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5期目錄

騎行鹿特丹,領略建築奇蹟

文:汪達

鹿特丹不僅是荷蘭第二大城,也有著「歐洲文化之都」、「歐洲最大貨櫃港」、「默茲河上的曼哈頓」及「現代建築實驗場」等稱號,更於2014年被英國著名旅遊圖書出版社──羅浮指南(Rough Guides)推薦為世界十大必遊城市之一。

我之所以造訪鹿特丹,其實和羅浮指南無關,而是緣於骨子裡那一股特立獨行、不甘於流俗的「自我風格」!因此,雖然現代都市的水泥叢林始終都不在我的旅遊名單之中,但鹿特丹那些奇特的建築卻偏巧對了我的胃口!

荷蘭是自行車之國,人口約一千六百多萬,自行車卻多達一千九百多萬輛,來到荷蘭,如果不騎自行車,又如何體會荷式的生活習慣與態度?所以,不囉嗦,直接租一部自行車,勇闖鹿特丹奇特的建築群!

美食銀河在我家

第一站來到一座拱廊式建築──拱廊市集(Markthal)。從遠處看去,它像是一座曲度極大的拱橋,其廊洞則像一處首尾貫穿的開放空間;待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廊洞兩端各有一面巨型透明玻璃帷幕,廊洞的一、二樓則販賣著各種農產品、乳酪和熟食等。

乖乖!這市場真大真高!而且乾淨清爽、井然有序,與許多傳統市場給人雜亂骯髒的印象大異其趣。抬頭還可以看到高聳的拱頂上飄浮著各色各樣的新鮮蔬果!這一道美食銀河,原來是由一片片磁磚拼貼而成的巨型蔬果彩繪。說實話,在外明內暗的情況下,那些彩繪並不十分醒目,但是,據說到了夜晚,打上燈光之後,透過長時間曝光的夜間攝影技巧,那一片彩繪拱頂將幻化為發著光的夢幻美食銀河。

整座拱廊的弧形建築及拱頂上布滿一扇扇透明玻璃窗,裡頭住著兩百多戶人家,令我好奇的是,那些人家的屋頂、牆面和地面線條是平直的還是弧形的?他們閒來無事時會不會趴在窗口窺看著市集內的活動呢?會不會透過窗口對某個熟識的小販大喊:「老闆,來一把菠菜!」同時垂降下一只放著現金的提籃,拉回一把新鮮的菠菜?

傾斜45度的生活

下一站來到了方塊屋(Cube House)──這是我此行最想看到的建築。方塊屋是由荷蘭建築師皮特.布洛姆(Piet Blom)於1984年依據森林的概念所建,每一棟方塊屋象徵著一棵樹,其樹幹則是樓梯,整個建築群總計有38間小型和兩間大型方塊屋,組合成一座水泥森林。

一見到那一方方如骰子般的菱形建築,我立刻就興奮了,在這個新奇建築的中庭,天空毫無遮蔽,陽光可以灑入「森林」,帶來溫暖與活力,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不過,這裡面的住戶難不成得克服地心引力,在傾斜45度的地面上行住坐臥嗎?為了滿足好奇心,我走進了其中一戶開放參觀的方塊屋(Show Cube)一窺堂奧。

當然了,人是無法在傾斜45度的角度上生活的,室內的地板是水平的,可是牆壁和窗戶則呈現54.7度的傾斜角度,對於我這183公分高的男生來說,走在裡頭得格外小心,以免不小心撞到了頭。屋裡共有三層,一樓為客廳和廚房;二樓有兩間臥房及浴室;三樓是閣樓。由於格局不方正,室內空間無法充分利用,因此並不開闊,此外,許多家具也必須經過特別設計,否則難以塞進那並不方正的空間裡。

雖然我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但對於這方塊屋,我的想法是,它確實很有趣,也確實很好看,但創意有餘,實用性不足,看看就好嘍。

與布洛姆心領神會

接下來走訪的是著名的鉛筆屋(Het Potlood)和水管屋(Centrale Bibliotheek Rotterdam)。這兩棟特殊建築也是皮特.布洛姆的傑作。看來布洛姆和我一樣,有著不受羈絆的靈魂,不喜歡受限於傳統與成規,也不愛隨波逐流,這樣,才能創造出這麼多廣受世人矚目的特殊建築吧?此行,我就當是來到鹿特丹和布洛姆心領神會了!

和方塊屋相比較,布洛姆在設計鉛筆屋時顯然實際了些,其大樓外觀看來雖像一枝粗胖的鉛筆,但裡頭的住宅是方正的。我非常喜歡它那朝天的筆尖,感覺好似每天在為天空塗抹著不同的顏色,使得天空有了色彩與陰晴明暗。雖無緣見其內部格局,但對於喜愛建築的我而言,能窺其外觀,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至於水管屋,則主要得名於攀附其建築外部那些口徑巨大的黃色水管。有人說那些水管使它看來像一座工廠,但其實它是鹿特丹市立圖書館。若以務實的角度思考,我會說,將水管設計在建築外部,至少方便修繕,當水管漏水時不必刨牆挖地,也算是一大好處呢!

一枚倒置的✔

另一座極具特色的建築則是中央車站(Rotterdam Centraal Station)。有人說,在某個角度下觀看,鹿特丹中央車站的南側入口形似大白鯊張開的血盆大口;依我看,它卻更像是一枚倒置的✔符號,或一把象徵著重建與新生的鋤頭。事實上,鹿特丹在二次大戰時,曾因德軍入侵而幾乎夷為平地,但也正是因為當時的毀滅,使得眾多充滿創意的建築設計師,得以在這個僅有新加坡1/2大的廢墟上盡情發揮創意,創造了如今的新生,使它躍身為全球擁有最多奇特建築的城市。

中央車站是2014年重新啟用的代表性建築。它雖擁有奇特的形狀,卻能融入整體城市環境,更是一座新穎的綠建築。例如,車站北側面向一大片19世紀風格的荷蘭小鎮,為了不讓19世紀的風格遇上21世紀的新建築時顯得不合時宜,設計者特地將北側入口設計成大幅寬面的透明帷幕,並以戶外的綠色植物作為緩衝;又例如,以十三萬塊透明太陽能板鋪設成月台上方長達250公尺的巨大頂棚,不僅可以將陽光導入作為照明,減少用電量,其斜切錯列的太陽能板還能改變陽光照射角度,創造出時時變化的光影,既能美化、節能、減碳,還可發電,一舉數得。

最舒適的莫過於車站大廳了,其挑高的建築內部大多以木料、玻璃與石材裝潢而成,風格簡約。尤其木質裝潢所營造出的溫馨質樸氛圍,大大降低了一般車站給人的冰冷與匆促感,在此閒適地逛逛似乎也並無不可。再加上其入口處人車分流的概念,有專供自行車進入的手扶梯,還設置了可停放5200輛自行車的停車場,對於我這個靠著自行車旅遊的人來說,簡直是太貼心了!

接下來,我將騎著自行車進入這道手扶梯,前往我的下一站……。下一站是哪裡呢?還不知道呢,眼前的我只想在這個充滿生命力的摩登城市裡,隨遇而安,隨心而行!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5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