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味悠長:
紫砂壺

 

春日午後,陽光帶著暖暖的香。沏一壺好茶,坐看窗外浮雲淡霧,伴著耳邊的風聲鳥鳴,心生悠然,其樂無窮。品茶之餘,把玩著手上古樸別緻的紫砂壺,彷彿握住了詩情畫意,指間也流淌出清香百味。這樣的時刻,有如一首精美的小詩,清新流暢,意境悠遠。

紫砂壺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瑰寶,它「色不豔,質不膩」。其小巧的壺嘴裡緩緩流出的,是滿盞素雅的香,其自然古樸的氣質,則承載著時光流水的變遷,演繹著千百年來不變的神話。

 

匠心獨運 化泥成金

 

紫砂做成器皿,古已有之。但做成世人認可的紫砂壺,卻是從明朝開始。當時有一位名叫龔春的書僮,參照樹瘤子的樣子,做了一把紫砂壺,得到了文人墨客的讚賞。從此,紫砂壺的製作蔚然成風,名家輩出,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藝精湛。

紫砂,是泥沙所積澱的精華。製作紫砂壺的傳統工藝,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紫砂壺的製作過程大致包括準備、製作、燒製和後續工序四個過程。從礦中挖出泥料後,經過精心地觀察、選擇,再搗碎、過篩、澄濾,將所得細土下窯儲藏,進行「養土」,這一過程是原料的準備。傳統紫砂壺的成型主要靠手工捏作,身筒、壺底、壺蓋、壺嘴、壺把都捏製成型後,再進行整理黏接等。成型后的坯要經過細緻地修整,有些器物再加上裝飾,即繪畫、寫字、雕刻等。製作好的壺坯要自然陰乾,而後放入窯中高溫燒製。紫砂壺燒製成型後,再進行磨光上蠟,有些還要加上拋光包銅、金銀絲鑲嵌等後續工序。[1]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紫砂壺的製作過程中出現了注漿成型法(編註:將材料和水調成泥漿後注入有吸水性的模型內,被吸去一部分水分,脫模即得生坯),成為紫砂壺批量生產的成型工藝。然而,一件好的紫砂工藝品,要經過幾十甚至上百道複雜的工序,這就需要製壺藝人精湛的製作技藝以及繁多的製作工具,所以,現代名貴的紫砂壺依然是手工製成,因此也是獨一無二的。

 

茶香氤氳 經久不息

 

紫砂是一種天然陶土,富含鉀、鋅、鐵、鈣、鈉等多種元素,可鹼化水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由於紫砂陶是介於陶和瓷之間的陶瓷製品,在製成紫砂壺時,表裡都不施釉,保持其微小的氣孔,使得紫砂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但又不會滲漏,因而紫砂壺具有適應冷熱急變之性能,寒冬注沸水不會脹裂,文火上烹燒加溫亦無需擔心開裂。紫砂這種「透而不漏」的特點,也使其具有抗餿防腐的功能,夏天泡茶亦能夠保持湯色清潤,不易變味。

明末名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這樣寫道:「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壺泡茶,能夠得茶之色、香、味之蘊,不失原味,茶香經久不散。因紫砂壺壁內部存在許多氣泡,氣泡裡的空氣形成了一層絕緣體,故紫砂壺泡茶,能夠有效地保持壺內茶水的溫度。且因砂質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無論提、握、撫、摸均不感炙手。

紫砂壺易吸茶汁,久經使用,可使壺壁積聚「茶鏽」,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一把紫砂壺,使用經久,經過精心保養,自發淡雅溫潤之光,顯示出其自身的肌理之美,故而為世人所珍視。

 

溫潤內斂 歷久彌新

 

紫砂壺不僅具有泡茶烹香的使用價值,還因其古樸醇厚的氣質,以及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具有獨特的收藏價值。

一把紫砂壺的收藏價值由材質、神態、工藝、圖案、功能及作者等因素決定。紫砂壺的材質紫砂主要存在於中國宜興地區,宜興的紫砂泥質細膩,製成的紫砂壺色澤淳樸、古雅,且使用的年代愈久,壺身就愈加溫和光潤。紫砂壺的神態與工藝,凝聚了手工匠人的創作智慧。好的紫砂壺在整體上形態端正;在細節上則當直則直,當曲則曲,當鬚則鬚,當毛則毛。紫砂壺上精美的,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詩詞書畫及落款,也會大大提升紫砂壺的藝術性和收藏性。[2]


然而,紫砂壺真正打動人心之處還在於其文化內涵。作為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正與茶道所追求的「滌淨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相融合。紫砂壺的造型,或優美精巧,耐人尋味,或奔放大氣,令人心曠神怡,加之鐫刻於壺體的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組合,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於一體,其所引發的美感和藝術感染力不可言喻。

 

百裡挑一 慧眼識真

 

目前市場上紫砂壺的種類琳瑯滿目,對於壺藝愛好者來說,在選購紫砂壺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別紫砂壺的真偽,挑選到一把心儀的紫砂壺呢?

一看:真紫砂壺的紋理清新、圓潤,在視覺上有啞光的效果,略顯朦朧之色,似磨砂之感,壺面上是眾多細小的分布均勻、類似金屬光澤的紫砂顆粒。普通陶土仿冒的紫砂壺色澤暗淡,少有光彩。

二摸:宜興的紫砂泥主要是由黏土、石英、雲母構成,這些礦物質使得紫砂壺觸感細膩但不打滑。而普通陶土手感粗糙,瓷器則手感光滑,此兩者是常見的仿冒紫砂壺的材質。

三轉:轉動壺蓋,真紫砂壺的壺蓋轉動靈活流暢,並發出「絲絲」或「沙沙」的悅耳聲,陶土製成的紫砂壺會发出「哧啦哧啦」的沈悶之聲,而瓷器轉動的時候則會令手感發澀。

四試水:試著用開水澆注壺身,如果是真的紫砂壺,便可以發現壺體明顯滋潤,不會形成明顯的水珠,水是比較均勻的一片,隨後逐漸被紫砂吸收。

另外,一般真正的紫砂壺都有製作者的手寫證書。不過應注意的是,名氣越大的製壺人所做的壺,被仿冒的機率也更大,所以,購買時還需仔細觀察。[3]

煮水烹茶 人壺共養

 

新買的紫砂壺,可以把白菜、綠豆塞到壺裡,放在清水的鍋裡煮,通過這個過程,把紫砂壺在高溫燒製過程中存留的火氣去掉,之後再用來泡茶。對於紫砂壺來說,泡茶次數越多,壺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后,土胚便能潤澤如玉。

品茶的過程中,用潔淨的手對紫砂壺進行摩挲、把玩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手分泌的汗液可以很好地養護紫砂壺。另外,還可用棉質的帶有所泡茶湯的溼茶巾對壺體進行擦拭,用微量茶湯對壺身進行滋養。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紫砂壺沾染到油脂,以免生出花斑。

泡完茶後,要及時清理茶渣。紫砂壺內的茶鏽可定期用棉質的紗布蹭擦除去,但不宜使用洗滌劑。清理完茶渣後,最好將壺蓋與壺身分開保存在通風處。

需要注意的是,養壺不能讓壺一直被茶水浸泡,且泡茶之壺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每隔三五日要將其置於乾燥處休息,這樣有助於改善壺胎泥質結構,使壺體能夠更好地吸附茶汁。

養壺也養氣質,洗壺也洗性情。人壺共養是最高境界,因此養壺不要刻意為之,順其自然地在品茶的過程中修身養性,才是茶人壺友積極地踐行茶之道與壺之道的表現。

禪茶一味 清香悠遠

 

紫砂壺被譽為「世間茶具之首」,歷來受到文人雅士、高僧居士的青睞。中國大文學家蘇軾,自號東坡居士,與高僧佛印多有唱和往來。卜居陽羨(編註:地名)期間,一生嗜茶的他愛上了宜興的紫砂壺。傳說他曾設計製作了一把可以烹茶的大提梁壺。在壺上刻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後人稱其為「東坡提梁壺」或「提蘇」,流傳至今,紫砂業內仍在仿製。[4]

清代篆刻家陳鴻壽,號曼生,其詩書畫印俱佳,更以設計紫砂壺為人稱道。他將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又隨心設計了諸多款式新穎的紫砂壺。這些極富文人藝術色彩的紫砂壺,被稱為「曼生壺」,為世人所喜愛。曼生篤信佛教,在造型眾多的曼生壺中,有許多取材於寺廟的紫砂壺,使得禪與茶完美結合,韻味悠長。

「一壺沖古意,千秋有同心。」紫砂壺取法自然,溫潤如君子,其獨具一格的風格自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紫砂壺的世界裡,品味著大自然的泥土芳香,感受著海納百川的開闊胸懷,細細體味其深刻雋永,自得一份心靜、心寬、心安。

參考資料:

[1]紫砂壺製作流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12/18/4690382_462690968.shtml

[2]認識紫砂壺及其製作工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e8f70100qovj.html

[3]六步教你紫砂壺真偽鑑別

http://www.sssc.cn/a/20141114/1415949212136639.shtml

[4]佛教文化與紫砂

http://hk.plm.org.cn/gnews/201145/201145227975.html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