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5期目錄
 

 

高效能工作秘密法則

 

話說現如今,科技發達競爭激烈,有支「忙碌大軍」浩浩蕩蕩前去攻佔「成功城」,一路披荊斬棘。軍隊正欲攻城時,有軍士來報:「大事不好!軍中自行分出兩個陣營!」只見一方陣旗號「高效能人士」,生出三頭六臂,能十八件任務同時處理,氣定神閒、勝利在握;另一方旗號「工作狂」卻7×24小時加班挑燈夜戰,早已疲憊不堪,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主帥急得團團轉:如之奈何?如之奈何?謀士獻計:軍中有大將「禪修」,可令「工作狂」重整旗鼓。

 

工作狂 vs. 高效能

 

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在職場中,「工作狂」常被看作是勤奮上進的標誌,與「高效能人士」劃等號。但事實上,兩者內心的工作理念卻大相逕庭。

「工作狂」相信,忙碌就能創造價值,因此需要做出這樣的姿態:堆積如山的辦公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甚至犧牲家庭、健康和生活樂趣,逐漸喪失了自我和人生目標。而「高效能人士」則要事當先,他們儘管忙碌但注重效率,會進行充分的時間管理,以健康的、可持續的方式發展。

對於許多企業主來說,他們也逐漸開始意識到:別指望著那些經常加班、身心疲憊的人能拿出好創意,他們增加的只有醫療保險和加班費,而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高效能員工,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潛能。

 

數據時代的高效能

 

優化大腦,加強內在自我管理

 

要改變原有的企業文化,便需要培植新的文化土壤來替代。

矽谷,科技先鋒的搖籃。在一年一度的「智慧2.0(Wisdom2.0)」全球峰會上,年年都聚集了數千名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領英(LinkedIn)的具有禪修精神的技術專家,他們在會上交流「如何在大數據時代活得更有智慧、富有同理心和覺知力」。

安泰集團的總裁馬克•伯托尼(Mark Bertolini)有着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反傳統的思維,在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藥學院合作研究時發現,每週1小時禪修訓練可以降低員工三分之一的壓力水平,可以節約每年人均2,000美元的醫療費用。在他的號召下,超過13,000名安泰員工參與了免費的正念禪修和瑜伽課程。他甚至還將這種課程推薦給客戶公司。實行禪修訓練後,公司第一財務年度的醫療保險成本即顯著降低,股價更是創下新高。[1]

在2016年Wisdom2.0峰會上,受邀作為演講嘉賓的馬克•伯托尼說:「在這次峰會中討論的禪修在商業和社會中的應用,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話題之一。」

禪修的推廣,首先要感謝身心醫學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多研究數據顯示:禪修是優化重塑大腦的良好方法。

初學禪修,就像剛開始長跑訓練,剛跑5分鐘便已覺得呼吸困難。但隨着訓練進展,更多血液的注入會讓肌纖維變得越來越粗壯。大腦的訓練也一樣,禪修會讓血液更多地流入大腦前額皮質,僅僅11個小時的訓練,負責注意力控制、衝動控制和抗干擾的頭腦區域就生成許多新的類神經元。新生且脆弱的神經回路會隨着禪修的進展不斷得到強化,這一過程可能會讓你產生不習慣、甚至痛苦的感覺,但這絕非任何一種生理性的痛苦,而是對於內心深處被忽略已久的需求的關注與回應。通過簡單的冥想,會讓你注意到平時忽略的東西,開始覺察到自己思維和情緒的微妙所在,或抓住稍縱即逝的靈感,發掘出內在的動力,會讓你逐漸擺脫慣性奴役:不再拖延,甚至管得住脫口而出的刻薄言論,或堅持一項學習計畫,這些都是在日常慣性狀態下無法注意到的東西。[2]

可以說,商業界用禪修作為全新的人才培訓手段,並非是因為禪修能夠提供具體的管理方法,而是通過幫助人們成為高效的自我管理者,從而高效地管理企業營運和團隊。

 

 

高效工作的秘訣:專注力

 

禪修讓人更加專注

 

工作繁忙的你是否很熟悉以下情景:

一早,正在為年終總結奮戰時,有個同事走過來,問了一個不相關的問題,兩人聊了幾句;這時,老闆的郵件突然跳出來,趕緊打電話過去解釋;等放下電話,例會時間到了,等會議結束,哎,總結寫到哪兒了?……

1991年,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被同時問一個問題:「你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是什麼能力?」他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答案:Focus(專注力)。專注力,是高效能人士的核心競爭力,它意味着創新和高效率,也是忙忙碌碌的工作狂們最稀缺的寶貴能力。

然而,統計顯示,辦公環境每3分鐘就出現一次干擾,無數干擾與多件任務並存。我們的大腦很貪心地想要把所有事情一次做完,於是發明了「多任務處理(Multitask)」這個所谓的「高效率神器」。

 

多任務處理的弊端

 

哈佛商學院的特蕾莎•阿馬比爾(Teresa Amabile)教授和她的同事們評估了九千多位與創新有關的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方式。他們發現,如果在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一項活動,並與一個人合作時,其發揮創造性思維的可能性更高。相反,多任務、高度分散的處理方式,令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打折扣。[3]

這一研究結果,即便從常識上也講得通,「多任務處理」不僅無法提高效率,還要犧牲「專注力」。而事實上,科學家發現,人腦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情,但大腦的天性卻喜歡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不停地切換任務,每切換一次平均損耗高達23分鐘!這讓我們難以專心、深入和細緻地思考。[4]

 

禪修訓練:有效的應對方案

 

盡管多任務並存的現實很難改變,但通過科學的腦力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這種專注力缺失的情況,禪修訓練就是已知的提升專注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無論是哪一種禪修方法——內觀、靜坐、冥想,都是為了讓你的大腦更加專注而平靜。你可以學安泰公司的做法,在清晨或工作之餘去上一節禪修課程;也可嘗試「哈佛幸福課」導師沙哈爾(Tal Ben-Shahar)所建議的,專注工作90分鐘之後,至少用15分鐘去恢復放鬆,冥想和聽音樂都是不錯的方法。這種利用碎片時間、在工作場所就能恢復元氣的做法,不僅不耽誤工作,反而會讓員工更高效、更有創意,並且在長期來看將擁有更高的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

金菩提宗師說:「如果經常坐禪,或在悠揚靜雅的音律中冥想,可以有效地梳理煩亂的思緒,清淨躁動的身心。」

 

Sally在一家以創意著稱的公司任營運管理者,她在半年前開始接觸菩提禪修,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至少拿出30分鐘練習禪修。她發現,禪修不僅可以消除工作的緊張感,還使她開發出了自己的創造潛能。在一次籌備公司年會的腦力激盪中,當其他人還在冥思苦想時,Sally發現自己非但不再像從前一樣緊張焦慮,反而迅速地提出了兩項精彩創意,並立刻被老闆採納。

她回憶當時的情形:「當我專注思考時,我的頭腦內安靜得出奇,那些相關的事件和人物如畫面般一一浮現出來,清楚地呈現它們彼此間的紐帶,編織成好的創意。這個過程和禪修中的觀想訓練十分相似,或者說,是禪修教會了我如何調動頭腦資源,這一過程與邏輯的思維完全不同。」

如果你還在抱怨時間不夠用,怪罪訊息爆炸、干擾太多,那麼不妨試試禪修,別再讓習慣阻礙獨立思考,或在周而復始的忙碌之間迷失自我。藉由禪修的幫助,或許將使你做到更平靜、更專注而高效能地工作。

 

參考資料:

[1] 2015年2月David Gelles, NY Times, At Aetna, a CEO’s Management by Mantra.

[2] 2015年3月David Gelles Mindful Work: How Meditation is Changing Business from the Inside Out.

[3] 2011年1月Derek Dean and Caroline Webb, McKinsey Quarterly.

[4] 2014年5月Brenna Loury How Multitasking Slows Your Brain and Kills Your Productivity.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5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