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2期目錄
 

 

返璞歸真 閒話宋瓷

 

天地有情,乃生萬物。宋瓷,如上天賜予人類的美玉,時間愈久,愈老瓷如新,散發出千年的文化底蘊,那沉靜凝練之美,動人心魄;在藝術的長廊中,它更是返璞歸真、大道至簡的佳品。

賞一件宋瓷製品,近觀其如君子之高雅,感受其如嬰兒肌膚之細膩,釉質瑩亮,承天地之精華,令人悠然神往。

北宋,一個中華文化繁盛的時代,也是陶瓷史上星光燦爛的時代。那時的瓷器,古樸素雅,工藝超卓,釉色溫潤,造型千姿百態,上自宮廷下至民間都極為流行,備受人們的喜愛。

汝、官、哥、鈞、定,合稱宋代「五大名窯」,汝窯、鈞窯和定窯都是以窯址命名,汝窯窯址在北宋汝州(今河南寶豐縣),鈞窯則在北宋鈞州(今河南禹縣),定窯則在定州(今河北曲陽縣)。
 

 

雨過天青雲破處

 

據說在宋代五大名窯之前,有一種瓷器非常罕有珍貴,那就是「柴窯」,是五代政權之後周所燒造,在古籍中與五大名窯並列,且位於榜首。明朝《長物誌》中記載:「柴窯最貴,世不一見。聞其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知然否?」其形神俱佳,色亮而潤,音清且脆,古韻悠長,讀到此處,不禁怡然神往。

不過柴窯只在幾本古籍之中略有提及,並未出土過實物。與記載中的柴窯色澤最接近的,就是北宋汝窯了。五大名窯之中,古人多推汝窯為首,其珍貴可見一斑。宋代汝窯、官窯、哥窯都是燒製青瓷,其中汝窯燒造的瓷器主要為淡青色,譬如天青、粉青、豆青等,據說北宋汝窯在燒製的時候,釉裡加了瑪瑙,所以色澤別緻,柔和溫潤,隨光變幻,美而清雅。世人常把周世宗所批柴窯「雨過天青雲破處」一句,拿來讚美汝瓷的顏色,簡單古樸的詩句,營造出自由的想像空間,為汝瓷平添幾分魅力。

真正的北宋汝窯,到南宋時已相當稀有,再至如今,已發現的統共不過六七十件,都存於全球各大博物館以及少數私人藏家手中,普通人難見真容。據說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曾經拍賣過一個汝窯瓷器真品,不過一個直徑8公分的小小盤子,便拍出了154萬美金的天價,令人咂舌。(引自《馬未都說陶瓷》)

清朝雍正帝大張旗鼓仿造汝窯瓷器,雖為仿品,今天若能得到,亦是珍貴寶貝。清代仿汝瓷器,造型簡潔,線條流暢,溫素儒雅。單色釉瓷外貌似為簡單,實則要求極高的製造技巧:需取純土,施以精工,罩以勻釉,加以穩火入窯燒製,方成佳器。各個工序繁雜細緻,但凡出現任何瑕疵,則前功盡棄。此條件下製成之佳品,釉色清雅,溫潤如玉,令人嘆為觀止。

景德鎮御窯瓷匠技臻藝絕,至乾隆皇帝時期,乾隆好古,喜宋瓷,收集五窯名器無數,亦不惜花費大量人工、成本仿之。此時瓷器紋飾更為大膽創新,豆青釉常見淺浮雕施於其上,紋飾隱隱若見,起伏明晦,二者相得益彰,更顯所成之器雍容典雅,藝匠之技巧奪天工。
 

金絲鐵線蟹爪紋

 

宋代官窯、哥窯相比汝窯,綠意更深一層,釉厚而潤澤,晶瑩剔透,頗具觀賞價值。在宋瓷中,官窯專指北宋時在汴京(今開封)和南宋時在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其中北宋官窯傳世品極少,因此相當珍貴。

北宋官窯瓷器的形質、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主要為盤、碟、洗等日用器皿。而南宋官窯除此之外,還多了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哥窯並非按照窯址命名。傳說南宋時期,一對兄弟在浙江龍泉縣建窯製造瓷器,哥哥燒的窯就稱為哥窯,而弟弟燒的窯被稱為弟窯,又名龍泉窯。龍泉窯亦為宋瓷中的精品。哥窯的窯址至今未確定,為哥窯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宋代的汝窯、官窯、哥窯都有帶片紋的瓷器,片紋是瓷器出窯後釉面炸裂,形成開片,有時這種過程會持續一兩年。哥窯以「金絲鐵線」出名,汝窯的開片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點,粗看如梨子皮上的花紋,細細看去又像芝麻花縱橫交錯,鋪陳而開,又似蟬翼。汝窯的片紋都呈斜角,類似國畫中畫枯樹的一種技法叫「蟹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形容汝瓷是「土脈滋媚」,猶如天雨滋潤下漸漸彌合的乾裂土壤,配上清亮的釉色,形成獨特的魅力。官窯也有開片,不過沒有形成一定之規,不像汝窯、哥窯的開片獨具一格。瓷器釉面炸裂時,還帶有清脆的聲音,有人形容鈞瓷釉面的開片之聲:「如鈴如泉,虛妙清冷;如琴如澗;靜夜聞之,令人渾然忘我。」

此外,也有自然的開片,年代久遠的瓷器表面的釉層漸漸內裂,形成釉面開片。
 

 

夕陽紫翠忽成嵐

 

北宋徽宗時期,在鈞州燒製宮廷御用瓷,除選入宮中御用之外,稍有瑕疵、未入選的全部被打碎深埋,故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盛譽。

宋代鈞窯所燒製的瓷器不同於汝、官、哥窯的單色青瓷,而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燒造出玫瑰紫、鈞紅、天藍、月白等以紫紅色為主的瓷器。乾隆帝曾題《賞鈞紅》詩:「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這種紅,世間難有一色與之雷同,完全是造化所致。

鈞窯燒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法預測出窯的瓷器會是什麼顏色,是以古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其中色彩萬變之莫測,用「十窯九不成」來形容其燒造難度之高。簡言之,鈞窯能燒製銅紅釉,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進步,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藝術價值,類似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窯變花釉,因為窯變而形成各種意境的圖畫,古韻雅致,自然靈動。

碗的造型是鈞瓷常見的一個品種,釉色光亮,變化極為豐富,由青至紫,時而濃烈,時而清淡,五光十色,雅韻幽現;加之寓意吉祥,造型簡潔自然,歷來深受人們喜愛。
 

白瓷淚痕金鑲口

 

北宋定窯以出產白瓷著稱,胎體輕薄,胎料細膩白皙,故無需施以白色化妝土即可燒製成淨白瓷胎瓷器。其釉面瑩亮,泛著象牙乳白,光澤柔和悅目。定窯特色之一為燒造時,因釉厚而氣泡多,在燒結過程中垂掛流淌,聚處狀若淚痕而顏色略深。

其另一特色為金屬包鑲的明亮光澤口沿,例如採用金、銀等名貴材料,與白色釉面對比分明,秀麗悅目,清雅脫俗,史稱「金裝定器」,深受宋、金兩代宮廷貴胄、名寺廟宇的青睞。據台北故宮博物院蔡玫芬述,此類鑲口瓷器流行於當朝,或源於當時裝飾器皿口沿的風尚。(資料來源於蔡玫芬1996年A Discussion of Ting Ware with Unglazed Rims and related Twentieth-Century Official Porcelain

其他四窯如汝、官、哥、鈞都少用刻工,瓷器幾乎沒有紋飾。但定窯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著稱,有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等裝飾技法,其中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
 

閒話宋瓷悟珠璣

 

宋瓷雅致名貴,其形勝,賞心悅目;其色美,渾似天成;其質佳,油潤如玉脂。

藝術之美源自永不停歇、追求完美的人性。從遠古製陶,漢代出現瓷器,到今日瓷器融入每一個平凡百姓的生活,宋瓷燒造的技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隨著時間的推移,今日的物品也必將成為古物,在未來,也同樣會有人把玩今時今日的瓷器,視若珍寶吧!

然而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或許宋瓷的技藝會提高,色澤會改變,形態會不同,但是它的清雅名貴,它的風姿綽約,它的古韻悠長,卻永遠都是藝術聖殿裡一筆最美麗而奪目的鐫刻。彷彿一顆禪者的心,在歷經過世間的浮華後,最終拂去了塵緣與悲歡,返璞歸真,在平淡的一念裡,意外地遇上那一個原始而本真的自己。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2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