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3期目錄
 

 

心靈與生態危機

 

樓蘭的消失和瑪雅的衰亡

 

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曾出現過不少盛極一時的古文明,像煙花一樣劃過歷史的天空,盛大綻放,卻轉瞬寂滅。

樓蘭是西域古國,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彼時的樓蘭,商賈雲集,繁庶熱鬧。然而,在公元4世紀之後,它卻突然銷聲匿跡,只留下一片掩埋於黃沙之下的遺跡。樓蘭古國的神秘消失,引發了諸多猜測,不少研究者認為這與樓蘭人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關。樓蘭建城於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為了修築宏大的城池,樓蘭人砍掉了許多樹木和蘆葦,後來又過度墾種,濫砍亂伐,致使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加之戰爭的破壞、瘟疫的流行,最終人煙斷絕,城池荒蕪。

瑪雅文明是美洲印第安瑪雅人創造的偉大文明,在建築、農業、數學、曆法、文藝等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然而,公元8世紀,它正當鼎盛,卻驟然衰亡。因為當時的瑪雅人放棄了自己親手建造的繁華城邦,大舉外遷。對於瑪雅人為什麼突然棄城外遷,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是他們遭遇了生態危機。據推斷,隨著瑪雅城邦過度發展、人口無節制劇增,糧食供應出現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瑪雅人大肆毀林開荒,縮短休耕時間,以期提高糧食產量;然而卻使肥沃的土壤更易被雨水沖走,糧食產量更少。如此惡性循環,最終使瑪雅走到崩潰的邊緣:城邦周邊土地貧瘠,生態環境惡化;人們食不果腹,生活資源枯竭……不堪坐以待斃的瑪雅人,無奈之下棄城而去,於荒野中另謀生路,而一段璀璨的古文明也就此落幕。

無論是樓蘭,還是瑪雅,這些驟然衰亡的古文明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驚鴻一瞥的神秘、盛衰無常的感慨,更多的是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索。
 

危機四伏的地球

 

空氣、水和土壤是地球上的萬物賴以存活的三大要素。然而,它們卻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也給人類以及動植物的生存帶來了種種威脅。

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每年約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溫室效應的加劇使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濱海地區被淹沒,還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導致氣候反常、旱澇災害頻發。臭氧層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然而,這層保護膜正在遭受破壞。而酸雨的蔓延更使魚蝦減少甚至絕跡,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森林成片枯死,大量建築被腐蝕。

水污染的情況同樣觸目驚心。水本是生命的源泉,如今卻因為有害化學物質的混入,變成危險品。污水中的酸、銅、苯等危害到水生生物的生命和飲用水源的安全。據調查,每年因飲用不衛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萬人死亡。近幾十年來,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了50%-200%,過量營養物致使藻類瘋長,赤潮頻仍,珊瑚礁等受損,魚蝦銳減。

污染和荒漠化是土壤面臨的兩大危機。近年來,土壤遭受大面積污染,成分劣化,致使植物和農作物衰敗,水源、大氣環境受牽連,並危及人體健康。而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公布的數字顯示,荒漠化一年吞噬掉可生產2000萬噸糧食的土地,並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散。如今,荒漠化威脅著大約100個國家的10億多人的生活,使他們陷入饑餓、貧困和不安定之中。

空氣、水和土壤如此岌岌可危,生存於其中的動植物自然難逃厄運。數據顯示,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而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而森林的銳減、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又反過來加劇了水土流失、溫室效應等。
 

 

地球,曾經是那樣美麗,那樣富饒,那樣生機勃勃,有無數生物在此繁衍生息。然而今天,它卻變得滿目瘡痍,危機四伏,一如當年的樓蘭和瑪雅。當年的樓蘭人和瑪雅人都選擇了棄城而逃。可地球卻是目前發現的唯一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的星球。我們無從選擇,亦無處可逃!

 

涸澤而漁的背後

 

面對今日的地球,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使這處人類最安全的庇護所、最理想的家園,變得面目全非、危機重重?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了巨變。特別是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技的飛躍發展和經濟的迅猛增長,使人類對於自然有了更強的征服欲和控制力。可以說,人類成為了左右生態系統的一股主要力量。那麼,這股力量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中國的舟山漁場,過去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然而,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批機動漁船常年輪番濫捕、「圍殲」式作業,致使漁汛難以形成,水產量驟降。現在,漁民們出海一個月,也很難碰到一條野生的黃花魚。

隨著類似的毀滅性事件愈演愈烈,有識之士明確認識到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在於人為。工廠大肆燃燒石化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導致溫室效應加劇,氣候變暖,空氣質量下降。生活用水及工業廢水的亂排亂放,導致水資源嚴重污染,魚類死亡。農業不合理灌溉和對農藥的無節制使用,導致土地鹽鹼化,有毒化學物質殘留在地表。而無序開採自然資源,破壞了森林、植被、溼地等,導致生態失衡,物種滅絕。

在這一系列不顧後果的瘋狂行為背後,是人類日趨膨脹的物欲和自我中心主義。貪婪就會吞噬更多的物質和資源而不知滿足,自私就會為了一己之利毫無顧忌地損害其他物種。因此,我們看到人類肆無忌憚地焚山採礦、毀林造田、竭澤而漁。

樓蘭古國和瑪雅城邦驟然衰亡的命運告訴我們,生態危機會毫不留情地終結一段文明,哪怕它無比強盛。人類現在已經嘗到了環境的報復,難以呼吸的空氣、毒素積聚的水和土壤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和生命。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恰恰是人類自己,是人類內在的貪婪和自私。

 

心態左右生態

 

人類的心態左右著生態,人類的心境影響著環境。環境惡化歸根到底是因為人心惡化,生態危機最終折射的是信仰危機。因此,想要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根治人類的貪欲和自私入手。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懷敬畏心感恩自然。人類只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不是這個系統的主人,更不可能成為它的征服者或統治者。自然如同母親一樣,無私地提供陽光、水分、沃土,哺育萬物。離開自然提供的這些養分,人類根本無法生存,對此我們應深懷感恩。同時,自然又是威嚴不可侵犯的。樓蘭、瑪雅等無數事例告訴我們,如果過度破壞自然,必會遭到它無情的報復,對此我們更應深懷敬畏。總之,人類依托自然而存在,只有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愛護自然,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其次,我們應該學會懷慈悲心善待動物。地球上任何物種都不可能單獨生存。物種之間互相依存、互相牽制,共同維持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物種的非自然大量滅絕,必會導致生態失衡,人類安能倖免?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未來。何況生命都是平等的。飛禽走獸都有生存繁殖的權利,人類沒有資格去剝奪牠們生存的權利。人類既然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就應當尊重他的生物同伴。尤其是對於處於弱勢的動物,我們更應慈悲善待、護生戒殺,與牠們各安其所,共存互補,和諧相處。

再次,我們應該學會以珍惜之心節儉用度。現代社會工業化進程和消費主義的盛行,使人類對自然資源一方面大肆掠奪,過度生產,另一方面又大肆浪費,過度消耗,結果導致礦產、森林、淡水等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甚至枯竭。有識之士甚至發出警告:如果再不珍惜,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的眼淚。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自然資源,淡化對物質的貪欲,節儉自己的用度,合理使用可再生資源,如森林、淡水等,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石油等,以獲得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人身處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要想真正做到以上幾點並不容易,而禪修無疑是幫助我們的最好的方式。隨著禪修的加深,人們可逐漸消除我執,擺脫貪戀、嗔恚、愚癡的束縛,放下源於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和偏見、自私與自利;還會變得謙卑,懂得感恩自然的饋贈,也更為慈悲寬厚,願意愛護弱小的動物,並且知道惜福,不再浪費,生活簡樸。正是看到了禪修的效能,許多環保或宗教組織的領導者才一致強調通過觀念的導正,加上禪修的方法,來幫助人們淨化心靈,以解決人與環境的問題。

 

小舉動改善大環境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蝴蝶效應。據此,我們每一個微小的舉動,都可能會影響到地球的大環境。資料顯示,一個一號電池爛在地裡,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而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反之,我們愛護環境的一個小舉動,就可能觸動身邊的一群人,並形成一個正向的連鎖反應。讓我們從小事做起,為維護環境的和諧與美麗盡一份力。

以下是順手就能做到的20件環保小事,您做到了幾件呢?

1、隨手關燈。

2、隨手關閉水龍頭。          

3、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

4、少用洗潔精。

5、不要讓電視機長時間處於待機狀態。                                                           

6、用溫水煮飯,節約35%的用電量。                                              

7、少開車,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坐大眾運輸工具。

8、選購新鮮食品或有環保標章的綠色食品。                                  

9、選用無磷洗衣粉。                                                            

10、多採用太陽能等無污染能源或天然氣等低污染能源,使用充電電池。

11、拒絕過度包裝。                                                   

12、自帶布袋或菜籃購物,少領用塑膠購物袋。                       

13、外出就餐時,自備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                                          

14、多用自動鉛筆,少用木桿鉛筆。                                                   

15、雙面用紙,盡量使用再生紙,拒領隨意散發的宣傳單。

16、分類存放垃圾,不亂扔電池等廢棄物和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                                  

17、每月賣一次廢品,如塑膠廢品、廢紙、廢玻璃、廢金屬等。                                                                                        

18、交換、捐贈、改造多餘或不用的物品,使它們獲得重新利用。

19、拒食野生動物,拒用野生動物製品。                                    

20、領養一棵樹或做一天環保志工。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對話錄》裡記載了一個神奇的大陸——亞特蘭蒂斯。它擁有高度的文明,科技發達,無比富強,卻突遭地震和洪水,轉瞬沒入海底。據說,這場浩劫是對亞特蘭蒂斯人心腐化、窮奢極欲的懲罰。這聽起來像是傳說,更多的卻是警示——人類若是放縱貪心和私欲,任意妄為,無論多強盛都會被自然之手覆滅,比如樓蘭古國,比如瑪雅文明,比如亞特蘭蒂斯。可見,人心善惡影響外在環境乃至自身命運。金菩提宗師也曾開示說,新時代人類最時尚的環保是由內而外的愛心環保,用善良自律的行為,知足感恩、珍惜當下才能創造一個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那麼,就讓環保從我們的心靈開始吧!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3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