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智慧:古拱橋藝術
文:竹語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泱泱大河之上、危峰險壑之間,眾多古拱橋建築臨江飛渡,搭建行旅通途,它們取材不一,造型各異,功能多樣,折射出華夏民族的悠久文化與輝煌成就。
拱橋是在豎直平面內以拱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以材料分,有石、磚、竹、木的拱橋。石拱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陸上交通的主要橋型,隨處可見,優美如虹,結構堅固。
一.古代石拱橋
•趙州橋
河北省的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完好的古石拱橋,所以又被稱作「天下第一橋」。這是一座單孔弧形大橋,橋身長50.82公尺,橫跨在37公尺寬的河面上,弧度優美,橋面緩平無階,便於車馬交通。唐朝文學家張鷟讚道:「趙州橋望之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清代詩人祝萬祉讚它如「百尺長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
趙州橋的獨特之處是它的「敞肩拱」,設計者李春在百尺長虹的兩肩上各設兩個圓形小拱,既便於雨季洩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同時使橋身輕靈、雋永多姿。趙州橋的橋欄板以及望柱(即欄板之間的短柱)上的蛟龍雕刻,造型變化多端,刀法蒼勁有力,是隋唐時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趙州橋自隋朝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雖然結構簡單,但在漫長的歲月中,水災和地震都無法將之摧毀。1966年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央只有四十多公里,卻巋然不動,令人稱奇。
•蘆溝橋
蘆溝橋建於金代,架於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的永定河上,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座11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全長266.5公尺。蘆溝橋建成後,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南宋陳高的詩句「蘆溝橋西車馬多,山頭白日照清波」正是描述蘆溝橋昔日的繁華景象。
蘆溝橋護欄與望柱上,眾多精美的石獅雕刻令人震撼。這些石獅大小不一,或幾十公分高,或幾公分高,有的正在嬉戲,有的靜默沉思,還有的蹲坐怒吼,或開口大笑。小獅子或爬在母獅子背上,或被踩於腳下,小懲大誡;還有的母子偎依,一起眺望遠方。民間有句歇後語說:「蘆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如果你去了蘆溝橋,不妨漫步細數,別有情趣。
•寶帶橋
寶帶橋設計為「寶帶臥波」之長堤型,橋長316.8公尺,橋孔53孔,是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該橋位於蘇州東南7.5公里處,始建於816–819年,其橋身之長,橋孔之多,結構之精巧,為中外建橋史上所罕見。據說每當中秋月夜,53個橋孔下,會倒映出53輪明月,皎皎明月,澹澹湖水,相映生輝,為江南一景。
史載唐朝蘇州刺史王仲舒為籌建此橋,變賣了祖傳束身寶帶。為紀念王仲舒的義舉,人們將此橋命名為寶帶橋。其橫跨玳玳河上,柔美的身姿如飄動的寶帶,激發了眾多瑰麗的想像。據說當年水急浪大難以打樁,呂洞賓等八仙將吃完的棗核凌空撒下,於是變成了根根木樁。王仲舒率眾人以鑲金嵌玉、名貴不凡的寶帶祭祀仙人,寶帶飛出,覆於河上,變成寶帶橋。
眾橋各有奇巧,而造橋人的智慧與人格魅力,才是最能讓人銘記於心的。
二.古代木拱廊橋
木拱橋也曾被華夏人民廣泛採用,這是因為在華夏歷史上,木結構曾是應用最廣泛的建築形式,歷代能工巧匠的汗水與智慧,曾使其達到極高的成就。
明人王世貞詠《碧水橋》詩云:「橋通千嶂碧,溪抱一村幽。」這正是大多數古代木拱橋的寫照。如今,近110座古木拱橋散布於福建、浙江兩省的山村之中,跨過了眾多惡水深澗,連接了無數深山古道,且古木拱橋結構巧妙,工藝精湛,造型古樸大方,與山水、古樹、村莊融為一體,成為融實用性與觀賞性為一體的文化風景。
這些木拱橋又稱為廊橋──橋上建廊,橋廊一體,既有交通之便利,又有遮陽蔽蔭、歇腳趕集之功用,還是社交娛樂場所,兼祭祀神靈之要地。
橋上有廊,廊上有屋,木拱廊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工藝技術最高的品類,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堪稱一絕,被認為是橋梁界的活化石。
廊橋之美
廊橋之美,首先是其造型古樸別致,典雅大方,同周邊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橋下水流奔騰,廊橋靜默屹立;山為懷抱樹為伴。又有廊屋數間至數十間,通常中間高起為樓閣,或雕梁畫棟、青磚黛瓦;或飽經滄桑,古樸深沉;樓閣或四翼高翹呈大鵬展翅之狀,或一頭翼角飛挑,另一頭卻平鋪直敘,於不對稱之中體現別樣的美。浙江泰順的北澗橋,橋頭一棵古樟遮天蔽日,數間古宅與橋渾然一體,彷彿帶你走進了清朝時光。
廊橋文化
閩東北、浙西南毗鄰交界,這裡崇山峻嶺、危峰險壑,橋是日常交通所必需。同時,廊橋有亭有閣、遮風擋雨,也是當地人日常休閒、趕集、聯歡、祭祀的中心,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
許多廊橋建於村尾,即出水處,因為水是財源的象徵,蓋座橋阻攔視野,使人看不到水流出村,象徵著財源不致外流。此外,幾乎每一座廊橋都有自己的守護神,神龕多數設在中部,也有偏居一旁,或正對橋頭獨立建廟。
廊橋結構
廊橋的木拱架全部取自杉木,材質堅韌,十分耐腐,木商稱其為「黃金條」。閩東北是全國杉木重點產區,就地取材,經濟方便。橋梁、橋柱、橋面及橋上的廊、亭、樓、閣建築全用杉木鑿榫銜接,整體骨架以數十根粗大杉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結構」,不費一釘一鉚。用來建橋的木梁,構件類型極少,只有大小長短的區別,施工十分簡便。[1]
楹聯
廊橋內側壁或橋柱上,常有文人墨客的題詩楹聯,或詠景頌德,或借景抒情,寓意吉祥。橋、聯相映成趣,為廊橋錦上添花,形成特有的廊聯文化。譬如:
• 鰲梁高架,彷疑虹見空中; 鳥路斜臨,卻訝龍鄰井上。(三溪橋)
• 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踏鏡中天。(萬安橋)
• 橋頭大樹長長長長長生, 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拱。(回龍橋)
結語
倘有機會,背上行囊,選一座古拱橋,去體驗它飛虹般的身姿,在如蔭的樹影中,品味拱形橋超然的智慧,將這豐富的美麗深藏於心。
參考資料:[1]蘇祖榮,《杉木與風雨橋》,《福建林業》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