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


 

隨心而動 科技肢體

 

文:Alexia

 

在一次不幸的意外中,愛德華失去了自己的右手和左腳,從那之後,他就只能靠著義肢生活,但是金屬做的肢體十分沉重,難免會造成不便,幸好在技術的發展下,他將有機會為自己換上更輕巧、更便宜,而且能靠意識操作的「仿生義肢」。

重建自信心

對於先天或後天缺少肢體的人來說,除了生活上的不便之外,明顯異於正常人的模樣,以及需要讓他人操勞的日常,都可能對其心理造成負擔,而義肢除了起到支撐的作用外,也撫慰了肢障人士對「缺乏」的不安。

因此,如何盡可能地重現人類肢體的功能,幫助使用者更為輕鬆地打理自己的生活,便成為了義肢演進的重要課題,小到輕便、堅固的材質選擇和外觀美化,大到恢復肢體原有的運動和感應功能,都是發展的方向。

隨心而動,感受溫度

過去裝上義腿的人多半需要靠枴杖或輪椅才能移動,遇到樓梯更是苦惱,然而西雅圖的獨腿工程師札克(Zac Vawter),卻在2012年用了53分9秒爬完了103層樓,其背後功臣是芝加哥復健中心仿生醫學團隊,這個團隊透過當時的最新技術,讓義肢接收神經細胞所發出的微弱電流,令使用者隨心所欲地做出想要的動作。

不過這類義肢可不是「裝上去」就可以了,為了讓義肢更準確地接收神經指令,使用者還需要做神經重置手術,並且在殘肢上安裝用來傳輸訊號的晶片或電纜。

觸覺的感受也是基於神經電流的原理,2016年外科醫師塞斯(Ajay Seth)為一名失去右下臂的女性做了安裝仿生義肢的手術,他將一些留存的觸覺神經移植到患者的右上手臂表層,並讓她戴上有許多電線的包帶,跟機械義肢上的一百多個傳感器產生呼應,讓使用者不但能操縱手上的每個關節,還可以感受到觸壓和溫度。

2017年Coapt公司推出一款搭配學習功能的義肢,可以讓使用者輕鬆地玩撲克牌或拉開易拉罐拉環,並能在感覺到動作不順時重置設定,讓系統再學一次動作。

善意不私藏

開源(Open source),是指開發者公開分享自己的技術原理和材料清單,讓其他人可以自由製造開發者的發明物,而製造者及使用者不一定要付錢給開發者。被譽為「下一個賈伯斯」的美國小伙子勒沙佩(Easton LaChappelle)就將自己開發的義肢技術做了開源。

勒沙佩從小就對寫程式、玩機械和3D列印感興趣,也自學了很多相關知識,14歲的時候就自己拿積木等材料組裝了一隻機械手,老師因此推薦他去參加科學展覽。勒沙佩在科展上遇見一個沒有手臂的女孩,知道了義肢高昂的費用,而且小孩成長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新尺寸的義肢,每次動輒好幾萬美金,勒沙佩回去後就開始埋頭開發成本較低的仿生義肢。

2013年,17歲的勒沙佩利用3D列印技術大大降低了義肢的生產成本,使成本能夠少於500美金,另外為了減少患者動手術的風險和負擔,他捨棄植入晶片的方式,開發出能接收腦波的頭戴式控制器,讓義肢能隨想法活動。勒沙佩還開放控制器的代碼以及義肢的3D列印設計圖,讓想要使用的人可以輕鬆取得,他也因此被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召見,並受邀加入太空總署(NASA)的Robonaut研究團隊,這項技術也有可能在未來被應用於遠程救災或工程開發。

結語

曾經有人分享這樣的經歷:在結帳時,當自己極困難地用義肢拿出錢包和裡面的鈔票時,明顯感受到身後的人所散發出的不耐煩情緒。

將科技應用在義肢上,會讓不少人聯想到電影裡那些擁有怪力的改造人,但實際上像走樓梯、拿錢付帳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才是仿生義肢最為實用的功能。

當下,仿生義肢的相關技術還在不斷地研發改良,等著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8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