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轉未來:冥想或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1994年,當83歲的羅納德•威爾遜•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向媒體公布了自己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的消息時,距離他卸任美國總統僅過去5年時間,這位好萊塢演員出身的總統依舊享有盛名,他希望能借助自身影響力,喚起全世界對這種可怕疾病的關注。在此後10年之間,全世界透過媒體都「目睹」了雷根病情的發展:這位曾連任兩屆美國總統的重量級人物,如今不僅不會說話、步行,不能自己吃飯,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妻子。
這種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疾病,在醫學界普遍以「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以下簡稱AD)命名,普遍發病年齡在65歲以上,因此又稱為「老人失智症」或「腦退化症」。據統計,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超過35,600,000名患者,平均每7秒就有一人確診!而患者的普遍生存年限平均為3至9年。(資料來自阿茲海默氏症國際聯合會《世界阿茲海默氏症報告》)
破解「科學名義下的宿命論」
在傳統觀念中,家人常常將老人早期的AD徵兆看作是老糊塗,是正常現象,直到最終病情加重,從而錯過了最佳的預防時機。通常來說,AD早期的徵兆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尤其是剛獲得資訊馬上就忘記,例如總是重複同樣的問題。到了中期則會出現幻覺,分不清自己身處的時間、地點和空間,例如在熟悉的街區走失,或試圖穿過鏡子、窗口等,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也可能出現情緒焦躁或極度抑鬱。AD的最終階段是完全喪失自理和認知能力,無法認出至親之人,需要依靠各種導管維繫生命。患者最終往往死於肺部感染或腦中風。
AD在75歲人群的發病率近10%。目前,臨床主要依賴抗精神病類藥物用以改善認知能力,以及改善失眠、抑鬱和焦慮的情緒調節類藥物,針對「周邊症狀」下手,在嚴格控制藥量和副作用的前提下令症狀有所緩解。(資料來自阿茲海默氏症國際聯合會官方網站)但是面對世界公認最複雜的有機構造體——「大腦」,AD的病變原理仍然撲朔迷離,迄今為止,尚未研製出有效治療藥物。
在大量已故AD病人的腦組織中,發現了兩種導致腦神經細胞壞死的罪魁禍首:「beta-澱粉樣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由於代謝功能紊亂,這兩種蛋白就像垃圾一樣越積越多,逐漸導致腦細胞成群結隊地壞死,尤其在我們稱為「記憶中心」的「海馬體」和「指揮中心」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區域。[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回」、「海馬區」,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由於形狀和海馬相似,因此被稱為「海馬體」。](資料來自Brewer et al. 2011.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PNAS 108 (50), 20254-20259.)
儘管導致調控紊亂的原因尚未查明,但通常認為其與基因和遺傳有關,這就意味著,如果親戚長輩中有人罹患AD,我們的晚年恐怕也會成為潛在的高危人群。(資料來自阿茲海默氏症國際聯合會官方網站)這聽起來簡直像科學打造的「宿命論」!因為根據我們過去所被告知的,「基因和大腦無法後天改變」——但幸好這個結論被推翻了!因為影像學的技術革新,這種專門給大腦拍寫真的高科技發現,經過系統的冥想訓練的人腦,發生了明顯的結構性改變,表現出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更敏銳的思維;而基因組學研究中也發現,經過冥想訓練,人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有關的基因表達也發生了即時改變,這無疑為預防和延緩AD提供了現實基礎。(資料來自Libermann et al. Study Identifies Genes Altered During the Relaxation Response,2013,BIDMC)
冥想改善大腦衰老
2013年11月,贝斯以色列女执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哈佛醫學院附屬教學醫院)的研究人員針對14名AD高危人士進行了冥想治療實驗。實驗期間,一半的人接受正常護理,而另一半人,每週接受包括正念減壓療法(MBSR)等冥想訓練,並保證每日在家中練習。/
僅8周之後,他們的大腦結構掃描(fMRI)結果出現了明顯差別:儘管兩組成員之前均有「海馬體」的萎縮現象——這是認知衰退和失憶的先兆,但「冥想組」成員的腦內萎縮程度明顯改善。
參考同類研究,不難發現:當人們感覺壓力過大時,腦內會產生一種叫「皮質醇」的物質,它像毒藥一樣腐蝕了「海馬體」,導致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下降。 而冥想練習帶來的放鬆效應,則能幫助釋放壓力,並刺激「海馬體」的生長。 因此,資深的冥想練習者大腦成像中,往往擁有比普通人更為健康緻密的「海馬體」。 不僅如此,另一與AD有關病理區域「預設模式網路」中的神經功能性的連接,也顯著增強。
「這一結果很讓人興奮!」研究人員說,「這意味冥想可以為那些沒什麼醫治方法的病人們提供一線真實的希望,有可能改變無數患者的生活品質。」(資料來自RE W, GY Y, CE K, et al. Meditation’s impact on default mode network and hippocampu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pilot study[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3:15–19.)
喚醒大腦「暗能量」
年輕人或許認為,阿茲海默症那是老了以後才需要關心的事情,但加拿大阿茲海默協會的報告帶來的壞消息称:AD正在呈年輕化趨勢發展!目前已有14%的AD患者年齡低於65歲,在四五十歲就出現認知障礙、記憶衰退的中年精英大有人在。即便排除遺傳因素,長期熬夜、「壓力山大」、缺乏運動和營養不良,均可能導致大腦提前出現衰老,埋下隱患。(資料來自阿茲海默氏症國際聯合會官方網站)
因此當你感覺工作效率下降時,不妨讓大腦休息一下吧,這不算偷懶,而是為了切換到「預設模式網路」的工作模式。「預設模式網路」的發現者賴可(Marcus Raichle)教授幽默地稱之為「大腦暗能量」,因為它的開啟時間恰好是人們的大腦處於靜息、放空的狀態時,它負責將「海馬體」收集的大量短時間記憶碎片,進行資訊的篩選、整合和處理,為未來的行為決策提供參考。正常運作的「預設模式網路」,可以讓我們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而各個子單元之間不會相互干擾。
研究發現,冥想有助於增強聯結大腦中的注意力監測區域,以及監測內在的情緒和思維的區域。這種連接的增強,被認為是兩大注意力網路「預設模式網路」和「執行網路」(Executive Network)之間的關鍵路徑點。冥想訓練中的持續觀想練習(又稱禪觀、正念或內觀),可以通過身體的極度放鬆和頭腦內的高度活躍,帶來「專注力」與「覺知」的全面提升。若將這種強化訓練帶到現實工作中,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在多任務間切換注意力,同時能對自己有限的頭腦資源進行更全面有效的調配管理。
相對於極低的實施成本,禪修冥想訓練的效果產出卻十分驚人。2006年,一組心理學家展示出,老年人在接受僅僅五次一小時的訓練後,其神經啟動模式(特別是前額葉皮質的啟動)就開始接近年輕人,在協調多任務時變得更高效。這種潛在的影響,意味著冥想有可能延緩大腦的衰老——無論當時我們的年事有多高。
在菩提禪修機構,參與系統的禪修課程训练,例如「大光明修持法」或「菩提清淨觀想法」,通過觀想導引後,人們常常會驚訝地發現,自身健康狀況出現奇蹟般的改善,原本低落的情緒也莫名地好轉,然而這並不奇怪,嘗試以超然的狀態存在時,一切都可能成為現實。因此,試著體驗一下禪修,或許我們收穫的將不僅僅是更完美的大腦神經系統,更有可能是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