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繪畫中洞見心靈
繪畫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在文字還未產生的時候,人們便通過在器皿、岩壁上繪畫來記錄生活、訴說心情。繪畫是內心真實的表露,它使我們和自己的情感緊密連結,呈現出我們並未意識到的內心世界。近年來,在心理學的蓬勃發展下,人們開始嘗試把繪畫和心理治療結合起來,這個新的研究領域很快便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用繪畫表達真實的自己
繪畫是一種把無形的東西有形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很容易把內心潛在的情緒、焦慮、衝突以及願望反映在作品上,甚至會把早期記憶中壓抑已久的內容釋放出來。無論是愛恨情仇、喜怒哀樂還是那些連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隱藏在內心的小秘密都可以化為筆下的線條表達出來。
著名的藝術大師畢卡索(Pablo Picasso)認為,繪畫是寫日記的另一種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藝術家,在等待被呼喚出來。不論我們是否自視有藝術天分,都有強烈的感受要表達,而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把心靈的歷程和渴望具體表現出來。在繪畫時,只需要把自己內心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描繪出來,就會在畫中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一幅畫可以傳遞比語言更為豐富的訊息,繪畫者用筆的輕重、構圖、用色、畫幅的大小等都能表達出作者本人的個體資訊。通過解析一幅畫作,我們也能最直觀、最簡單地了解到繪畫者的內心世界。
繪畫對人體的調節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在工作、學習之餘提筆作畫,能夠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得到良好的調節,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趨於穩定,有助於指揮全身各部位臟器正常運轉,使生理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這對於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大有益處。[1]
在創作時,人們需要將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在將內心的所思所想用畫筆表達出來的過程中,人的呼吸與筆的運行能夠自然地協調、配合,讓精神、動作、呼吸三者相統一,這一過程,對神經系統及內臟器官均能起到調節作用。
作畫時,人的精神高度集中,還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畫面上的顏色能夠激發人體釋放出激素或神經傳遞物(實現神經傳導的介質),這些物質會交替影響人的情緒。看到紅、橙、黃色等暖色時,能夠使人的腦波活動增加、血壓上升、呼吸加快、出汗量增加。[2]而看到藍、青、白色等冷色時,呼吸、脈搏減慢,血壓降低,情緒也較為沈靜。從這個角度來說,描繪出一幅具有美感的畫作,其實是一種精神調節活動,是對不良情緒的一種自我解脫的過程。
繪畫療法與心理健康
繪畫療法(DrawingTherapy,DT)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對精神病藝術家的研究。1922年德國心理學家漢斯.普林茨霍恩(Hans.Prinzhorn)發表的《瘋狂的表現》(Expression de la Folie),以及1956年雅各布(Jakab)提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繪畫特點,均對精神疾病和繪畫的關係做了探討。由於此方法以繪畫為媒介來進行治療,故稱繪畫療法。目前,繪畫療法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心理諮詢和治療的主要技術之一。[3]
繪畫心理分析和繪畫心理治療是相互承接的兩個部分。首先通過繪畫分析,了解並看清繪畫者的心理狀況和問題所在;然後,通過繪畫以及其他心理療法的整合,有針對性地促進繪畫者心理成長,從而協助畫者解決心理問題。[4]
近年來,通過繪畫抒發內心情感的方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據《環球時訊》報導,為了緩解人們內心的壓力,印度因帕爾藝術學院(Imphal Art College)在當地開設了多個繪畫學習班,通過繪畫療法讓人們釋放心情。[5]通過學習繪畫,很多女性變得自信開朗,也有人因此對繪畫著迷,走上專業畫家的道路。作為一種調節身心的方法,繪畫療法所針對的對象不分年齡、背景、職業以及信仰,也無需具備繪畫才能,只要願意投入到繪畫的過程,並去完成創作即可。
科學研究表明,繪畫療法在處理焦慮、抑鬱方面的心理問題效果突出。它不僅能穩定情緒、增強自信心、改善人際社交,也能夠較好地撫平經歷家庭暴力的兒童、被強暴的女性等人的心靈創傷。馬修·祖爾·雷賓(Matthew Joel Rabin)教授曾對兩名具有情緒管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體和團體的繪畫心理治療,研究者發現,繪畫幫助他們改善了情緒,從而讓他們獲得了持久的友誼和社會支援。在對3例有厭食症和3例肥胖症的婦女實施繪畫心理干預後發現,5位婦女的自信心有明顯的提高。[6]
禪修中的繪畫療法
禪修是慢慢走向身心清淨、使心靈昇華的過程。當繪畫者排除雜念,把意念傾注於繪畫藝術中,並以開放的心態創造藝術,也可以稱作是一種禪的行為。將禪修中的繪畫療法融入到生活之中,可以緩解壓力,幫助人們用不執著、客觀和富有同情心的態度去對待自我和他人。曾經風靡全球的禪繞畫和曼陀羅繪畫療法,便是禪修中著名的繪畫療法。
禪繞畫是一種療癒心靈的繪畫活動。美國字體藝術家瑪麗亞.托馬斯(Maria Thomas)發現當她在繪製插畫背景時,經常會有專注、愉悅、放鬆的感覺。她的先生里克.羅伯斯(Rick Roberts)曾經有過17年的僧侶生涯,他認為瑪麗亞所描述的感受實際上是進入了冥想狀態,於是兩人一起研發創造出一套獨特的繪畫方式,可以引導、鼓勵其他人透過繪畫的過程,享受心靈的洗禮與沈澱,感受到同樣專注、愉悅、放鬆的狀態,這就是禪繞畫。[7]這種簡單的繪畫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內心煩躁,讓心靈歸於寧靜。
曼陀羅圖案由具有古老傳統的神聖圓圈組成,它代表人格的完整性,代表萬事順利運作的形態。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Jung)發現,繪製曼陀羅圖案能夠使人獲得內心的平靜,並領悟生命的意義。對於西藏僧侶,曼陀羅代表了靈性的多元領域和覺悟的成就。繪製曼陀羅可以幫助人們將內心被壓抑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讓自己迷失的心靈回歸。
結語
畫是內心性情的流露,一次描繪,勝過千言萬語。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之餘,不妨拿起畫筆,描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讓思緒隨著筆下的線條和多彩的顏色自由流動,在畫筆與紙張的自由對話中,洞察最真實的自己。
參考資料:
[1]聊聊繪畫與養生 http://www.pingguolv.com/zhongyi/3395.html [2]繪畫養生的作用 http://www.harmonyculture.net/wenhua002.htm [3]繪畫心理治療、起源和原理 http://m.sohu.com/n/455630950/?wscrid=32576_8 [4]嚴虎、陳晉東《繪畫分析與心理治療手冊》,中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5]印度人用繪畫調整心態 http://paper.people.com.cn/jksb/html/2007-10/01/content_23785995.htm [6]繪畫療法──心理治療的藝術途徑 http://www.bdstar.org/Article/Class31/Class33/200806/4740.html [7]什麼是禪繞畫 http://www.awaker.cn/7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