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心大的人
心胸開闊,容納一切
做人一定要心大。心大是指什麼呢?假如你有一個餅,看到別人餓了,先掰半個分給別人吃,這就是心大。不要擔心分給別人吃了,自己就會餓死。你就是不吃這半個餅也不會餓死,不如就分給別人一些。想想看,你身邊有一群人都挨著餓,眼睛冒著綠光,就你一個人啃一個大餅,你能啃得很安詳、很自在嗎?就怕你吃了這個餅,他們餓急了把你吃了。所以,有福同享是有道理的,它是一種很安全的行為。
假如有一個富翁住在貧民窟裡,周圍全住的是乞丐,這個富翁還敢出門嗎?一定不敢了,他出入只能走地道了。他們家附近肯定有下水道,從那裡爬到街上去買菜,否則一出門就會有危險;他家的圍牆一定非常有特色——很高、很厚,上面還掛滿了電網、警報器、玻璃渣子一類的東西。那就是富人家的牆,大家可以學著觀察。
心胸大一些,思考事情的角度就會廣,不會被眼前的事物所障礙。有一對夫妻,因為他們的孩子小時候調皮、不上進,苦惱了很久,而當孩子長大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的時候,他們才知道那時候受的苦很不值得。早知這樣,他們都會活得好好的。因此,看事情要看得更長遠一些。
淡化眼前的利益得失,我們才會心胸開闊。這樣,當你是一個老闆時,你的員工做錯了一點點事情,你才不會輕易開除他。你會想:「也許是他來的時間短,還不太適應;也許是因為他更有創意,所以不滿意我對工作的安排和管理;也許如果我聽取了他的意見,我的公司會變得更好……。」做人,心胸要開闊,要容得下人,像海洋一樣具有容納的氣度。
海洋,它能接受一切,無論是河水、泉水,還是汙水、石子。這種海洋的精神是很多父母親都具有的。如果生了十個孩子,什麼性格都有,父母自然也就學會了包容。無論孩子做得好還是不好,是成功了還是失業了,甚至傾家蕩產了,在父母眼前,他們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依然很愛他們。父母就是孩子的大海,向孩子張開溫暖的懷抱。當孩子在外面受累了、受氣了、受傷了,只要回到溫暖的家,就能有一口熱湯喝、一口熱飯吃,就會覺得很幸福。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孩子,在外面奔波、受苦、受委屈,但是只要回到父母身邊,得到父母的一點點鼓勵、贊揚,或者哪怕只是喝到一碗熱茶、熱湯,他們就好像得到了大地和上天的大能量加持一樣。父母的愛可以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強的動力。所以不論是做父母,還是做一個高尚的人,讓自己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心胸、更強的容納力量,才能去包容別人、接受別人,這樣疾病和煩惱也會越來越少。
善用煩惱心
佛教的修行人有一個特點,他們學會的不是反抗,而是接受,因為有一個理論思想指導著他們,那就是因果定律。因果定律是指世間的一切都是因果的體現。今天所受的苦,是過去所做錯事的結果。比如說,今天失業了,說明以前可能技術沒學好,可能做工作不認真,也可能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等等。學佛的人會先學會接受,這種心態是特別好的,這樣可以少一點反抗。反抗的話說明你想不通,接受的話說明你想通了。想通了,就不會埋怨,不會生氣;想通了,就接受了,把它消化掉了,就不容易得病。很多學佛的人都是心寬體胖的,因為心中自在。
相反,如果有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比如那些記性好、心眼又小的人,就會很痛苦。有兩個人結婚15年後,離婚了。在離婚的時候,女方對男方說:「你向我求婚的時候,不是說愛我生生世世、直到海枯石爛嗎?怎麼今天離婚了呢?」她只記得15年前對方的這句承諾,卻忘記了這些年是怎麼折磨對方的,忘記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做過的錯事。這樣的人,記性太好,心胸卻太小,痛苦一定會多。所以我們要做心胸博大的人,懂得寬容,不要只為眼前的得失而煩惱。
有一位年輕的同修,學歷高,人也很聰明,在我們道場做義工。有一次,我和她聊天。我問她:「妳在這裡做事,還開心嗎?」「還行。」她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既然還行,那為什麼哭呢?」「我做好了,有師兄嫉妒我。這裡不像我想像的天堂一樣,所以我煩惱了。」她說。
這時候,她也許希望我會安慰她,問她:「誰誹謗妳了?告訴我,我打他屁股去。」但是我卻告訴她:「孩子,這是妳應該經歷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跟師父在取經的過程中,遇到過九九八十一難。當到了第八十難的時候,他們以為這次總算見到佛了,沒想到還是假的佛,只是佛的一個虛像而已。最後,佛說:「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你都不圓滿啊!」因此在我們的人生中,少經歷一種痛苦,就少了一種對治這種痛苦、煩惱的智慧。
如果一位中醫醫生需要記住320個藥方,而他卻只記住了180個,那麼到了給病人開藥的時候,他就可能會著急了,可能會開錯了藥。本來是給人治病的,結果要了人的命;或者因為記錯了藥方,開錯了藥,不但沒給人治好耳聾,還把人治成了啞巴。因此一種藥方對治一種病症,缺少了這種藥方,就缺少了對治這種疾病的方法。
所以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都不能成就。這是因為少經歷一種痛苦,就少經歷一種是非,就沒有這方面的智慧。有的人經歷一次還不夠,要多經歷幾次。《西遊記》的作者也是用心良苦,他在告訴我們,人生要變得完美,就一定要經歷這些苦。只有把這些磨難、這些苦都經歷完了,你才會發現,原來磨難不是磨難,而是成就之路!
於是,我問那位小弟子:「妳做事做好了,別人還會嫉妒妳,妳覺得委屈嗎?」她說:「我委屈。」我說:「孩子,我告訴妳,別人對妳的嫉妒和誹謗就是妳的一面鏡子。如果妳身邊出現一個比妳還能幹的人,妳會不會嫉妒他呢?」她想了想,說:「說實話,可能我也會嫉妒他。」
那麼,是不是應該消除嫉妒心呢?其實,要看你怎樣使用自己的嫉妒心。如果我嫉妒一個人,我就一定要比他做得更好,我不會因為他比我爬得高,我就把他拽下來。相反,我要更努力,比他爬得更快、更高。這就是要學會善用自己的嫉妒心。嫉妒別人,但不害別人,將這種嫉妒變為更加努力的動力。他的功夫比你高、覺悟比你好、度人比你多,那麼你就要做得更好、度更多的人。你不會因為他度人多,就把他一錘打死;他覺悟好,就放藥把他害了。這是傷天害理的行為。
學佛的人並不是所有的貪欲之心都沒有了,而是學會了善用它們,讓慈悲心做主。請大家記住:讓慈悲心做主,再去善用自己的某些凡俗的心理,比如嫉妒心、嗔恨心。不要去恨別人,要恨就恨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將那些負面的心理,轉化成正面的心理。如果你貪婪,就要學著用布施的行為對治自己的貪婪;如果你心眼小,過於自私,就要用寬容的心對治自私;如果你過於愛自己,就要學著多去愛眾生、愛社會。但是談戀愛不算是愛眾生,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產生的反應,也是自我的貪愛;為了眾生和社會的利益而產生的愛,才是博愛,才是大慈大悲。能夠站在這個角度去思考的人,將來才能成為大人物,成為高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