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廚房:香菇燒豆腐
文:Isabella | 攝影:編輯部
中國人素來對豆腐情有獨鍾,甚至有人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其受寵程度可見一斑。豆腐不僅色如白玉,晶瑩嫩滑,而且食之味美,無論做菜還是做湯,無不適宜。
豆腐的做法有上千種,且各有各的風味,如淮揚菜中的文思和尚豆腐、川菜中的麻婆豆腐、閩粵菜中的客家釀豆腐、魯菜中的豆腐箱等等,烹飪技法不同,豆腐的味道亦不同。無論哪一種做法,都將醇香的豆腐化作了極好的人間美味,成為食客們的盤中首選。
自古以來愛吃豆腐的食客不計其數,其中不乏一些文人墨客,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他在招待友人時獨創了一種豆腐做法,友人吃後讚不絕口,並稱之為「東坡豆腐」,流傳至今。清代詩人袁枚對豆腐更為鍾情,他在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著作《隨園食單》中整理了大量豆腐的做法,並讚歎道:「豆腐得味,遠勝燕窩。」
一次,朋友請他吃芙蓉花烹煮豆腐,雪一般的豆腐在嬌豔的芙蓉花中尤顯清白,吃起來清嫩鮮美,袁枚連忙請教做法。朋友笑道:「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訴你。」袁枚立馬起身彎腰行禮,隨即大笑道:「我今為豆腐折腰矣!」
豆腐不但味美,其文化也源遠流長。相傳公元前164年,漢代的淮南王劉安愛好煉丹,他在煉丹時無意中將黃豆汁與石膏混合,意外發明了豆腐。從此,豆腐的技法傳入民間。唐代天寶十二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把製作豆腐的方法帶到了日本。19世紀初,豆腐又陸續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像中國瓷器一樣,豆腐也走向了世界。
《周易》中說:「大烹以養聖賢」,「食以養德」。豆腐雖味淡,卻有「一清二白」的品質,因此是許多古人修身養德的食物。史書記載,明代官居二品的儒學大師劉宗周,每天吃白菜豆腐果腹,旨在通過節儉的飲食,提醒自己為官要清正廉潔。
「大味必淡,大音必希」,豆腐雖沒有果蔬鮮豔的外表,也沒有魚、肉誘人的肉質,但走遍千山萬水、嘗過山珍海味後,用小勺輕輕舀起一塊豆腐,可能就愛上了這清淡嫩滑的口感。珍饈的至美之道,也許並不在於酸甜苦辣鹹的碰撞中,而在於嘗盡五味後歸於平淡的真淳。
主料
板豆腐1塊、香菇3個、青豆適量
調味料
鹽半勺、醬油1勺、芡粉水少許、
芝麻油少許。
做法
1 把豆腐和香菇分別切成片備用。
2 洗淨青豆,煮一鍋沸水,放入青豆汆燙兩分鐘,瀝乾備用。
3 於平底鍋中倒入適量油,油燒熱後,將切好的豆片用小火煎至金黃, 取出備用。
4 鍋內留少許底油,把香菇放入煸炒均勻。
5 接著放入豆腐片煸炒,再加半碗水、半勺鹽和1勺醬油調味。
6 把汆燙好的青豆放入鍋中炒。
7 加入少許芡粉水勾芡,再淋上少許芝麻油即可。
小貼士
豆腐是含鈣、蛋白質比較高的素食品,有「植物肉」之稱。它含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有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的作用。而且豆腐中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有助於鈣質的吸收和利用,預防骨質疏鬆。
豆腐不宜與菠菜、竹筍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同吃。
豆腐性寒,一次不可食用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