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9期目錄
 

 

禪與茶道
參禪理•吃茶去

 

禪茶在世間

 

茶,原本南方之嘉木。神話相傳神農氏嘗百草,遇毒則以茶解之,遂使茶之功效聞於天下,被譽為珍品。而後至唐代,飲茶被貫之以「道」,登堂入室,有「茶道」之興盛,尤以寺院禪林中為最,蓋廟宇道觀多建於山林清幽之地,僧家亦善種茶。參禪打七間歇,茶便是僧人們最好的飲品,一飲能提神,滌蕩昏昧;再飲可清心,寧神助道。世間更有所謂「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說法。茶與禪如是在歷史長河中,結下不解之緣。茶非僧家專利,亦是為僧俗共賞。百姓家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足見茶之普及和重要。禪門中,更有歷代宗師巨匠,借茶說法,以茶譬喻,接引四方學人,留下許多公案典故,引得後世求道者,無不爭相參悟,期許從中品出禪之真義。

其中,最負盛名的還要屬趙州宗師「吃茶去」的公案。史載趙州宗師,為禪宗六祖惠能之後第四代傳人,一生弘法四十年,他主張道法自然,禪法不離生活,其教學亦是相機施教,活潑自在。
 

戲說「趙州茶」

 

話說晚唐年間,兩位有學識的僧人渴求明師之心迫切,慕趙州宗師大名,便不惜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結伴前往拜謁。一路餐風露宿,歷時數月,終於抵達趙州觀音院。

學僧滿心期待求見宗師。聽說此時的趙州宗師,已是八十餘高齡的老人,八十歲前,足跡行遍大江南北,參訪過無數慈悲智慧之人,兩人心下更加嚮往之,雖然投宿的禪院客房極是破落清貧,也好歹忍過一宿。

次日,在院主的引薦下,去拜謁住持。穿過庭前幾株蒼綠挺拔的柏樹,來到後邊方丈住所——一間破木頭小房。學僧心中忍不住閃過一個念頭:怎麼大名鼎鼎的開悟的宗師,竟無人供養,住所如此破落?但疑問很快就被激動的心情代替。

跟著院主進了方丈房間,屋內光線昏暗,家徒四壁,唯有供奉的一尊佛像,道明是修行人居室,餘下只一張斷腿土塌床,被褥也無,座上一位枯瘦的老人,大概就是趙州宗師了。老人未著方丈袈裟,只一身不知穿了多久的襤褸布衣,鶴髮滿是青灰,正閉目坐禪,靜似一尊古佛,彷彿千年光陰只在他的一念之間。

兩位學僧一時呆在那裡,背熟的問候陳詞,竟說不出口。院主上前輕聲請示。

宗師緩緩抬目,掃過二人,問一學僧道:「可曾來過這裡嗎?」

學僧急忙恭敬答:「不曾來過。」
 

 

宗師道:「哦,吃茶去。」學僧一愣,頓時摸不著頭腦。

宗師又看向另一學僧,同樣問:「可曾來過這裡嗎?」

學僧忙道:「來過。」正欲自述前緣,宗師又道:「吃茶去。」

院主在旁也十分疑惑,問道:「為什麼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宗師喚他:「院主!」院主遂應答,宗師道:「吃茶去。」

院主一愣,隨後會心微笑,不再發問,只領著兩位學僧往茶房去了。

一學僧道:「這算哪門子參禪?連點兒佛味也無,半點頭緒沒有!這裡如此破敗相,哪像開悟成佛的?這茶吃得真沒意思!」

另一學僧卻似還沉浸在方才情境中,良久說:「也許,這就是直指人心,不以文字來傳法吧……不管他,和尚教吃茶,但吃茶去。今日總算尋得明師,總強似從前暗地摸索。」

 

禪茶本一味

 

那麼,這兩位學僧最終有沒有開悟呢? 時至今日已不得而知,留下了一齣千古公案,無數求道者在此中求索真味。「禪茶一味」的說法,大概便由此奠下基石。

想要嘗得茶中真味,須親自吃上那幾碗趙州粗茶;想要有所證悟,則要身體力行,去修行,去實證,去恭敬、親近慈悲智慧之大德者。

若以分別心、傲慢心吃茶者,覺得此等粗茶實難下嚥,趙州宗師亦不過徒有虛名,罷了!再去別處轉轉。若心中將信將疑者,想著此處茶比別處不同,教法獨特,或許能開悟?心中糾結,且留下修一段時間再說。

若有信心真誠者,觀粗茶如楊枝甘露,觀趙州如釋迦如來,懷大恭敬心品嘗,則茶中自有智慧海,茶中自有大慈悲,森羅萬象不可思議。

「吃茶去」,哪需諸般分別、萬般計較?茶之味,禪之味,實乃一味。品茶之人,參禪之人,本就如一。
 

茶道有禪

 

心茶之製作,大類可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和全發酵茶。茶葉的性質,也隨著發酵程度的加深,由寒漸暖。金菩提宗師曾開示過,普洱茶由於全發酵的加工過程,茶葉的性質得到了明顯的改變,其性溫暖,少刺激,保健功效卓越,尤以陳年的普洱為佳。隨著發酵時間越來越久,會產生特殊的益生菌群,對消化系統十分有益,身體代謝不通暢的人,每天幾杯普洱茶,可助消化,去寒涼,加速新陳代謝。普洱的歷史,恰如陳香的茶一般韻味悠長。史載古時,人們組成販運茶葉的馬隊,將原產自雲南的茶運往西藏,途徑崇山峻嶺,頂著雨雪冰霜,稍不留神便可能墜落懸崖。著名的「茶馬古道」便是數百年間單靠人馬踩踏於草莽叢林之中走出來的,普洱茶葉恰恰是在馬背上歷經數月,日曬風吹雨淋之後發生發酵變化而成。此可謂巧合所得,亦可謂是運茶人勇往直前的開拓精神感動上天,獲得恩賜。普洱愈陳愈香,陳年普洱更身價不菲。雖工藝改進,但倘若缺少歲月這味獨特催化劑,無論如何也進化不出那特有的陳香。普洱,恰如人生,初時青澀懵懂,少年莽撞,苦多於樂;隨著歲月的積澱,幾番風口浪尖上走過,跌倒爬起,慢慢懂得世事艱難,人情冷暖,也漸漸多了份從容淡定,智慧包容。亦如學佛參禪,初時求平安,求發財,待修行深入,倘幸得遇明師,多積累功德、增強自我修養,乃至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仍信心如磐石,興許到此,方能悟了佛陀真意,從此離苦得樂。

窮諸玄辯,竭世樞機,不如吃茶去!

金菩提宗師有言:陳年的普洱,需注沸水沖泡,紫砂茶具為佳,白瓷亦可。

心中和敬清寂,煮水,醒茶,琥珀色的茶湯,綻放出歲月加持過的陳香韻味,一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讓觀者不由心生敬意。勿多語,吃茶去!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