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7期目錄
 

 

禪修對人體基因的影響

 

近些年來,各種禪修方法迅速傳播,禪修提升身心靈健康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相應地,科學家對禪修效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禪修有助於減壓、減緩疲勞的研究,到禪修改善大腦、有利於神經系統發育的研究,現今,已有科學家在基因層面對禪修進行了研究,並得出了令人振奮的結果。

科學家研究發現,糖尿病、肥胖症、肝炎、癲癇等很多疾病具有遺傳性,這些遺傳性疾病通常和基因相關,我們從父母祖先那裡繼承了什麼樣的疾病基因,就可能會患有什麼樣的疾病。當然,幸運的話,也會攜帶了這種遺傳基因而一輩子不表現出相關疾病來,也就是說,這種疾病基因在我們身上沒有表達。
 

何謂基因表達?

 

人體是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內的基因都攜帶著一個人的完整遺傳訊息,每個細胞會選擇性地表達出和它的功能相關的基因內容。譬如,肝細胞僅表現出肝細胞的形態和功能,胃細胞僅表現出胃細胞的形態和功能,而眼睛中的細胞不會表達出耳朵細胞的形態和功能。因此有了不同的人體器官各司其職。

將遺傳訊息解讀並轉化成人體細胞的功能和形態的過程,就叫作「基因表達」。由於受到時間、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相同的基因會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比如一般亞洲人在年輕時,頭髮是黑色的,而年老後頭髮會變成白色。又比如,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人體中會產生很多「生長荷爾蒙」,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中產生的「生長荷爾蒙」會逐漸減少。

科學家曾經在研究中找到某個基因訊息是跟某種疾病有關聯的。當這段遺傳訊息通過基因表達顯現時,這個人就會患病。而有些人,雖然同樣遺傳了這個疾病的基因訊息,但是因為某種原因這段遺傳訊息沒有表達時,這個人就不會患病。

設想,如果我們可以控制基因表達,就有可能控制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發病了。所以,當科學家們證明禪修能改變基因表達,這無疑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那麼,科學家在禪修中究竟發現了什麼呢?
 

禪修放鬆訓練改變基因表達

 

2013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本森·亨利身心醫學研究所(Benson-Henry Institute for Mind/Body Medicine)和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合作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冥想、瑜伽、深呼吸和祈禱這些放鬆練習,可以引導人進入生理深度的休息狀態,這種深度休息狀態能讓與免疫系統、新陳代謝以及胰島素分泌有關的基因表達產生變化。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開放源SCI期刊PLOS ONE上。[1]

該項研究的實驗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是26名從未參加任何放鬆訓練的健康成年人。他們在實驗中參加為期8週的放鬆訓練課程——每天聽20分鐘的健康教育CD。在第一天听CD之前及聽完CD之後立即抽血化驗各一次,聽完CD再過15分鐘之後再抽血化驗一次。8週放鬆練習結束後,繼續在聽20分鐘CD之前和之後分别抽血化驗一次;對照組則是25名長期禪修者。在實驗中他們也聽同樣的健康教育CD,並進行相同的抽血取樣。
 

 

當所有人的血樣被送去分析後,結果顯示,在放鬆訓練之前的血樣與放鬆訓練之後的血樣之間發生了重大改變。並且這些改變,在長期進行放鬆練習的禪修者身上尤為明顯。

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由改變後的基因組所製造的各種蛋白質,分析結果顯示,經過放鬆訓練之後,人體內與能量代謝相關的功能中,粒線體(Mitochondria)的功能得以大幅提升。粒線體可以說是細胞的能量發動機,可以將我們吸收的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另外,研究還發現,能夠激活某種導致炎症、壓力、創傷和癌症的蛋白質被明顯抑制。
 

禪修抗炎效果的科學研究

 

無獨有偶,另一科學研究證明,禪修確實具有改變基因表達的功能。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2月的《精神神經內分泌學》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總第40卷第96-107頁。 [2]

該項研究以進行禪修活動的禪修者為實驗組,以進行安靜的非禪修活動者為對照組,研究一天的密集禪修訓練會帶來什麼效果。結果發現:8小時禪修後,禪修者某些基因的調控機制(Gene-Regulating Machinery)發生了改變,促炎基因(Pro-Inflammatory Genes)表達下降;而對照組未發生此類改變。當人體中促炎

基因減少表達後,人體中促進炎症的細胞就會減少,從而降低人體炎症的發生機率。

西班牙巴塞隆那生物醫學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Research of Barcelona)的博拉•卡里曼博士(Dr. Perla Kaliman)表示,發生了變化的基因,正是抗炎藥及鎮痛藥所針對的基因。

此前,禪修已被臨床研究證實具有抗炎效果,並被美國心臟病學會認定為有效的干預方法。這一新的研究成果,為禪修的抗炎效果提供了生物學機制的有力支撐。

最關鍵的是,在該項研究中,熟練禪修者經過禪修得以改變基因表達,而進行安靜的非禪修活動者則沒有發生類似改變,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理查德•戴維森教授(Richard J. Davidson)認為,這證明禪修者的入靜狀態影響了基因的外在表現。該項研究,為未來進一步評估禪修方法在消除慢性炎症方面的作用打下了基礎。
 

禪修如何改變基因表達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禪修能夠改變基因的表達呢?面對這個問題,雖然目前尚未有定論,不過我們可以一起來聽聽布魯斯•利普頓博士(Dr. Bruce Lipton)的說法。

利普頓博士被譽為新生物學的領軍人物,是一位細胞生物學者,其著作《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The Biology of Belief –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Consciousness, Matter & Miracles)曾榮獲美國年度最佳圖書獎、最佳科學著作獎等獎項。他宣講的主要理念是:能夠使基因表達改變的並非基因本身,也非環境本身,而是我們對於環境的認知(perception)。

問題就在這裡:我們感知到的究竟是真實的外在環境,還是對環境的主觀認知?布魯斯博士認為,在真實的外界環境與我們的感知之間,存在著一層類似濾鏡般的主觀認知,即我們的信念。信念,決定著我們的基因表達朝向有利於自己、抑或相反的方向。

而禪修正是在調整呼吸、體態、意念的過程之中,讓我們獲得平靜和智慧的觀察力。金菩提宗師曾說:「當我們進行清淨觀想的動作時,加上健康慈悲的腦意識,我們所接收到的,即是能帶給我們健康、快樂和幫助的成分。所以通過清淨觀想的動作,那些複雜的、對身體有害的能量得到了調整。」怎樣調整的呢?或許,正是在一種健康慈悲的信念中,體內的基因表達對此作出了相應的反應,促使人體朝著慈悲、健康的方向生長、發展。

 

參考資料:

[1] Mind-body Genomics:Relaxation response immediately alters gene expression tied to inflammation, metabolism and insulin

http://hms.harvard.edu/news/genetics/mind-body-genomics-5-1-13

[2] Study reveals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with meditation

http://news.wisc.edu/study-reveals-gene-expression-changes-with-meditation/Rapid changes in histone deacetylases an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t meditator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53013004071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7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