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4期目錄

用愛心傾聽世界

攝影:編輯部

 

有一種草叫「含羞草」,用手指碰它一下,它的葉子就會收起來。如果植物也有感受,我們便需要以愛心待之,那麼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呢?如何對待這些事物,才能增強幸福感呢?用愛生活、用心傾聽世界,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意想不到的好處呢?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小文章,其中說道:人要活在愛心的狀態下。走出屋門,從呼吸開始,就應該有一種幸福感,以愛心和空氣、天空交流;看到樹時,在心裡自然地和它打招呼。如果我們隨意踐踏花草樹木,這些植物能不能感受到?它們有沒有情緒?有!只是它們的表達方式和人類不同,我們看不出來罷了。即使無法確認植物有沒有情感,我們也必須用愛心去對待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更幸福。

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吃飯的碗,一吃完飯就把它扔了,下頓吃飯的時候還有碗可用嗎?如果你不喜歡家裡的飯桌,踹它兩腳,把桌腿踹斷了,下次吃飯時還有桌子可以放碗、盤嗎?沒有了。而且,你還會因為不喜歡它而經常被它撞到,撞得青一塊紫一塊的。即使是一顆看似沒有生命的石頭,我們也要用愛心來對待,更何況是日常用品。

要用一顆博愛的心去愛自然界的萬物,從身上穿的衣服、吃飯用的餐具、自己養的寵物開始,再到自然界的萬物,都要用一顆慈悲的愛心去面對、關懷它們。若能用愛心來對待自然界的萬物,它們就能夠幫助我們消除病痛,甚至避開某些災難。

有人會問:你講的這些有用處嗎?我覺得是有用的。我經常會抓起一把土、一把沙子,或者隨便撿起一塊石頭,貼近需要幫助的人,告訴這塊石頭、泥土或沙子:「讓他的病痛出來吧!」最後,它們就會將那人的病痛吸出來,使他恢復健康。

我很喜歡喝茶,用最普通的瓷杯,但我每次喝茶的時候總是充滿愛心。我喜歡這個茶杯,也喜歡倒進杯裡的水,總是讚美水:「嗯,太好喝了!」這水便能滋養我的身體。相反地,如果有人用一種賭氣、負面的心理,對著水說:「這水我喝不喝啊?真討厭!」在這種心情下喝進去的水就像毒藥一樣,而且還容易嗆著。所以,我們無論對待餐具還是自然之中所接觸到的其他事物,都要懷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和它們互動,你能了解很多的祕密。

用心傾聽,隨緣應用

有經驗的採礦者在探勘金礦的時候,會在礦區抓起一把泥土來聞,或撿起一塊普通的,甚至易碎的石頭仔細觀察,讓石頭告訴自己那裡有沒有金礦,含金量高不高,值不值得開採。當我們能夠和自然溝通的時候,就會充滿能量、智慧,感官能力也將因此強化、延展,甚至一塊石頭都能透露出包括天氣變化在內的很多事情。請注意「用心傾聽」這四個字!只要我們「用心傾聽」,就能得到訊息。

石頭是自然形成的,人造的茶碗也是天然的陶土所燒成,再加上造它的人所加入的情緒等元素,它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除了用愛心、慈悲心去感受、傾聽這個世界之外,還要去「應用」這個世界,特別要強調的是「應用」──隨緣應用,重點在「用」這個字上。

一個人活著要有靈性,哪怕是居家過日子,都需要有靈性,靈性會啟發你,將很多普通甚至容易引起煩惱的事情變成好事。比如有一對夫妻過去經常吵架,一旦其中一個人的心改變了,開始用心傾聽這個世界,性格就跟著改變,也就不會再與另一半吵架了。

傾聽,成就方方面面的美好

假設丈夫下班回家就對妳發脾氣,嫌妳做的飯不好吃,妳要學會傾聽。首先要想想他為什麼發火?可能是因為他很疲勞,因而產生了不良情緒。其次要想,他為何不去跟別人吵而是找妳吵?因為妳是他最愛的人,他才會把情緒發洩在妳身上。在妳面前,他不需要偽裝,這是一種愛的表現。想通了這些之後,妳還會跟他吵嗎?不僅不會,而且還會安慰他,告訴他:「好,下次我把飯做得更香!」或者讚美他:「你現在罵人的水準提高了,聲音那麼優美,如果唱歌肯定更好聽……。」學會了傾聽,就會理解、安慰、讚美,哪兒還有架可吵?你們倆的關係一定會非常好。學會用心傾聽,還能把孩子教育好,因為通過傾聽,你將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真正需求。有了愛心,就能用心傾聽。

「用心傾聽」適用於人際關係和事業等各個方面。比如一位做產品加工的老闆,若能用慈悲的愛心去傾聽、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就一定會以最用心的態度把產品做好、包裝好,提供最好的服務。

讓慈悲心成為生命的主人

不要誤以為學佛之後會變成窮人,或必須離婚才能修行,錯了!其實學佛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讓家庭更完美,讓子女更健康,讓企業家更富有,讓有情義的人更幸福……。

有了慈悲作為人生的準則,我們無論在家庭和公司中扮演什麼角色,即使成為國家級的領導人,都會做得非常出色。

小時候,我在中國曾經看過《七品芝麻官》這部電影,其中那個「芝麻官」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就是一種慈悲博愛的境界。一個縣長如果不為縣民謀福利,要這個官有什麼用?一個當官的不能為了滿足私利或為了讓自己升官,而做出不利於人民的事情,即使拚了命也要保護縣民的基本權益。父母官如果能有這種慈悲博愛的心,地方百姓就幸福了。有些特別苛刻的官員為了政績,想方設法增加罰款或稅種去魚肉百姓,明知國家的經濟狀況不太好,一次車輛超速就罰200美金,這也是一種魚肉百姓的行為,而這些情況在每個國家都是存在的。

任何一種身分的人都需要遵守做人的原則,而不同的原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與命運。不論大家是針對身體健康還是想讓自己更有成就而來修行,希望都能展開自己的慈悲心,用愛心傾聽世界,用慈悲心衡量一切事物、解決一切問題,結果就會是好的。

悟與不悟之間

有了慈悲心,原來那顆「自我」的心將會變得更開放,而一顆開放的心能融於萬物,融於世界;一顆開放的心會獲得無限量的知識和能量,以及自然界的幫助。

有些人有機緣聽別人講了一番小小的道理之後,人生馬上就開始轉變,3年之後就能成就一番事業,這即是一種「悟」;相反地,一個不開悟的人即使聽了道理也不做任何改變,3年之後還是如此,30年後可能已經病倒,再過30年就往生了。這就是開悟和不開悟的巨大差別。

有些人在3到6年的時間裡就能昇華起來,有些人反而會沉淪下去。希望大家在慈悲心的基礎上去感悟,將自己的心打開,心中的那個讓自己痛苦的結,自然就解開了,解開之後,疾病就會自動地向外排泄,從而獲得健康與快樂。

(根據金菩提宗師開示整理)

 

菩提空間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4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