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孝?
孝是百善之先,亦是道之根本。孝順的方式多種多樣,或陪伴侍奉,或物資供養,或使父母長輩精神上得到快樂……。提起「孝」,我們最常想到的還是做一個乖順的子女,在父母身邊盡心侍奉和供養,使他們高興。而《孝經》告訴我們這只是孝之初始的境界,圓滿的孝道還遠遠不只如此。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孝經》
*白話:孝道分三個階段,從侍奉父母開始,延伸到侍奉君王、領導者,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奉獻社會。
文:蘭槐
孝,有小孝大孝之分,也有近孝遠孝之別。真正的大孝,已不再是局限於庭前,而是立身行道,孝於天下,造福萬古,揚名於後世,以此光大祖先之美德,令其榮耀。
孝親與孝君
張九齡在一首詩中寫道:「自家來佐國,移孝入為忠。」意思是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王。自古以來,孝和忠常被並列稱頌,甚至可以說忠是孝的進一步體現,能夠效忠於君王,心中所繫已不僅僅是家中父母,而是將「家庭」的觀念擴展為「家國」,將孝親放大至利益天下蒼生。
南宋岳飛以忠義著稱,他為了不辜負宅中老母的寄望,和那刺於後背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而移孝作忠,於戰場上策馬奔騰,力退外敵,衛國護君,從而萬古流芳,如今依然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有人說忠孝不能兩全,其實不然,雖然岳飛與家人分離,但卻是以利益國家、造福百姓之大局為己任,精忠報國,光宗耀祖,此為大孝。孝子之名,自然是當之無愧的!
常作為戲劇題材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忠孝兼備的戰士。花木蘭因為擔心年邁的父親不堪出征,不惜女扮男裝混入軍營,甚至在連男兒都可能退卻的沙場上奮戰、奔馳;凱旋後也不奢求高官厚祿,卻是回到家鄉與爹娘團聚,承歡於膝下。真可謂置大義於心上、行大忠大孝之德的一代巾幗英雄。所以自古就有「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這句佳話。
臣民以忠孝侍奉君主,為君王者如果也能常懷孝敬之心,仁愛子民,必然會使社稷長久安定。
以孝治天下
《詩經》有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如果一個國家的君王能有偉大美好的德行,那麼四方諸侯國家都會歸順於他。
漢文帝劉恆可謂遵從大孝之道,仁孝治國、惠利蒼生的典範。他不僅親自侍奉病母,親嘗湯藥,還注重以德治國,發揚禮儀之風;不僅自己生活節儉,還使國家開支有所節制,減輕百姓負擔,並下旨每月賜與80歲以上的老人適量的米、肉、酒等食物,超過90歲的則加贈棉絮、帛等衣料。劉恆在位期間,對天下老人都心懷孝道,令社會安定,國家繁榮。歷史上,將漢文帝與漢景帝統治時期並稱為「文景之治」。
魯國大夫季康子曾問孔子,如何使百姓忠敬而勤勉?孔子回答:「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要掌權者以莊重、孝慈、愛賢的心去對待百姓和臣子,自然能獲得愛戴。
統治者以其本有的影響力,如果能善用政策廣傳孝德,並親身力行,自然上行下效,促進國家和諧昌盛,建立有德之邦,打造太平盛世。
佛教中的孝道
世人多因削髮、出離而對佛教抱有不孝的誤解,實際上並非如此。孝道是佛教非常重視的思想,很多關於孝道的佛教經典至今仍廣為流傳,例如《地藏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孝子經》等,作為佛教創始人的釋迦牟尼佛更是以身行孝,知恩報恩。
年輕時的悉達多在看到生老病死的無常現象之後,發願要出家修行,卻遭到父親淨飯王的反對,為了讓悉達多打消出家的念頭,父親還為他娶了漂亮的妻子,悉達多為了不違背父親的意志,只好順從婚娶,而且生了兒子,盡了世俗間娶妻生子的義務。但是為了追求人生真諦,幫助眾生解脫生老病死之苦,祂在滿足父親一切要求之後,終於得以出家,經歷各種苦行後於菩提樹下悟道。悟道後的佛陀還曾特地回國為父親說法。在淨飯王辭世後,佛陀親自回來為父親抬棺、送葬。祂也曾為亡母摩耶夫人說法,使母親得以超升天界。
地藏王菩薩某一世曾為一孝女,名曰光目,為救亡母解脫痛苦而發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並依此奉行,不僅使自己的母親得以超度,還使後世之人能夠以誦念此部《地藏經》所獲得的無量功德,幫助需要的眾生離苦得樂。
佛教宣揚「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國土恩、三寶恩及眾生恩,這個層級排列與傳統儒家孝道理論的三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孝道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又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品質。
當代人如何行孝?
現代人生活忙碌,物質慾望濃烈,使得價值觀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對於孝,人們常常認為用金錢、物質來豐富父母的生活便是孝。然而,這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嗎?父母養育兒女,自然希望兒女健康幸福,但是作為子女,如果還能做到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幫人助人、從事利益大眾的職業、對社會有所貢獻等等,當父母在跟別人提起子女時,能令他們感到非常體面和自豪,相信這會是父母這一生最大的幸福,古人稱之為「養父母之志」。
從古至今,無數大孝者的故事感人至深,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將自己的小情小愛放大至大情大愛,乃至大慈大悲,以大局為重,以更多人的利益為重,成就一番光榮,以此令父母榮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如果能在更高的精神層次上樹立一個遠大的志向,並且為之不斷學習、精進、完善自身,以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讓更多人受惠,帶領更多人找尋生命的出路。如果這不是大孝,什麼才是呢?如果這些您已經做到了,還想要繼續圓滿孝行,該如何做呢?
蓮池大師說:「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可見,在佛教中,讓父母獲得生活上的富足只是初品的孝;光宗耀祖,讓父母流芳百世,為中品的孝;如能在父母生時引導他們正信慈悲,死後能超度他們的靈魂得以解脫,是為上品之孝,這是對父母恩最徹底地報答,可稱為圓滿大孝,也是出世之孝。出世間並不是人們誤以為的一定要出家或者去到哪裡,而是通過修行達到心中清淨、智慧,通達真理,此時的孝已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縱橫惠及累世父母和天下眾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及時,然而選擇何種方式,取決於子女的人生價值觀和各種因緣,但是無論以怎樣的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對父母的那顆真誠敬愛和感恩報恩之心。
佛教宣揚「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國土恩、三寶恩及眾生恩,這個層級排列與傳統儒家孝道理論的三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孝道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又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