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動和諧 健康頻率

 

一切都是振動,一切都有頻率

 

「納達梵天」(Nada Brahma),這是印度教的一句諺語,指原始的、起源於宇宙的聲音振動,意為「所有的聲音」或「所有的創造都是聲音」。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認為,太陽、月亮和行星都能發出自己獨特的嗡嗡聲,這個概念被稱為「天體的和諧」;雖然人耳無法察覺到,但各個星球沿著各自的軌道,保持著和諧的距離,產生各種和諧的音調和旋律,即所謂的「天體音樂」。量子物理學觀點表示,包括人類在內,一切萬物都有著自己的振動頻率。這與多數古老神秘的文化思想是一致的,它說明了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們一向以聲音振動來獲得更高的意識狀態。在印度教傳統文化中,「嗡」(Om)是音樂起源於宇宙中的第一個聲音,是最原始的聲音。人們相信,若能深層調整自我至宇宙的頻率,聽到「嗡」(Om)的聲音,將可以引起共鳴。

「無論一個人信仰什麼,我們都知道,語言、音樂、聖歌和優美的旋律,可以把我們帶入欣喜若狂的境界,也可以使我們跌入絕望的谷底。」世界聲音療癒組織(World Sound Healing Organization)的創始人,布萊克(Zacciah Blackburn)說道。(引用自2005年Zacciah Blackburn What Is Sound Healing? http://worldsoundhealing.org/SoundHealing.html)聲源振動的快慢決定聲音的頻率,表現為音調的高低。聲音頻率太高會讓人感覺尖銳;頻率太低,則給人沉悶、抑鬱的感覺;而當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雜亂且無規律地組合時,就成了噪音。嘈雜、刺耳的噪音可能對人體造成聽力損傷、心腦血管疾病、睡眠干擾、心理焦躁不安等多種傷害。

人的說話聲音、行為舉止也會帶給他人不同的感受。有的說話快的人經常會別人說什麼,都急著去反駁、去爭辯,這樣的人往往不自信,喜歡強詞奪理,也會使他人厭煩;有的人說話太慢,猶豫不決,則易讓人覺得拖沓、無主見。據佛經中記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意在佛陀的容貌殊勝,聲音廣闊、高雅,周身金色光環籠罩。佛的聲、相無不顯示著佛的莊嚴、慈悲,讓人肅然起敬。一個偉大的人,或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也正是因為恰當的聲音、行為等這些外在的「頻率」不緊不慢、張弛有度、動靜結合,使其擁有健康、大氣的魅力,給人以舒適、溫馨之感,給人以未來的希望。

 

聲音療法與現代醫學

 

好的聲音讓人感到舒適,美妙的音樂不但可以放鬆自我,感受寧靜,還可以幫助人們間接釋放壓抑許久的情感,從而對身體狀況產生影響。

聲音療法是指有意識地用聲音來平衡和支持身體、心理與情感的自然療癒方法。作為最古老的治療方法之一,聲音療癒的來源包括語音、樂器、金屬,還有水晶缽、寺廟的鐘聲、音叉、鼓等。早在古希臘時期,長笛的聲音就被用來減輕痛風;《黃帝內經》在兩千年前提出「五音療法」,即用宮、商、角、徵、羽五種民族調式音樂進行治療;從古至今,全世界的人們也常用誦唱和祈禱來調理身心。

現代醫學研究也已表明,音樂和聲音能在多方面促進治療和恢復健康。雖然不一定意味著痊癒,但治療音樂可以減輕暫時或慢性的病症。例如,柔和的曲調讓人更容易入眠;患老年癡呆症的人可以從聲音療癒中受益;舒緩的音樂有助於手術患者在手術前後保持鎮定,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喬納森•戈德曼(Jonathan Goldman),一位國際知名的聲音療癒專家,在接受《連結》(Nexus)雜誌記者採訪時提到:「當我們處在健康狀態時,身體各個部分一起協調運作,創造一個整體和諧。如果其中一個部件開始以不同的速率振動,就會導致我們所說的疾病。聲音療法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準確預測器官的諧振頻率,無論哪個部分失去平衡,都要返回原位。」(引用自2003年3/4月Nexus雜誌The sound of healing: An interview with Jonathan Goldman, http://www.nexuspub.com/articles_2003/interview_2003_ma.php)

情感和精神的部分也可以進入平衡狀態。「音樂尤其影響邊緣系統(編註:邊緣系統指支援多種功能例如情緒、行為及短期記憶的大腦結構),這部分大腦能管理情緒反應。通過使用特定的音樂,可以幫助人引發一定的情緒反應,進而從本質上具有很好的治療和轉變效果。」(引用自Jonathan Goldman How can sound, in whatever manifestation, assist in healing and human transformation? http://www.healingsounds.com/how-can-sound-in-whatever-manifestation-assist-in-healing-and-human-transformation)

愛麗絲博士(Dr.Alice H.Cash, Ph.D.)是一位臨床音樂學家,長期研究音樂的療癒力量。她表示,在理想的情況下,醫院候診區會為所有病人提供清潔耳機,播放量身定製的音樂,讓音樂直接通過第八腦神經進入患者的大腦,這樣不僅會促進放鬆,還能阻擋因環境噪聲,如廣播或救護車到來時的聲音所產生的焦慮。

多項研究亦證明了聲音療法在手術、疼痛管理、分娩、腫瘤化療和放療中,有效減少了病人對麻醉藥、止痛藥和情緒改善劑的需要,進而對社會起到更深遠的漣漪效應,因為它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減少醫院、病人和保險公司的費用。

 

西藏頌缽——身體的調音器

 

科學表明,人體渴望和諧,且人體內含水量高達70%。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四倍多,因而人體是傳播聲音的理想媒介。

西藏頌缽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採用當地七種金屬及天然礦石手工製成。每個頌缽都有其獨特的形狀、紋理、質地及聲音頻率,敲擊或摩擦頌缽,則可產生不同的和聲與共振。西藏頌缽已不僅僅作為最初僧侶的食器和傳統祭祀儀式中的法器,更被用於冥想、養生及治療疾病。如今,東方的印度、尼泊爾、西藏乃至西方國家,都可以見到使用頌缽來進行理療、聲音按摩等。

根據二〇一一年七月《非線性》(Nonlinearity)科學期刊丹尼斯•特瓦格尼和約翰•W•M•布什(Denis Terwagne and John W M Bush)的研究報告,當小槌繞著頌缽邊緣摩擦時,產生持續迴蕩的音樂聲,其振動使缽內的水波動。隨著摩擦的加快、增強,水的波浪也越來越大,甚至有小水珠互相撞擊並在空中彈跳。由此可見,頌缽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和大自然本身的頻率產生共鳴,還能影響附近物體分子的振動頻率。當它靠近人體時,人體內的分子、原子乃至人的意念也會隨之變化。

國際知名頌缽聲音治療師漢斯•德•貝克(Hans de Back),在第一次見到頌缽時就說:「我一聽到頌缽的樂音,身心靈立刻有了感動,充滿著被洗滌後的清靈,就好像有個大吸盤把長久盤踞在身體裡的雜質掏空了,整個人脫胎換骨。」(引用自2008年7月林家棻《和頌缽的美麗相遇》,http://hansuna.blogspot.sg/2011/12/blog-post.html)

頌缽發出的聲音頻率低、波長大,讓人感到深沉、和諧與悠遠,引起體內分子共振,活化身體的能量,打開阻塞的經脈,讓身體的各個器官都能協調工作。其作用包括幫助氣血通暢,緩解頭痛、腰痛、胸悶,加速療癒等。與此同時,這種聲音深入人的內心,好似迴蕩在宇宙中,洗滌人的心靈,使內心回歸自我,變得透徹、清淨,躁動不安、憂愁煩擾都得以沉靜,消散。

 

誦念的力量

 

幾個世紀以來,誦經一直是世界各地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不斷地重複誦念或吟唱一個詞或一句咒語,而咒語是一種特有的、被肯定的語句。無論是蘇菲派(Sufis)聖歌、藏傳佛教聖歌、瑜伽中的咒語、晚禱時的格利高里(Gregorian)聖歌、猶太卡巴拉(Jewish Kabbalah)的祈禱還是非洲祭祀頌歌,都以幾乎相同的曲調和聲音來打開一個極度的冥想狀態。其中非洲的祭祀頌歌者相信,每個元音都是神聖的。

「克伊爾坦」(Kirtan),梵語中唱頌或讚美之意,是起源於印度的一種呼喚和回應式的唱頌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神聖的聲音療癒方式之一。它使人心靈平靜,讓聆聽者回歸本真,保持健康,遠離障礙。佛教中,常常誦念佛菩薩的名號或是經文也會帶給人身心清淨、頭腦智慧,甚至消除災難,讓人生中的學業、事業、家庭都更為順利。

禪修與聲音療癒

 

人類的修行與傾聽息息相關。在瑜伽、內觀、靜心等修行中,均要求把眼睛閉上,心情放鬆、平靜,在舒緩、柔和的音樂導引中心神合一。

禪修有助於身體恢復健康,更重要的是,禪修中運用音樂,讓人的身心變得透徹、明亮,指導人的修養與內在境界。人的情緒有各種振動頻率,情緒越正面,能量就越強,身體相應地就越容易康復,人變得喜悅、祥和、自在;負面情緒則導致悲傷、暴躁,造成疾病的淤積。通過禪修中的誦念及有意識地聆聽和諧、開放心靈的音樂,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達到一種健康、和諧的「頻率」。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8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