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健康,警惕糖尿病
在許多人看來,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容易罹患的一種疾病。其實不然,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飲食的營養過剩等原因,糖尿病患者群已逐漸趨於年輕化,甚至連孩子都已成為糖尿病所青睞的對象。
據調查,目前全球約3.87億人患有糖尿病(佔世界人口8%),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數約超過490萬。[1]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糖尿病地圖集第6版統計,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將在2035年增加至5.9億。[2] 呈直線上升的發病率,使得近年來人們對糖尿病越來越重視。
那麼究竟什麼是糖尿病呢?醫學界認為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出現是由於調節血糖的胰島素生成不足,或者機體細胞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所致,臨床上以血糖指數長時間高於正常標準為主要特徵。如果血糖指數長期超標,可能會導致各個組織器官,特別是眼睛、腎臟、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
1糖尿病的症狀
唐代名醫王焘的著作《外臺秘要方》中,記載了父親患糖尿病的典型案例。一次王燾外出,不久他的父親生病,口渴難忍,飲量大增,身上還長出不少癤瘡,治療無效,病情日漸加重。之後家人把王燾找回來為他父親治病。王燾認真觀察父親的病情,想起了唐朝醫學家甄立言在《古今錄驗方》中所提到的,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是甜的,而且會有一種水果味。於是王燾親口嘗了父親的尿液,果然「嘗之甜味」,並有水果之甘,他推測糖尿之理為「滋味皆甜,流在膀胱」,於是針對該病制定了治療方案,並輔以食療。最後不但他父親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而且父親還活到很高的壽齡【3】。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狀,即:「多尿」、「多喝」、「多吃」及「體重減輕」,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呢?小編在此為您簡單介紹一二:
多尿:因為糖尿病人的血糖過高,腎臟無法將糖分完全吸收,導致尿液中含有糖分,從而產生滲透性利尿,水分也跟著排出,致使尿量增加。
多喝:由於尿量增加,身體缺水,會產生口渴的感覺,所以糖尿病人總是想多喝水。
多吃:血糖增高的原因是血糖中的糖分無法被細胞利用,即所謂的「糖分過家門而不入」,細胞中缺乏糖分會使人產生饑餓而想攝入更多的食物。
體重減輕:糖分是人體三大營養物質之一,也是機體的主要能量來源,因為糖尿病人糖分流失過多,機體只能依靠脂肪和蛋白質來提供能量,導致脂肪和蛋白質的消耗增加,故體重減輕較為明顯。此外還會出現身體虛弱無力、精神萎靡的症狀,甚至影響睡眠質量,導致生活規律紊亂等。4
二、糖尿病的前期表現
糖尿病初期的病徵並不明顯,但是我們仍需保持警覺,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要多留意並及時到醫院檢查:
1.雖然大量飲水,仍時常感到口渴。
2.小便頻繁,且小便泡沫久久不散,或吸引螞蟻前來。
3.即使休息充分或進食正常,仍然感到疲倦無力。
4.食量大增卻容易感到饑餓,並且體重不增加反而減輕。
5.皮膚或陰部常有搔癢不適的狀況。
6.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身上的傷口較難癒合。
7.視力變得模糊,或視野中出現黑點、閃光、光圈等。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初期糖尿病患者都有以上症狀,有些人雖然出現血糖上升的情況,但仍然感覺良好,故初期一般不容易被發現。
三、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在於長期血糖增高,容易引起周圍神經和心血管病變,而神經、血管是遍布身體各處的,會帶來許多危害身體甚至威脅生命的併發症。
心血管病變:糖尿病人容易因为血管硬化和冠状动脉堵塞,而出现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臟病。心臟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肢也会因为血管硬化或堵塞而使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糖尿病足」。
糖尿病眼病:患有糖尿病超過10年的人,大多會有視網膜病變的狀況,如白內障、青光眼。初期表現為視力模糊,重者可致失明。眼部病變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
神经病變:因為周圍神經受損,足部會出現麻痺、無力、疼痛、痙攣等,常因感染而引起足部潰爛,被稱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多見於患糖尿病時間較長、病情較重、血糖控制不佳且有高血壓的患者身上。治療糖尿病足非常困難,嚴重者可能會面臨截肢的後果。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定期对足部进行检查和良好的护理,是防止截肢的一種有效方法。
糖尿病腎病:由於糖代谢异常,導致肾小球硬化,並伴有蛋白尿,称为糖尿病肾病。這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多見於糖尿病病史較長,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身上。
2糖尿病的起因
看起來如此頑固而可怕的糖尿病,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富贵病,一定是好东西吃多了,营养过剩。其實糖尿病的產生原因,並非人們想像得那麼簡單,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基因遺傳: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著显著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導致糖尿病的內在因素主要與遺傳基因的損傷有關,如1型糖尿病主要是第6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損傷,而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是胰島細胞的一種,能分泌胰島素,起調節血糖含量的作用。)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致病的关键因素。[5]
肥胖原因:肥胖與2型糖尿病密切相關,據統計,大約80%的2型糖尿病人是肥胖者,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即多餘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內臟負擔較重。西医认为,脂肪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會降低胰島素的降糖功能,為了滿足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胰臟會分泌出比平時更多量的胰島素,久之會導致胰臟過勞,功能衰竭,最終胰島素分泌不足,诱发糖尿病。[6 ]
不良的飲食結構: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飲食結構也豐富起來——顿顿精米白麵、大鱼大肉,而粗粮、蔬菜吃得很少,這樣的飲食結構本身容易造成體內脂肪的堆積,同時還會降低機體代謝率,從而引發肥胖。肥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生活方式不規律:長期工作壓力大、熬夜、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等等,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不僅加重了各個內臟的負擔,也極易導致各系統功能失調、代謝紊亂、免疫力低下,誘發糖尿病的產生。調查顯示,經常運動的人比不常運動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要小得多。
精神因素:近年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中外學者所公認。影響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另外還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尤其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所造成的應激狀態,會使機體大量分泌多種抗胰島素分泌的激素,如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皮質激素等。如果長期存在這些不良精神因素,很容易導致血糖升高,從而誘發糖尿病。
3糖尿病的常见類型
常見的糖尿病類型有哪些呢?下面小編來為您詳細介紹一下。
1型糖尿病
簡單來說,1型糖尿病人體內胰島素是絕對不足的,這是因為體內的胰島素合成細胞(β細胞)受到了破壞,導致胰島素生成障礙,所以此類型的糖尿病人須接受胰島素治療,以此代謝掉機體所攝入的糖分。
1型糖尿病的特點:
1.發病年齡多小於30歲;
2.發病急,體重減輕明顯,體型消瘦;
3.常有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4.血檢:C肽(編註:C-Peptide,是胰島素β細胞分泌的產物)水平低,自身抗體呈陽性。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目前最普遍的糖尿病類型,患病率佔總糖尿病病例的90%至95%。此類糖尿病人雖然能自體產生胰島素,但由於胰島素分泌量不足以達到降低血糖、提供能量的需求,或者由於機體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反應不敏感,需要更高濃度的胰島素才能有效吸收葡萄糖,由此導致的糖尿病屬於2型糖尿病。這類糖尿病多在40歲以後發病,但近年來,發病年齡也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甚至在兒童時期也會病發。[7]
妊娠糖尿病
顧名思義,妊娠糖尿病是一種發生在孕婦身上的糖尿病,通常分娩後,糖尿病就消失。孕期第24週至28週時可測驗出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
肥胖或年齡稍大的婦女患上妊娠糖尿病的機率較高,其中約有35%至50%的病患會在往後發展成2型糖尿病。
4關注糖尿病 做好日常防範
一、科學合理飲食
飲食有節制:遇到喜歡吃的食物,人人都想多吃幾口,但是「美味不可多用」自有它的道理,即便營養再豐富的食物也要把握適量原則,過量會對身體引起不必要的影響。糖尿病人則更需要嚴格把握這一點,控制食量以及進食的時間,以穩定血糖。
飲食除了要適量,還應以清淡——少油、少鹽、少糖為原則,科學計算攝入食物的總熱量。比如高纖飲食可以延長身體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時間,減低對胰島素的需求,穩定血糖,因此建議糖尿病人多食用一些高纖維的食物,例如麥皮、糙米及紅米等等。
多素少葷、營養均衡:糖尿病人宜少食多餐,以素食為主。主食可以多吃五穀雜糧,如燕麥、蕎麥等。菜類以含糖量低,並且有降低血糖作用的食物為佳,如苦瓜、洋蔥、南瓜等。當然在以素食為主的同時,還要兼顧食物的多樣化,保證所攝入營養的均衡。
二、生活作息需規律
近年來糖尿病患者群體逐漸年輕化,這與現代社會許多年輕人常常熬夜,作息不規律有關。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通常來說,成年人的睡眠時間維持在7—8個小時左右為宜。
由於許多糖尿病症狀都是隱性的,不容易被發現。因此,還建議一些中老年人,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或者是高血壓、高膽固醇的人,定期檢查一下血糖,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三、修身養性 調節情緒
1.把控情緒
《黃帝內經》中說:「以志閒而少慾,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从其欲,皆得所願。」可見,好情緒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促使神經、內臟功能保持平衡狀態。保持好情緒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對於已患糖尿病的人來說,想要控制好血糖,情緒也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情緒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壓力狀態,血糖會急劇上升,難以控制。相反,正面積極的思想和樂觀愉悅的心態,則能夠使各個器官正常運作,令經絡舒展,身體健康。
2.保持微笑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微笑是一種健康的運動,經常微笑猶如給身體的各個器官做快樂的保養。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經常微笑,能使人卸掉身心的壓力和疲憊,讓精神保持輕鬆愉悅。無論任何時候,經常保持微笑,也是一種心胸開闊,樂觀豁達的表現。
3.平心靜氣
如果說微笑是一種健康的運動,那麼靜心則是一劑有效的良藥。古代很多名醫之所以被稱為名醫,因為他們不是單純針對表面的病症,而是把重點放在看不見的病根上。而靜心正是從內在深入地去解決根本問題的一種方式。中醫認為,保持平靜的心態有助於身體陰陽平衡,使氣血、經絡通暢。
四、進行適當的運動
適宜的運動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生命活力,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於糖尿病的治療和病情控制。然而在許多想要健身的人看來,如何在琳瑯滿目的運動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小編來為大家推薦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禪修。
在菩提機構中,禪修的方法有許多。比如大禮拜,它可以通過外在鍛鍊肌肉骨骼,帶動內臟器官功能的改善,將處於停滯狀態的各個系統運轉起來,使習練者獲得健康;再如金菩提宗師所創立的「八卦內功」,能夠幫助習練者快速補充元氣,增強身體能量。菩提禪修的這些方法,令許多前來體驗禪修的學員們受益匪淺。
比如,美國紐約的劉孝娟曾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血糖最高時達到199mg/dL(毫克/分升,正常範圍是70-99mg/dL)。2014年5月她參加了一期菩提禪修健身班,之後一直堅持修練。2015年7月在體檢時,令她不敢相信的是,她的血糖值竟然降到了99 mg/dL,恢復到了正常範圍。
再如,第26期中文《禪修與健康》雜誌中,曾刊登過加拿大溫哥華騰祥的一則見證。在2012年的菩提禪修課堂上,騰祥學習了「大光明修持法」、大禮拜、「八卦內功」,並且每天堅持修練。幾個月後,她的血糖值一天天趨於正常,過去血糖最高值曾達到324 mg/dL,而如今只要稍稍控制好飲食,血糖值便能回到正常值,將近40年的糖尿病病情得到了改善。
結束語: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目前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的一大隱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科學合理的飲食,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加強身體鍛鍊。與此同時,還需隨時保持警惕,定期檢查血糖指數,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參考資料:
[1]世衛組織: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億人http://news.ifeng.com/a/20160406/48373960_0.shtml
[2]安成國際藥業官網: http://twipharma.com/tw/News/01/81 [3]Lin Qiao, Wang Miqu. Affect of heredity, disease and environment on the life-span of personage in History Book of Song Dynasty[J].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0,27(12):1049-1056. [4]全民糖尿病觀測站:http://www.diabetes.org.tw/wddt_heduc01.jsp?P_TNO=EDUC990010002&P_HCTG=A [5]任艷,李秀鈞,田浩明,等. 2 型糖尿病患者一級親屬真胰島素、胰島素原水平研究[J].國外醫學內分泌分冊,2003,23(3):186-189. [6]《糖尿病之友》2005年第7期 [7]BD Worldwidehttps://www.bd.com/tw/diabetes/main.aspx?cat=6211&id=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