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可以很簡單
我們要學習做一個好人,對父母、對長輩要懂得尊重、孝敬。
十多年前,我們的同修中有一對青年夫婦,他倆說要回國做生意,問我對他們有什麼囑咐。我囑咐了很多內容,其中有一項是「日行一善」。
「日行一善?」那位太太很有悟性,說:「既然要日行一善,我就看哪個河邊跳水自殺的人多,每天在那兒盯著,誰跳水就把他救上來!」
我說:「太偉大了!但日行一善不是這麼做的。」
我所說的日行一善,不是特指偉大的舉動。生活中,哪怕是對別人的一句讚美,只要是由衷的、善意的,並且不過分的,也是行善,因為這能讓人產生快樂的動力。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適時地伸出援手;看到真正的乞丐時,哪怕給對方1塊錢,都是行善。
家庭溫馨,從細節做起
若能從精神世界裡開始變得慈悲,再加上柔軟──柔軟的心、柔軟的身段、柔軟的聲音、柔軟的說話方式、柔軟的眼神去待人,那就更好了。在很多家庭之中,長輩對晚輩說話時,簡直就像警察對囚犯說話,不僅絕對不平等,而且還是帶有威脅性的。有的人會這樣告訴孩子:「你如果不吃飯就不長個兒;你如果不讀書將來就沒工作;你如果不讀書將來就娶不上媳婦!」把孩子都嚇壞了,好像小男孩都是為了娶媳婦才學習似的。
這些語言都是帶有威脅性的,缺乏了藝術感、幽默感和快樂感,父母和孩子之間自然就少了幸福的感覺。我們可以透過行為的改變,為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作為長者、父母、老闆、官員,說話要盡量溫馨一些,這也是日行一善。有人覺得家人、同事之間都很熟悉了,不需要客套,但我覺得家人之間的關係就像炒菜一樣,還是需要一點方法。恰當的方法能使一道普通的菜變成美味佳餚;錯誤的方法能使一道菜難以入口。恰當的方法會令人幸福,能讓人懂得珍惜,也能使家庭關係越來越融洽。
我們有一位英文同修曾經分享他和家人、女兒之間的關係。他說,當他的表達方式和情緒越來越溫和,就連一向懼怕著他的女兒都變得主動、貼心、溫暖起來了。可見只要稍稍改變一點心態和方法,家庭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家庭溫馨了,人人下班都想立刻回家,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相反地,如果一回到家,就感覺像置身於狂風暴雨之中,飽受摧殘,一般人都會想逃避吧?雖然家人之間也有愛,但卻愛得很辛苦,每一次回家就像鋼鐵要進入熔爐的感覺,是不舒服的。
學習「道」,就是學習超越人生的規律,如同天上的一片雲,看得見抓不住,希望大家能走進去,並試著去用。因為我們的健康快樂,關鍵就在這些小細節上的應用。
身體力行,傳遞孝道
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校的教科書裡很少教授我們怎樣做一個慈悲善良的人。我小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學雷鋒,助人為樂,但沒人解釋原因,這種精神道德教育太匱乏了。所以作為父親母親,最有必要做心靈道德的教化,教導孩子行為上的準則,比如說在家裡先學會恭敬長輩、孝敬父母。
有很多做媳婦的人,對公婆的態度很差,該吃飯時,喊道:「去,叫你奶奶!」表情和語氣很不好,令孩子很矛盾。還有的人將好菜夾給孩子,長輩卻不能吃、不能碰;有的甚至看到老人去夾菜時,「梆」一下,拿筷子擋回去。我覺得這種行為惡劣至極,這樣的做法給孩子留下的是什麼?是未來的一個壞的樣板。將來他娶了媳婦,他對妳怎樣?如果她是個女兒,將來嫁了人,怎樣對她的公婆?她所做的就是她小時候常常看到的。因為她媽是這樣對待奶奶的,所以她嫁了人之後,也用一樣的態度對待公婆。
要對孩子進行行為教育,做父母的自己要先學習,學做一個仁慈的長輩,這是最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可正是這些問題,讓我們每天煩惱重重,別說成佛了,做人都做不好。如果你對長輩不好,之後你的孩子對你也不好,你的家庭關係也不好,甚至是平常的社交、為人處事也不好!因此我們要學習做一個好人,對父母、對長輩要懂得尊重、孝敬。
慷慨付出,多一分愛與善念
學習慈悲之後,我們要在生活中去應用,多付出,少想回報,樂意幫助人,友好地面對朋友,這也是日行一善。面對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大方,該出錢出錢,該出力出力,無論是付出錢、物品還是體力,都不去計較。如果你認為不捨得花錢就是在好好過日子,在需要付出時是吝嗇的,等到你有需要的時候,朋友會幫你嗎?不會的,因為只有愛的付出才能得到幸福、溫暖和被人愛。
做一個慈悲的人,還要有同情心、同理心、愛心、寬容心。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之中,常常會不經意冒出一些傷害的、負面的心理。人生境界高的人,慈悲心多一點,會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小人心、嫉妒心、憤怒心產生了,之後立刻平靜下來。原本想說的話不說了;想下的狠手停止了,開始靜心思考自己此時的心情和對錯,等兩個小時之後再解決問題。比如在想要責怪家人、想發火的時候,三思而後行,把原先準備好的火和炸彈降到最低,就能少犯錯、少傷害。
不論身在任何一個職位,都能展示自己的慈悲。慈悲是人與人之間的黏合劑,是美好,是大方,是寬容,是奉獻,更是責任和擔當。當我們把這一番道理融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我們的人生就開始變得更加順暢、吉祥。
(根據金菩提宗師開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