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1期目錄
 

 

禪與創造力——求知若渴 虛懷若愚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界,好的創意彷彿一隻會下金蛋的鵝,牠會帶領市場,創造巨大的市場價值。蘋果公司及其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幾乎等同於這個創意產業的代名詞。

縱觀喬布斯傳奇般的一生,如果僅冠之以商業領袖和技術創新先鋒顯然是不全面的,他亦是一位四十餘年的禪修愛好者,跟隨精神導師——來自日本的乙川弘文禪師學習禪法的經歷,對他的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喬布斯終生保持了坐禪冥想的習慣。他不依賴於通過市場調研或集體討論拍板決定產品,而更多依賴個人的直覺。新產品發布前,他一個人待在空曠的辦公室裡,開始坐禪。他面前的地板上,呈半圓形擺放著幾款不同的樣品,等他結束靜坐,睜開眼睛,憑直覺從中拿起一件樣品,那就是蘋果即將推出的新品。這種基於冥想得來的選擇,看似荒誕神秘,卻一再被市場證明是明智正確的。這不能不引發人們的好奇,禪修冥想究竟怎麼能幫助喬布斯創造偉大商業奇蹟的?他在禪修中究竟感悟到了什麼?

無獨有偶,另一位創意大師兼禪修愛好者,美國著名電影製片人大衛‧林奇(David Lynch)也有著和喬布斯如出一轍的經歷。在他關於創意的新著《靈感捕手:禪修、意識與創造力》之中,這樣極富畫面感地詮釋道:「靈感彷彿水中游魚,如果你想捕獲小魚,就去淺水區,但假如你的目標是那些大魚,那麼就潛入深水吧,越深的水中,魚兒們越強壯、純淨而美麗。我中意的那些特別的魚兒,牠們格外適合被影像化。」(引用自二○○六年十二月David Lynch Catching the Big Fish: Medit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和喬布斯一樣,林奇亦是多年的超覺禪修練習者,他曾多次向人們表示,正是禪修給予了他更為豐沛的創造力,去創作出更多有靈魂的故事。

大腦神經學領域也開始更多地研究禪修者的大腦結構。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長年禪修者的大腦皮層結構,相比同等生理條件的普通人有更多的腦島葉溝回數,這意味著更強大的訊息存儲和提取速度,以及自控力和訊息整合的能力。

「禪」源自梵文中的「禪那」,意為「靜慮」,清澈明淨的智慧狀態。

忙碌的現代人常常一邊接著電話,一邊讀如潮水般湧入的電子郵件,腦子裡還惦記著下班後的約會,這種多任務處理能力(multitasking ability)甚至被視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在抱怨創意枯竭的同時,試想,我們已有多久沒有安靜專心地思考過了?

 

靈感的源頭

 

如果一味強調喬布斯和林奇的成功都是受益於禪修催生的創造力,那恐怕在我們普通人看來,那依然是高高在上、難以學習和模仿的。因此,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地研究剖析,林奇所說的「大魚」——靈感,究竟從何而來?它們原本就是天賦才能,還是每個人都能夠培養和開發的呢?

華人著名劇作家賴聲川先生在《創意學》一書中,通過剖析自己的劇本創作過程來追溯靈感的源頭:原來是無數看似不相干的生活片段——某位友人、一次短期旅行、幾則新聞報導、一段閉關修行,如此等等跨越近十年之久的生活點滴,在創意高手的內心遊戲裡,卻被不斷聯想和演繹,最終構成了一部龐大複雜的戲劇作品並被搬上舞台。

而禪與生活是相互滲透的,禪融於生活,生活中也處處體現著禪。潺潺的流水、金黃的落葉、冬日的陽光……當我們有一顆禪心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靈感便會源源不絕。

 

 

創作中的「毒」與「藥」

 

在《創意學》中,創作過程被濃縮為一座「創意金字塔」:「創意在運行時,我們的內在像是一座金字塔,塔尖上方吸取來自底座神秘源泉的營養,向上提升,經過精煉的過程,終究提煉出創意的精髓,從金字塔頂端吐出創意作品。」(引用自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第五章)

然而,我們內在的金字塔往往充滿了壁壘和雜物,阻礙了靈感與源泉之間的通道,這些障礙即「創意三毒」:經驗、習氣和動機。也許人們會問:「經驗、習氣和動機,聽起來都是中性詞,為什麼會成為『三毒』呢?再說,離了這三者,創意似乎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在佛教經典中,記載了一段簡短有趣的對話:

文殊菩薩讓徒弟去採藥。

徒弟卻道:「天地間一切的草木,哪一樣不是藥呢?」於是隨手採了一片草葉交給菩薩。

菩薩拿著小草,對眾人說:「此藥能殺人,亦能活人。」

「毒」若善用,便是「良藥」;補藥錯用,亦成毒藥。智者善用萬物,而不落窠臼。我們可以選擇累積不同的人生經驗,但要對自己的積累負責;「習氣」掌管存儲經驗的邏輯,「動機」則決定了最終的目的地。善用這三者,恰恰是形成創造力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然而習慣上,人們往往自動遠離不喜歡的東西,接近喜歡的,久而久之,行為模式和知識體系越發固化,這讓我們逐漸滿足於現狀,然而一旦出現外部環境的變遷,往往會措手不及。與此相反的是,禪法告訴人們放下已有的知識和邏輯,用源自內心的智慧感悟解決問題。「禪學重視智慧,不重視經驗。我開始注意到比知覺及意識更高的層次——直覺和頓悟。」喬布斯這樣對公眾解釋自己為何用坐禪之道選擇最終產品。

 

創意的精髓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名言正是源自喬布斯青年時代的禪修啟蒙讀物《禪者的初心》:「禪者的心,應該始終是一顆『初心』,必須歸復自己無邊的初學者的心,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初學者的心中有無限的可能性,專家心中的可能性很小。」(引用自一九七○年Shunryu Suzuki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這顆初心,將事物還原到最本來的面貌,洞悉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喬布斯曾對記者說,創意的精髓是「將事物聯結起來的能力」。這聽起來太缺乏學術味兒了,然而早在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數學家愛德華‧索普(Edward Thorp)已為世人做出了表率,他將同事凱利研究物理學電氣線路檢測的凱利公式(Kelly Formula),頗有創意地應用到股票交易市場並大獲成功。因為最初,索普本能地覺察到兩者之間本質的共通性——概率,這也是他自己的數學本行。

喬布斯的創新構想之所以層出不窮,借用哈佛研究人員的話,一個原因在於「他一輩子都在探索看似不相關的新事物,書法藝術、印度教的沉思冥想、奔馳(Mercedes-Benz)轎車的精細做工」。(引用自二○一一年Carmine Gallo 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在喬布斯的「初心」之中,這一切也許都是融合互通。蘋果產品的設計從外觀到應用,都擺脫了以往手機行業經驗的束縛,也打破了現有技術上條條框框的限制,他認為產品(計算機、手機)和人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取悅於人,成為人的延伸。這種哲學高度概念化的設計,也贏得了無數用戶的心。

儘管喬布斯這樣極具個性的企業家沒有成為形式上的禪修大師,但「蘋果禪」卻通過他和他的產品,潤物細無聲地改變了世界,便利了無數人的生活,也踐行了當年乙川禪師在勸阻他去日本出家時的教導:禪法即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真正的目的在於發現內心的智慧。

如果,你從喬布斯那裡得到僅僅是一部手機,那豈不太可惜了?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21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