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3期目錄
 

 

婆羅浮屠——爪哇花園中的一座聖城

 

婆羅浮屠(Borobudur),梵文意為「山丘上的佛塔」,座落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Central Java)一座山丘上,建成於約1300多年前,其占地面積之廣大、氣勢之恢宏、造型之壯美、雕刻之精細、佛教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最偉大的佛教遺址。這一宏偉建築也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瑪哈陵、柬埔寨的吳哥古蹟和埃及的金字塔齊名,被世人譽為古代東方的五大奇蹟。

經過九百多年的沉睡,它重新崛起,巍然屹立,熠熠生輝,迎接著無數朝聖者的膜拜以及旅行者的瞻仰。
 

一、偉大的建築

 

婆羅浮屠建於夏連特拉王朝(the summer even in Tel dynasty),當時正值大乘佛教興盛,國王動用幾十萬人,耗時數十年而建成。婆羅浮屠是實心的佛塔,沒有門窗,也沒有梁柱,完全用火山巖的一塊塊巨石砌成,約有200多萬塊石頭,底層石頭每塊重約一噸。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萬平方米,從塔底到塔頂最尖端,原高42米,據傳塔頂鐘形大佛龕的尖端因雷擊而被毀掉,因而現在實際高度近35米。

婆羅浮屠的建築形式體現了大乘和密宗教義的結合,整個建築像是巨大的金字塔式的曼荼羅(壇城),象徵著佛菩薩、金剛、護法聚集之處,以此來加持、護持、成就修行者。婆羅浮屠一共建有10層,第1層至第6層為基層,呈四方形,代表「地界」;第7層至第9層是頂塔的座腳,呈圓形,代表「天界」;第10層是鐘形舍利大塔,直徑9.9米。10層佛塔四周的中間各有一條筆直的石級通道,由基層直達頂層,塔的各層都有迴廊,整個建築結構嚴謹,是典型的佛教聖城。

「地界」各層共建有石壁佛龕432個,每座佛龕內有一蓮座及盤足趺坐的佛像。「天界」共建有72個鐘形小舍利塔,眾星捧月般環繞上層主塔。每座舍利塔內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盤坐佛像,塔身裝飾著許多孔,佛像的臉只能透過石孔隱約可見,石孔圖案各異,而且越接近主塔,石孔就越少,象徵著佛陀越來越無形。塔內的佛像共有5組手印,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對應著東、南、西、北、中5個不同方位,分別做出「觸地」、「施與」、「禪定」、「無畏」、「轉法輪」5種手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也都迥然各異,工藝精巧傳神。

婆羅浮屠的每一層都代表著修練的一個境界,信徒們的朝拜路線上裝飾著象徵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種圖案。朝拜者們行右旋禮、順時針繞塔拾級而上,象徵著修行的過程,從塵世一步一步地邁向最終「極樂世界」的一種心路歷程。塔底四面牆內有160幅浮雕,宣講著佛教因果的故事。其餘層牆上、欄杆上也均飾有浮雕,在全長2500米的範圍裡,有1300幅敘事浮雕,1112幅裝飾浮雕。內容有《佛傳》、《本生經》、《華嚴五十三參之圖》等故事,一幅接一幅,好像一本綿延不絕、叫人不忍釋卷的連環畫。有些浮雕講述佛陀的生平和教誨,其中有佛陀從兜率天重返人間和第一次在鹿野苑講道的事跡;有些浮雕也體現了8世紀爪哇人的種種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了宮廷貴族、森林隱士,以及質樸的村民。佛教中的題材,如阿修羅神、菩薩、飛天等,還有大象、孔雀、獅子等圖案都誕生於古藝術家們的精雕細琢之下。因而這裡又有「石塊上的史詩」之稱。藝術家技藝精湛,不僅浮雕故事引人入勝,還能在布滿小孔及微粒的火山石上表現出人體肌膚的柔潤感。畫面布局完美,結構和諧,所塑形象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堪稱藝術珍品。

遠遠望去,婆羅浮屠在氤氳繚繞中是那麼的神聖和壯美;置身其間,莊嚴的佛像放射著靜謐、安詳的光芒;觀瞻浮雕,又是那麼靈動、雋永。徜徉於此,如入佛國。

 

二、多舛的歷史

 

面對雄偉的建築,不難想像,1000多年前,此地一定是大乘佛教朝拜的中心。在這神聖的殿堂,朝聖者們集聚於此,或五體投地頂禮膜拜,沐浴佛光接受加持;或欣賞著美侖美奐的雕刻藝術,由此探尋修行秘要,了悟佛法真諦;或參禪論道,研究神聖的經文……

 

 

然而這座偉大的佛教聖殿卻歷盡了歷史的滄桑和劫難,千年風雨,幾度興廢,多災多難也更顯彌足珍貴。

從自然環境來說,印度尼西亞最活躍的火山就在婆羅浮屠附近,火山的連年爆發破壞了夏連特拉王朝的生存環境。1006年,莫拉皮(Merapi)火山大爆發並引發大地震,隨著王國的遷徙,婆羅浮屠也漸次遭到廢棄。同時,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也瀰漫了整個婆羅浮屠,之後幾百年裡,婆羅浮屠被掩埋於火山灰、岩漿和野草莽林之中。

這雖然是不幸事件,卻也讓大佛塔「因禍得福」,逃過了隨後800年可能發生的人為破壞。因為佛塔建成之後,爪哇島的大乘佛教逐漸衰微,到14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在爪哇島大規模傳播,並形成了爪哇島的伊斯蘭化,婆羅浮屠逐漸被冷落、遺忘。

直到1814年,一個200名的英國探險隊披荊斬棘,進入幾乎不可穿越的中爪哇島。他們是奉新任爪哇副總督托馬斯•斯坦福•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的命令來尋找一個被埋藏的奇蹟。萊佛士對爪哇古蹟的深厚興趣和愛好,促使他出資實施這個消耗大量人力的挖掘工程。工人們用了整整6個星期才清除了覆蓋其上的茂密的植被和附近火山留下的上噸重的灰燼。當積土被清開後,數以千計、前所未見的石雕展現在人們面前。他們最終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有一個鐘形頂峰的金字塔形的建築物。

 

三、修復和新生

 

婆羅浮屠終於重見天日,但是破壞嚴重,修復工程浩大,需要鉅額資金。它的復出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和重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向全世界發出了拯救婆羅浮屠的呼籲並給予經濟援助。1975年至1982年間,執行了一次最徹底的修復工程。竣工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婆羅浮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熱帶的高溫下,無數人的辛勤勞作使得婆羅浮屠開始重放異彩,再次成為禮佛和朝聖的中心,也成為每年慶祝衛塞節(Vesak)的重點,這一節日是佛教最重要的紀念日。

婆羅浮屠還獲得了各種著名的國際旅遊獎項:例如2004年PATA太平洋大獎,還有2012年太平洋亞洲旅遊協會金獎。在2012年6月,婆羅浮屠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考古遺址。如今它是印度尼西亞最熱門的景點,每年都會吸引幾十萬遊客參觀。關於佛塔也有不少美麗的傳說,連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教徒都相信,婆羅浮屠的佛像具有特殊的力量,傳言觸摸了佛像,祈禱就會得到實現;也說如果能將手從孔洞中伸進去摸到佛像的手掌,將福星高照,隆運亨通;又傳說那些石雕怪獸和佛像可以避邪增福,於是遊客紛紛頂禮膜拜,祈求平安和幸福。

然而,在婆羅浮屠護佑著天下蒼生的同時,人們也在用最大的努力和熱情保護它,消除婆羅浮屠所面臨的威脅,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火山的連年爆發是最大的隱患,尤其在2010年,莫拉皮火山的噴發導致婆羅浮屠再度被損。離火山口約28公裡的寺廟建築群覆蓋上了厚厚一層酸性火山灰。在火山爆發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一些國際友人紛紛予以協助修復重建。除此之外,雨水的侵浸、地震的影響、叢林的蠶食、超量遊客的踐踏也構成了多種威脅。甚至有極端分子曾在婆羅浮屠埋下11枚炸彈,導致9枚炸彈引爆,嚴重炸壞9座舍利塔。

為了讓這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恆久地屹立,當地政府和人民都予以了高度重視,做出了嚴密的部署,採取多種安全措施,工作人員日日夜夜守護、保衛著它,國際社會、國際人士也在默默地做著長期的研究和奉獻。

婆羅浮屠,泰然凝重地佇立著,它以靜默的方式宣說著佛陀完美的思想。婆羅浮屠,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言;婆羅浮屠,也凝結著眾生對佛的無盡讚美和熱愛。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3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