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蓮花盛開的地方——那爛陀
唐朝貞觀13年,一位31歲的年輕僧人悄然離開了長安城,抱著「不至天竺終不還」的決心,誓願前往「西天」求取正法。他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也是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所到達的西天大雷音寺,即現實中玄奘歷盡千難萬阻所到達的目的地──那爛陀大學。那爛陀大學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讓玄奘不畏路途遙遠,甘冒生命危險前去求法呢?
古印度智慧的傳播地
那爛陀大學,又稱「那爛陀寺」,是西元五世紀古印度最壯觀、最繁榮的佛教高等學府,也是盛極一時的世界學術中心。其位於古印度王舍城外,今印度的比哈爾邦(Bihar)境內,距離佛陀成道聖地菩提迦耶不到百公里,也是佛陀大弟子中具有「智慧第一」美譽的舍利弗尊者的故鄉。
那爛陀(Nalanda)源自古梵文裡的蓮花(Nalam)一詞,意為「施無厭」。在古印度,蓮花是智慧的象徵,故印度人民用「賜予你智慧的地方」來形容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名的由來與兩個傳說有關:一為該寺的南面是一片美麗的芒果林,林中央的池中棲息著一條掌管雨水的龍,名叫那爛陀;二為佛陀曾有一世轉生為大國王,在此地建都並樂善好施,為讚揚國王的美德,人們尊稱其為「施無厭」,寺院因此而得名。[1]
規模宏大九寺一門
據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那爛陀寺啟建於西元5世紀,建寺者是笈多王朝的帝日王(鳩摩羅笈多一世)。帝日王死後,他的後代們分別在原址的南方、東方、東北方、北方進行了擴建;後來,有一位中印度國王繼續增建,並用紅磚把全部建築圍了起來,最終形成了那爛陀大學。大學方圓48里,規模宏大,號稱「九寺一門」。
玄奘去那爛陀大學求法時,正值其最鼎盛的時期。在《大唐西域記》裡,他用詩一樣的語言來形容那爛陀:「寶台星列,瓊樓岳崎,觀束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墉,交日月於軒簷,羯尼花樹,暉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處……。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2]
在玄奘到達那爛陀30年以後,另一位唐代僧人義淨也來到了那爛陀寺,居住時間長達11年。義淨在其所著的《求法高僧錄》一書中描述到,那爛陀宛如一座方城,所有建築均是磚造,四面有簷廊環繞,共有8座寺院,寺院分3層,每一層高約一丈多。寺院的四邊各設有9間僧房,僧房的後壁則是高達3、4丈的圍牆,牆上有精細的雕刻,美輪美奐。那爛陀寺規模之大,讓義淨大嘆:「其軌模不可具述。」
典藏浩瀚,最早的綜合性學府
那爛陀大學內建有寶海、寶增、寶色三大圖書館,最高有9層樓,鼎盛時期藏書高達900萬卷;大學裡以水漏計時,每天有一半的時間用來學習理論,其餘一半時間用來學習宗教儀式和修持。浩大的大學中,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座宣講佛典、天文曆算、數學、醫藥、農學、工巧學等,而來自中國、韓國、斯里蘭卡、日本、西藏、印尼、波斯和土耳其的僧人和學者多達一萬人,教師則近兩千人,堪稱當時亞洲最高國際學府。[3]
學術氣氛濃郁的那爛陀大學也得到國家和社會民眾的大力支持,據說國王曾下令由100個村莊負責供養僧侶們的日常飲食,以保證求學的僧侶能夠在此專心潛修。
學者雲集,培育大師的搖籃
那爛陀遺跡中最壯觀同時保留最完整的是舍利弗紀念塔。舍利弗紀念塔有3層樓高,外觀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於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弘法的故事。據傳,這裡曾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與入滅處,因此特別在此建塔作為紀念。
從啟建到毀滅的八百多年間,那爛陀大學培養出了大量的佛學家,不僅印度的僧侶們前來聽聞佛法,來自蒙古、西藏、瓜哇、緬甸、中國等地的僧人們也都慕名而至,求取真理。例如龍樹、無著、阿底峽、世親、陳那、護法、戒賢、法稱、寂天、寂護等大師;又如來自中國的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陽智弘等,均曾熏習於那爛陀大學。
然而,想要進入那爛陀大學求學並不容易,進寺常住或參學者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辯經考核,而考核通過率只有20%。那爛陀大學的考核官由寺院四個門的看守者「護門」擔任──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在校門口進行考核的學校。嚴格的考試和激烈的辯論使得大部分人被拒於那爛陀大學門外,於是,他們便隔著院牆,聆聽教授們智慧的法音。
能夠進入那爛陀大學學習是一種至高的榮耀,大學裡的僧人早晚勤奮學習,不能談論經典要義的人,都會自慚形穢。當時,在眾多的教授當中,通曉20部經論者有一千餘人;30部者減半;50部者僅10人,玄奘就是這10人當中的一個。那爛陀大學作為培養大師的搖籃,培育出眾多的智者,浩瀚的佛法知識豐富了他們自身,而他們的存在也使得佛法得以更好地傳播與發展。
歷經劫難,那爛陀精神永不滅
那爛陀大學從始建到毀滅,歷經八百多年。西元1197年,突厥人入侵那爛陀大學,遭受戰火蹂躪後的那爛陀大學,曾以極其克難的方式繼續運作了一段時間,當時已90高齡的戒賢法師門下,仍有70位僧眾在學習。[4]直到波羅王朝末期,伊斯蘭王朝全面統治印度之後,才遭到全面毀滅。[5]據傳那爛陀大學在遭受火焚之時,寺裡的僧人或教徒曾將部分典籍搶救出來,帶往尼泊爾及印度北部山區,離去前還以泥土覆蓋遭受火劫後的殘餘建築,自此這座學術聖殿長眠於荒煙蔓草之中。直到1861年,那爛陀寺遺址被考古學家發現,在沈寂了七百多年後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儘管那爛陀寺只剩下斷壁殘垣,但那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教室和僧房遺址依然十分壯觀。行走於那爛陀大學的斷垣殘壁之間,抬頭仰望舍利弗高塔,隨手觸摸壁上的紅磚,歷史彷彿觸手可及。這裡的每一塊紅磚,都記錄著大師們尋求真理的腳步;每一陣微風吹來,都似在翻動著那爛陀的一頁頁歷史;每一句回聲,都如千古梵唱在耳邊縈繞。
參考資料:
[1][6]古印度智慧之城——那爛陀寺 http://www.tibet.cn/wap//religion/temple/1474596519293.shtml [2]董志翹譯注《大唐西域記》,中華書局2012年版。 [3]Nalanda University https://nalandauniversity.wordpress.com/about/ [4]蔡源林《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版,217頁。 [5]那爛陀大學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14&cid=38&page=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