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5期目錄


生命,永無停息

文:西緹

 

每年的11月1日至2日,在墨西哥有個非常盛大的狂歡「慶典」,稱為亡靈節(Día de Muertos)。對於多數人來說,亡靈與狂歡慶典二詞並置,顯得既矛盾又不敬,難道墨西哥人認為親人的亡故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嗎?

199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說:「對於紐約、巴黎和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永遠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唇。但墨西哥人卻總是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共寢、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鍾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恆的愛。不可否認,墨西哥人面對死亡的態度裡或許有著與大多數人一樣的恐懼,但是至少墨西哥人從不避諱死亡,他們用耐心、輕蔑和調侃直視死亡。」[1]

當悲傷無用時,何妨慶祝?

在墨西哥人心目中,有死才有生,死亡只是生的一部分,是一個新的開始而非結束。墨西哥人面對死亡時的豁達,不僅源自於文化,也源自於從小的教育,他們在小學課本裡這麼教育孩子:「11月2日的亡靈節是我們為那些已不和我們在一起的人所舉辦的節日。這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而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人們以食品和其他東西為死者布置祭壇;在公墓裡彈奏音樂,並且寫一些『骷髏詩』互相取笑……。」

墨西哥人給予孩子的「死亡教育」顯得既不恐怖又不悲傷,頗有值得世人借鏡之處。但是,要教育孩子認識死亡,我們自己得先認識死亡;而在認識死亡之前,首先必須要問,人們為何懼怕死亡?

人們對於死亡的懼怕,大多來自於「未知」。當生者想像死亡時,總會虛擬出一些恐怖的景象來嚇自己,認為呼吸停止那一刻,可能如同被人勒住咽喉般痛苦;認為死後的世界可能既孤獨又陰森恐怖……。至於面對親人死亡時的悲傷,則是因為「不捨」或「不願失去」──因為不知他去了哪裡;不知他所去的那個世界到底好不好,也總以為從此失去了他的愛。

「死過」的人這樣說

死亡真的很恐怖嗎?聽聽看曾經「死過」的人怎麼說。2012年10月,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也是從醫25年的知名神經外科醫師埃本.亞歷山大三世(Eben Alexander III)出版了《天堂的證據》(Proof of Heaven)一書,他在書中詳述自己罹患了腦膜炎昏迷7天中的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他描述自己去了一個充滿白色和粉色雲彩的地方,見到雲朵之上那些透明、發光的生物;聽到了好似聖歌般的聲音;感受到一名美麗的女子那包含了一切又超越一切的愛;最後進入了一片完全黑暗的巨大虛空,看到了光。他形容當下的感覺就如同新生兒降生到了一個更廣闊的新世界裡,這個新世界即是天堂。他的結論是:死亡並非意識的終結,而是巨大和無限積極旅程中的一個章節。[2]

世界各地大多數曾有過瀕死經驗的人都說,死亡的感覺並不可怕。他們所見到的死後世界,的確會因為信仰及文化背景而有微小的差異,如佛教徒見到佛與菩薩、基督徒見到上帝與天使……,但其他所見的內容卻相當一致,例如:強光、隧道、靈魂出體、見到神靈……。據統計,美國有15%的人有過瀕死經驗,其中11%曾進入另一個境界或空間;9%有靈魂出體的經驗;8%說他們見到或接觸到神靈,只有1%的人感覺到痛苦或害怕。[3]

教孩子認識死亡,您可以這麼做

佛法認為生命是輪迴不息的,因此稱死亡為「往生」,指的是命終之後生於他方世界。這些看法與墨西哥人相去不遠,也與亞歷山大三世醫師的瀕死經驗若合符節。如果死亡是生命之必然,我們何須忌諱教育孩子認識它?又該怎麼教育孩子認識它呢?

許多長輩帶著孩子出門,行經喪家門口時,經常會摀著孩子的眼睛,喊著:「不要看。」然後帶著孩子快步離開;或者,當家族中有親人過世時,刻意不讓孩子前往殯儀館參加告別式,唯恐沾染了不祥之氣;有些媽媽甚至在有意無意間哄騙孩子:「你如果不乖,媽媽會被你氣死,以後你就沒有媽媽了。」這一類的行為都是負面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將死亡視為毒蛇猛獸。

教育孩子認識死亡,除了要避免如上言行之外,其實不需要太刻意,而要善於利用機會和工具。例如:面對年齡還小的小孩時,不妨透過以死亡為主題的繪本,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情節,告訴孩子,死亡就是「一個人的身體永遠停止工作」。面對稍微懂事點的孩子,可以在家中寵物死亡、或在路上見到死去的小動物時,趁機和孩子聊聊死亡可能發生的各種現象。當家中有至親亡故時,帶著孩子去參與告別式,趁機告訴孩子,死亡是自然的,不論多麼悲傷或想念,都必須「接受」。尤其要避免用「死後下地獄」或「死後會變成鬼」之類的負面字眼來嚇唬孩子,更不要用「他睡著了」、「他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之類的字眼來敷衍孩子。

美國有些小學老師,會利用在教室裡養寵物的機會,一則讓孩子們了解動物的生長與習性,一則會在寵物死亡時,給課堂上的孩子們上一場「死亡教育」課。例如:當寵物死亡時,有些老師會慎重其事地打電話邀請家長們參加寵物的「追悼會」,並且和孩子們一起收集寵物照片,讓孩子們寫上想對寵物說的話,將這些圖文匯集成一本紀念冊,透過這個過程回顧寵物的一生,讓孩子們知道,寵物是帶著他們的愛離開,同時也要他們感激並肯定寵物曾經存在的價值。

美國小學甚至會邀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前往殯儀館,讓自願的家長躺進預先準備好的棺木,蓋上棺蓋。透過一次「可復活」的死亡,讓親子雙方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不論是躺進棺木的父母還是「暫時」失去父母的孩子,通常都會因此更加珍惜生命與彼此。

結語

金菩提宗師說:「我所理解的『人肉體敗壞與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最終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比如生命坐標是一條直線,左側無盡向左,右側無盡向右,兩邊都看不到盡頭,我們這一生只是其中一段路而已。」

如果死亡不是失去,只是暫別;如果死亡只是一種靈性的轉換,而不是永遠消失,我們何不用更健康的態度去接受它、面對它?

參考資料:

[1]揭開《SPECTRE》骷髏面具,讀懂墨西哥人對死亡的豁達 https://kknews.cc/zh-tw/news/qjolkng.html

[2]哈佛教授神經外科專家、稱自己瀕死遊歷天堂

http://blog.udn.com/1688ku/47456404

[3]「我看到天堂」 神經學教授的瀕死經驗

https://news.tvbs.com.tw/fun/639321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5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