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仙境——韓國梵魚寺
在去韓國之前,我就對其寺廟有所聽聞。在中國,有俗語講「天下名山僧占多」,據說韓國也一樣,但凡有名的山水之下,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寺廟。與韓國自然親和的傳統文化相應,這些寺廟淳樸地點綴在山水之間,如畫中之詩,清新和諧。山水與寺廟相互映襯,寺廟顯得愈加靈動別致。
韓國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的梵魚寺,就是典型的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寺廟。梵魚寺是一座有名的千年古剎,位於韓國釜山的名山金井山麓,據地理志《東國與地勝覽》記載:「金井山的山脊上有一井,呈金色,有金色魚乘五色雲自天而下至井內玩耍,故得名金井山、梵魚寺。」[1]
來到韓國釜山的季節,恰好是秋天紅葉之時,帶著滿滿的期待與好奇,我開始了梵魚寺之旅。
初入寺廟的清新感受
乘著循環巴士從山腳下來到梵魚寺門口,一股清新爽朗的氣息撲面而來。潺潺的溪水聲彷彿動聽的旋律,淡淡的青草香沁人心脾,微風拂過面頰,這些動人的自然元素譜寫成一曲愜意的樂章。還未踏進寺門,便感覺到心曠神怡,內心也變得悠閒清淨。慕名而來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人聲鼎沸,不會熙熙攘攘。這是一座樸素的寺院,寧靜致遠。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順山拾級而上,穿過曹溪門、天王門、不二門,已經處於較高的地勢了,轉過頭來,秋天的氣息頓現眼前,遠山上大片大片的楓葉映入眼簾,紅的黃的綠的,交相輝映,洋溢著無限的喜悅。寺內的楓葉與寺廟的建築和諧地搭配,意境唯美,梵魚寺的秋天別有一番韻味。
沿著小路閒逛,可以在很多大石頭上看到憨態可掬的小和尚雕塑。這些小和尚有的敲著木魚念佛,有的趴在經書上吮著手指頭,有的挑著包袱望天,有的抱著經書認真地誦經,還有的在酣睡……。這些妙趣橫生的造型讓人忍俊不禁。據寺廟僧人介紹,這些惟妙惟肖的雕塑反映的是僧人在寺廟裡一天的生活。沒想到,僅通過這一個個塑像,便瞬間拉近了我們與僧人的距離,讓人感受到他們豁達處事、樂享自在的人生態度。
順著小路一直走,沐浴著樹蔭和微風,我看到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頂天立地,搖曳在風中。縱然是秋風拂去、寒冬將至之時,竹子依然青翠不驚寒。這是一種樸素的美,卻不顯單調,給人以無限的生機與希望。「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以虛為心,而佛家追求的是一種虛懷若谷、清高脫俗的境界,以竹為鄰,可常常提醒修行者,萬般皆是虛妄,當常懷「空」心。站在竹林下,仰望這一片生機盎然的竹子,不禁被其質樸又堅韌的氣質打動,久久不願離去。
別具一格的亂石、溪谷與藤樹林
沿著幽靜的小路,向寺院的另一處走去,慢慢地進入一處更為清幽的境地。古樹、亂石、澗溪與古老的藤樹林,它們在幽靜的境界裡自然而隨意地生長。此刻,我已然進入了一個寧靜安逸的世外仙境。
放眼望去,古老的藤樹根如蟠龍,自由伸展,盤根錯節,努力地伸向更遠更深處,將生命力的壯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遒勁的樹根又像一位百歲老人,捋著長鬚,靜靜地守候著這片深沈而又寬廣的土地。藤樹的枝蔓則盡情地向天際伸展,枝蔓的盡頭,是蒼翠的樹葉在高
空中自由地搖擺,似在表達它們的自由歡快之感。一些枝蔓結伴同行,相互纏繞著、依偎著伸向天際,不屈地想要把鐵似的枝干伸向無邊的宇宙,這彷彿是一場生命的舞蹈,又是一種齊心向上的生命態度。這些藤樹皮若裂岩,它們無法像松樹一樣萬古長青,卻用另一種方式向世人展示著什麼是勃勃生機,什麼是昂揚向上,什麼是對亙古不滅的生命力的追求。
此時,想起金菩提宗師的慈悲開示:「將自己與樹自然地融為一體,我就是樹,樹就是我!」我閉上雙眼,感受著樹的氣息,想像著與樹融為一體,想像著融於自然,感悟天地人和之道……。當身心完全投入其中,真的像宗師講的那樣:「只短短的時間,便會體會到樹的瀟灑、清淨、自在、飄逸,樹的清香彷彿從我的身體裡散發出來……。」
繼續漫步藤樹林中,發現這不僅是一片生命力百分百的天然藤樹林,更是一處清新幽靜的人間仙境。其中,大大小小的亂石如虎踞龍蹲般縱橫散亂在樹的身邊,既像是對自由生命狀態的一種彰顯,又像是與樹之間一場漫長溫馨的陪伴。在亂石的縫隙中,澄澈的溪水歡快地流出,清新怡人,清洗著亂石,滋潤著古老的藤樹。伴著動聽的鳥啼聲,這別樣的風景讓我醉心其中,流連忘返。
擇一處平穩的石頭隨意坐下,在這天然氧吧(編註:「氧吧」為備有輸氧設備專供人吸氧氣的營業性場所)裡貪婪地吸一大口氣,品味著清新的泥土的芳香,幸福而滿足。此刻的我,很慶幸自己能夠被這一大片廣袤的土地所擁抱。暫別都市的喧囂與繁華,放下心中的煩惱與欲望,在這個寧靜致遠的世外仙境裡,真實地觸摸著寬厚的土地,把身心投入到自然的懷抱中,洗盡鉛華,淨化心靈。
充滿禪意的寺廟文化體驗
梵魚寺還為到來的遊客提供了寺廟文化體驗活動。換好寺院寬鬆的大衣服,我們開始了第一項體驗:108拜修行。在大雄殿裡的佛像前,恭敬地合十,做「五體投地」大禮。寺院的高僧告訴我們,這是通過降低自己的身軀來表示謙卑之心,從而更加接近自然,充滿感恩。108拜堅持下來,雖然滿頭大汗,身心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柔軟與輕鬆,也對眼前的佛、菩薩以及身邊的大自然充滿了深深的恭敬與感恩之心。
早就聽聞佛教中一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參禪打坐,它是為了消除自己心裡的煩惱與妄想,使身心達到一種極度清淨的狀態。在高僧的帶領下,大家盤腿而坐,靜默冥想。原以為很簡單的靜坐其實並不容易,坐了一會兒,腿腳就開始麻木痠痛,極不舒服。這時,大家才體會到,「靜」是如此地不易,遠遠比「動」要累得多!
寺院文化體驗中,讓我觸動最深的就是缽盂供養了。缽盂供養是寺廟餐桌禮儀,也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體驗者都有四個功用不同的缽盂(碗),分別用來盛適合自身食量的清水、米飯、配菜和湯。這個過程需要有條不紊地按順序進行,進食的過程中要靜默不語,並且不能浪費一滴水、一粒糧食。簡單的一頓齋飯,讓我學會了珍惜糧食、不浪費以及自力更生等基本又寶貴的道理。
充滿禪意的梵魚寺之旅,讓我與嶄新的自己相遇。懷著澄澈的心情,充電滿滿的我,就要回到塵世之中。那清新的感覺還縈繞心間,讓我回味良久,但願那種心境常在,以此去迎接每一天的黎明……。
參考資料:
[1](《天道釜山》作 者:季燕京; 婁曉琪; 趙小軍; 文獻出處:《文明》 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