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禪意庭園
日本庭園的初期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與日本素有廣泛的文化交流,兩國的關係始於漢代。漢末時期,日本不斷派出特使到中國學習中華文化。日本庭園便是在中國園林藝術的影響下,發展出的一門獨特的造園藝術。
日本庭園藝術源遠流長,歷史上早有掘池築島以及島上築宮的記載,但這些並非遊賞目的,其作用主要是防火及防禦外敵。直到飛鳥時代,隨著佛教東傳,各種工藝從中國傳入日本而興盛起來。日本皇族也受到了佛教影響,在宮苑中造須彌山,掘地造湖,架設吳橋。貴族也紛紛於宅邸(編註:「邸」讀音同「底」)中建設園林,在園中開小池,在池中築起岩島。
日本庭園的發展初期,就像把中國式山水移植到日本一樣,是一種文化的舶來品。到了平安時代,日本庭園藝術邁向「本土化」階段。這個時期的日本已發展出日本宅邸形式的寢殿造庭園。一般寢殿造庭園的南面是一片園子,而被稱為「寢殿」的建築即是正殿,建於庭園中央,其四周的附屬建築則稱為「對屋」,寢殿和對屋分別為主人和其他家族成員的寢室。寢殿的前方是庭園,園中有石子鋪成的園路,往前便是人工掘成的水池。池中有堆土而成的小島,池上設有通往小島的橋。另外,從對屋通過迴廊可以到達池邊,那裡有被稱為「泉殿」或者 「釣殿」的庭園建築,作為夏季納涼、釣魚、遊賞的場所。
禪意濃厚的枯山水庭園
日本庭園藝術的發展過程可分為:飛鳥時代(公元593年——公元710年)的中國式山水、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的寢殿造庭園、鎌倉時代(公元1185年—公元1333年)的枯山水、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的茶庭。在整個發展階段當中,鎌倉時代可說是佔據了極重要的位置。當時禪宗思想的引進,把日本庭園藝術推到了另一個高度,從此進入了禪的時代。
鎌倉時代,日僧荣西大師入宋求法,得到臨濟宗虛庵禪師的印可,繼承了臨濟禪法。爾後又融合天台、密、禪三宗,於日本開創臨濟宗,並得到當時掌握政權的鎌倉幕府推崇,幕府大臣認為禪法是成就武士人格修養的重要方法。經朝廷大力推動下,禪門思想逐漸滲入日本人民的生活中,與茶道、劍道、書法、花道,甚至庭園藝術等水乳交融,自成一格。
自禪學傳入日本後,日本庭園藝術的發展朝向了注重精神層面和直觀感受的禪意美學,孕育出風格獨特的枯山水庭園。好禪之人開始摒棄以往的山水式庭園,幾乎不使用鮮豔的開花植物,而改用長青植物、苔蘚、白砂、礫石等樸素的材料,以呈現出「沙石之中自有大千世界,常綠之內藏有萬紫千紅」的精神境界。這種禪意美學強調以直觀的方式領受美感,以人的內心情感直接融入景色之中,情為主,景為客,情景交融,最後達到情景不二、物我兩忘的至善至美狀態,這也蘊含了禪宗的哲學思想,顯示出「佛即是心,即心即佛」的意涵。
「枯山水」這名字淺顯易懂,顧名思義就是不以山水造景,其表現方式卻細膩深遠。庭園內擺放著形狀各異的天然石塊,營造出山川、島嶼的磅礴氣勢,以白砂石鋪地,並於砂面上以耙劃出水波紋,象徵著江河湖海或寧靜、或洶湧的意境,再以少量的灌木或苔蘚加以點綴。枯山水庭園是佛教禪宗對日本庭園影響的極致表現。禪宗主張勿要執著心外之物及世俗雜念,以達到心的純淨和喜悅,表現在庭園上的就是形式上的簡化。這種不築一山、不以滴水卻能展現山水之姿的方式,就像作詩或譜曲,寥寥數筆就可表達深沉的哲理,又能體現出大自然的姿貌風情。
茶禪一味的茶庭
禪文化的出現,除了為日本造就了枯山水之外,還帶來了另一種形式的日本庭園——茶庭。茶葉早在漢末時期傳入日本,後來在茶道宗師千利休的大力推動下,茶道才漸漸走進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並成為日本人修養心性的一門藝術,茶庭才得以發展。當時流行的茶宴,多在茶室中進行。主人將茶葉碾碎,研成粉狀,倒入茶碗中,與水調和,最後請客人飲用。在這種冗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祥和與平靜,才能夠耐心等待。泡茶和喫茶均需要一顆平靜祥和的心,於是茶庭就成了讓人進入平靜狀態的空間。客人從熙熙攘攘的外面走來,經過茶庭,將注意力回歸內在,恢復平靜的清淨本性,再進入茶室之中。
茶庭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庭園。園內純觀賞性質的石景很少,置放的多是洗手、坐憩等實際用途目的的石器。茶庭內,被稱為「飛石」的石塊,蜿蜒曲折地舖設在草地上,是引導客人走向茶室的小徑。庭內一概運用綠色植物,不種植任何色彩斑斕的觀賞花卉,因此小徑的兩旁都種植著常綠樹木,地面絕大部分為草地和苔蘚……,以此體現茶道中所講究的「和、寂、清、淨」。
茶庭因應茶道而生,其園林的布局也是依照茶道的儀節安排的。園內有二重露地,分為「外露地」和「內露地」。兩重露地之間用籬笆隔開,籬笆中間設有「中門」,客人進入外露地後,需先到稱為「腰掛待合」的亭中靜心等待。客人安定身心後,主人會將內露地中的「蹲踞」(編註:供客人淨手、漱口之用的石水缽)注滿水以待客人使用,之後再將水潑在石路上。客人聽到潑水聲後,才可以動身前往中門。主人會在中門迎接客人,陪來客到內露地,待客人在蹲踞旁淨手、漱口後再進入茶室。從外露地走到內露地,再進入茶室。整個過程都是為了讓主人和客人達到靜心的目的,通過靜心,以體驗茶禪一味的禪門志趣。
從飛鳥時代的中國式山水,鎌倉時代的枯山水庭園,到桃山時代的茶庭。可以看出,日本庭園藝術從初期的純遊賞、休閒為目的感官享受,進而昇華到以心領神會的方式體驗枯山水意境上的精神享受,茶庭的出現則把洗手、飲茶這樣的生活常事,與形而上的禪門思想結合一起,飲好茶的感官享受與內在祥和的精神境界並重,體現了用心生活即是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