜。
泡澡同樣具有除溼的效果。泡澡時,熱水和熱氣能刺激身上經絡,讓血管和毛孔舒張,使排汗系統順利運作,將多餘的溼氣及毒素排出體外。需注意的是,泡澡時間不能太晚、太久,否則反倒會增加體內的溼氣。
運動排汗 自然除溼
運動利於排汗,它利用身體自然的排汗機制,將溼氣代謝出體外。除了慢跑、打球等運動外,健身操、瑜伽等運動項目,也能產生不錯的除溼效果。
至於不擅長高強度運動的人,「八卦內功」是不錯的選擇。修行時配合著引導音樂繞樹行走,每天1小時,雖然動作緩慢,卻能自然地排汗,不但能改善體質,還可以增長智慧、增強能量,一舉多得。
修練「大光明」 溼透報紙
有許多人表示,修持「大光明修持法」後,身體明顯變健康了。在集體修持時,經常會有腳下墊著的報紙溼透了,或鞋底出現兩個大水印的例子,這都是身體排出溼氣的表現。此外,「大光明修持法」還能夠增強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抵禦外邪侵入,持續修持下去,可以獲得全面的健康效果。
結語
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小習慣,都可能助長溼邪,如果發覺身體溼氣太重,就要好好檢討原因,並加以改善。
平日記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照顧好脾胃,控制飲食和環境等外在因素,並保持一定的運動量,盡可能地隔絕外溼。面對體內的溼氣,則需依照自身情況,找對除溼方法。相信正確的觀念加上持久的努力,就能向「溼答答」的人生說再見,迎來清爽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