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禪修動態
30分鐘健康術
根據2014年1月6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雜誌網路版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只要每天靜坐約30分鐘,便能改善困擾現代人的焦慮和憂鬱等症狀,並能減輕身體的疼痛與壓力。
該項研究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助理教授哥雅(Madhav Goyal)博士所主導。他觀察了3,515名罹患焦慮、憂鬱、緊張、失眠、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和慢性疼痛等病症的患者,發現在經過八週的靜坐練習後,這些病患的焦慮、憂鬱及疼痛症狀都得到了改善。研究人員發現,對於某些焦慮症和憂鬱症患者而言,靜坐的療效似乎與抗憂鬱藥的作用不相上下。在追蹤長達六個月的時間後,這些參與靜坐的病患的症狀都持續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靜坐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傷害。
哥雅博士認為,靜坐並非許多人所認為的「無所事事」,而是一種有助於提升自我意識的腦部積極訓練。每天練習30至40分鐘靜坐,放鬆身心,即使在感覺和念頭浮現時,也不做任何主觀判斷。這是一種心念的訓練,能加強人們對事物的體悟。就長期來看,靜坐對於心理問題的療效比藥物來得更好。
改變你的神經傳導路徑
由美國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波斯納(Michael Posner)教授所主導,於2010年6月發布的一項新聞稿指出,只要經過至少11個小時的禪坐訓練,便能夠協助腦部控制行為,使人們更加自律並減少焦慮。
該研究採取IBMT打坐法或調節法(Integrativebody-mind training, IBMT),讓45名受測者中的半數修習IBMT,另一半對照組則僅接受放鬆練習,在經過11個小時的練習之後,讓這45名參與實驗的人接受核磁造影掃描,發現接受禪修訓練者的大腦前扣帶皮質的連結比起對照組更多。而前扣帶皮質則掌管著人類的行為與情緒反應,其活躍程度與注意力不集中、失憶、憂鬱、精神分裂症及許多其他失調症狀相關。該研究中的禪坐組在焦慮程度、憂鬱、憤怒與疲倦的程度上均較對照組來得低。
該計畫的主要研究者波斯納說,這個實驗的重點在於研究大腦的自律反應及其進行結構性改變的能力。他發現,修習IBMT者最大的改變是神經傳導路徑,而之前已經有其他的研究證明,神經傳導路徑與人類控制衝突的能力緊密相關。
該研究報告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驅離孤獨的正念冥想
孤獨感是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近期一項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大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 Immunity)的研究發現,正念禪修可以幫助中老年人減少孤獨感,並促進健康狀況的改善。
40位年長者(55-85歲),通過參與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為期八週、每週2.5小時的「正念減壓法」課程後,不僅緩解了孤獨感,改善了情緒,同時,研究者還通過收集到的參與者免疫細胞樣本發現,他們患炎症性疾病的風險也在禪修之後明顯降低。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臨床研究實驗表明,禪修能對大腦中的神經元產生重新塑造的積極影響,甚至能夠緩解精神類的疾病。
溫哥華2014 CYEA青年領袖訓練營
2014年8月9日,来自世界多个城市的一百多位青年齐聚温哥华菩提禪堂,為期12天的青年領袖訓練營拉开了帷幕。一次別開生面的征程,一張張洋溢著青春的面龐,CYEA(加拿大青年領袖聯合會)彷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8月的溫哥華帶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夏天。
常念親恩 惠澤眾生
訓練營第二天,圍繞著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放生法會,住持禪師首先為大家講解了中華五千年孝道文化,使大家深入地了解「孝」文化,懂得了平日多行慈孝之舉的意義。與此同時,通過一個保護脆弱雞蛋的小遊戲,大家又切實體會到作為父母的不易和艱辛。在繼續的講解中,住持禪師又逐漸將對父母的關愛擴大到對普天之下眾生的博愛,引發著年輕人對於兼愛眾生的思考和學習。
常念親恩,惠澤眾生。為了使年輕人親身體會慈悲,在老師的引領下,大家一起來到溫哥華的港口進行放生,從放生中感受著歡喜與慈悲之心。
風餐露宿 體驗野外生存
對於CYEA的很多年輕人來說,風餐露宿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但是,在士達孔拿(Strathcona)的四天卻徹底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原本想像中的沙灘、碧海、小木屋,變成了荒野、森林和塵土。
露營野外,是獨立生存能力的訓練。儘管各種始料不及的挑戰與困難層出不窮,但是CYEA這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卻並未望而卻步,而是在各種有趣而刺激的拓展實踐中享受挑戰、經歷磨難、超越自我。譬如徒步旅行,看似只是腿腳的參與,實際卻是對全身體能耐力的測驗;充滿新鮮與挑戰的高空繩網,則鍛鍊著大家全身的協調和平衡能力;而旁觀者眼中並不可怕的爬樹和高空滑索,一旦親身體驗起來,卻發現它已變成一個幫助自己戰勝恐懼、建立勇氣的最好平台。
攀登高峰 同舟共濟
海拔三千米的葛勞士山(Grouse Mountain),有多少人在它的腳下望而卻步?多少人在征服它的過程中放棄?然而,這些年輕人卻秉承著「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毫不猶豫地向著這座山峰而勇敢挑戰。
在登山的艱辛過程之中,走過一段崎嶇山路,團隊裡便會有體力不支的夥伴腳步變得沉重,漸漸落在後面。這時候,體能較好的隊友就會放慢腳步,鼓勵停在半路的隊友,或是雙手攙起他一步一個腳印地繼續艱難攀登。
每一次的跌倒,都有隊友們的攙扶;每一次的絕望,都有隊友們的鼓舞。一條條布滿細碎沙石的山路上,意志力與體力在接受最頑強的考驗。雖然有時候站不穩,雖然有時候跪著用手前行,雖然混著淚水、汗水,身上也到處是泥漬,但是每個人都未停止前行的腳步,最終突破自己,征服了這座高山。
12天轉瞬即逝,在這個夏天,這些青年領袖們從平日裡高速繁忙的科技訊息世界中脫出身來,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自由,學習大自然無盡的知識,同時也在活動中提升和超越著自己。多少年後,回憶至此,也許他們還記得青春曾經在這裡舞動過的精彩,生命曾在這裡演繹過的那些感動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