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2期目錄
 
 

燈明如晝,流光溢彩

 
文:沐曦 | 圖:iStockPhoto

 

中國唐代詩人蘇味道在詩歌《正月十五夜》中描述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寥寥數字,一幅正月十五夜晚燈明如晝、遊人如織的畫面躍然眼前。詩歌中的「火樹銀花合」形容的便是樹上掛滿燈彩、煙花璀璨的景象。

燈彩,又叫花燈,俗稱燈籠。它既能照明,又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吉祥之物,寓意團圓歡慶。傳統佳節或婚壽喜慶時,人們常常掛起燈彩,以示慶賀,傳遞濃濃的歡慶氣氛。
 
 

相沿成俗:元宵燈節與燈彩

 

說起燈彩,不得不提到中國的民間習俗──元宵燈節。一首在中國民間流傳的歌謠這樣唱道:「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歌謠裡唱的「鬧花燈」,是元宵節的習俗之一。元宵節這一天,人們會掛燈、賞燈、打燈籠、猜燈謎,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元宵燈節」。

關於元宵燈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一隻神鳥因為迷路降落人間,被獵人無意間射死。天帝知道後勃然大怒,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這天到人間放火,燒死人畜財產。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百姓受苦,就悄悄來到人間,把消息告訴了老百姓。於是大家想出了一個計策,決定在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焰火、點響爆竹。正月十五當天,天帝看到人間一片火光,誤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心中大悅。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和財產。從此,元宵燈節裡張燈結彩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上述只是民間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而據歷史考證,元宵燈節起源於漢代,興於隋唐,南宋時興盛,到明清時尤為風行。在唐代,唐玄宗曾命人搭建一座高150尺的大燈樓,上面懸掛著萬盞燈彩,光照長安;而楊貴妃的姐姐則特意製作了一座「百枝燈樹」,燈樹高80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1]

宋朝時,元宵燈節從正月十五延長到正月十八,並有了專門的燈市,燈市上的燈品琳瑯滿目,有羊皮燈、珠兒燈、滾地燈等等。到了明朝,朱元璋為了慶賀元宵節,招徠天下富商,下令正月十五前後共放燈10日,當時的秦淮河上燃放著萬只水燈,燈火輝煌,美不勝收。[2]清代的燈節也盛行一時,在每年元宵節前後的幾日裡,城下、河邊、巷弄等處,燈籠尤為熱鬧。
 

萬燈齊放:別具風格的燈彩藝術

 

中國燈彩的製作工藝十分精湛,主要用竹木、綾絹、金屬、紙、玻璃、玉石、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過彩紮、裱糊、編結、刺繡、雕刻,並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3]  
 

燈彩種類繁多,有宮燈、紗燈、走馬燈、龍燈、花籃燈、河燈等。其中,宮燈有著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早先多為皇宮、官府使用,兼具照明和裝飾的用途,用材精細,造型端莊典雅,風格高貴奢華。較為常見的還有紗燈,即用麻紗或者葛麻織物為燈面製作而成,常為圓形或者橢圓形。[4] 其中紅紗燈尤為普遍,多在節慶日時使用,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另外,走馬燈也是一種傳統的燈彩樣式。走馬燈又稱為「馬騎燈」、「轉燈」,夜晚時點燃走馬燈燭座上的蠟燭,蠟燭燃燒產生熱氣,推動葉輪旋轉。剪紙上的圖案也隨之旋轉,並將影子投到燈壁上,形成美麗的燈畫。

不同地方的燈彩也有不同的特色:北京的宮燈典雅華貴,具有鮮明的皇家特色;上海的龍燈以布製成,造型生動、精美絕倫;廣東的走馬燈結構精巧、栩栩如生……。風格迥異的地方特色燈彩,爭奇鬥豔,各具魅力,編織成豐富多姿的燈彩世界。
 

寓意吉祥:燈彩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燈彩具有驅走黑暗、帶來光明、吉祥興旺的寓意。古時,每年正月開學,許多父母會給孩子準備一盞燈籠,由學校的老師來點亮,意為將前程點亮,為子女的學業送上美好祝福。

燈彩還會用來進行祈年、祈子。燈節上,人們將祈年的話語寫下來,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風十雨」、「萬紫千紅」等,來表達對豐年的祈求。由於「燈」字的讀音和「添丁」相近,燈彩也是已婚未孕婦女們祈子的吉祥物。

另外,燈彩還有祭祀和供奉的意義。幾千年前,人類對火充滿了敬畏與崇拜,原始的祭祀活動中常有祭火的習俗,如拜神、燈火婚禮等。燈彩因其起源與火密切相關,常被作為祭祀和供奉的器具。在一些重大節慶日或祭祖日,人們會製作和點燃光明燈,來供奉神佛、祭祀先祖,表達內心的緬懷與恭敬。

 

信仰傳遞:佛教中的燃燈敬佛

 

佛教中,燈象徵著光明和智慧,是佛前常見的六種供品之一。據經典記載,在佛塔、佛像和經卷前燃燈,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比如《施燈功德經》中說:「燃少燈明,所受福報不可得說,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佛為首迦長者業報差別經》中講道:「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不墮黑暗,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
涅盤。」[5]

 
 

中國歷史上,東漢明帝燃燈敬佛的故事廣為流傳。相傳在東漢時期,漢明帝曾派人遠赴印度求法,之後佛教傳入中國。對佛教極為推崇的漢明帝,聽說古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僧眾有於正月十五日瞻仰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於是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皇宮和寺院之中燃燈敬佛,以供眾人禮拜。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元宵燈節的習俗開始於漢明帝時的燃燈敬佛活動,並沿襲至今。

佛教常以燈比喻佛法,意為佛法照亮世間一切黑暗,帶來光明,因此傳法又被稱為「傳燈」。藏傳佛教裡便有一個與燈相關的重要節日— —燃燈節。燃燈節(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為了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而舉行的活動。這天,虔誠的信眾們將製作好的各種燈盞,帶到寺院裡點燃供奉。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頂也都點燃無數盞明燈,眾人一起高聲誦經,以紀念宗喀巴大師。梵音繚繞中,千百盞燈光閃爍,形成了壯觀的佛城奇景。

 

結語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在無數文人墨客的筆下,千姿百態、熠熠生輝的燈彩充滿了無窮的魅力。燈彩是歷史的活化石,傳承著千年中華文明,更是吉祥的符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歲月的變遷中,燈彩文化歷久彌新,燦若星河。

參考資料:

[1][3][4] 張偉英著,《上海燈彩》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年版,第20、29、30頁。

[2] 閆東東著,《燈彩》黃山書社2016年版,第21頁。

[5] 點燈敬佛 正月十五元宵節與佛教的淵源

http://fo.ifeng.com/a/20160222/41553419_0.shtml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2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