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7期目錄
 
 

緬甸——聖地之鄉

 

在古老佛寺神聖目光的注視下,緬甸這一片國土美麗得令人陶醉。作為東南亞大陸最大的國家,它的海岸線沿著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連綿近兩千公里。那蒼翠的森林、蜿蜒的河流點綴著畫卷般的自然風光。數千年來,眾多的聖地宛若一個個和平哨兵,虔敬地守護著這裡的山山水水。

 

仰光大金寺——最神聖的希望之塔

 

大金寺在英語中被稱為「瑞光或雪德宮大金塔」。因為供奉了包括佛祖釋迦牟尼等四尊佛陀的遺物,所以在緬甸人民心中,它是最神聖的佛塔。這座鍍金的佛塔從最初的二十七英尺(八點二米)逐步增高到如今的三百六十一英尺(高出基座三百二十六英尺,即九十九米)。這一世界級的精神奇蹟由於坐落在聖山新固達羅山(Singuttarra)上,因而它在仰光城天際線獨佔鰲頭。數以千計的鑽石及紅、藍寶石鑲嵌在塔頂上,閃閃發光,其中最大的一顆鑽石有七十六克拉。塔的周圍還懸掛著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成百上千色彩鮮豔的寺廟、佛塔和佛像環繞成群,這些飽含千年歷史的藝術與建築,綻放著絢麗的光彩。

據說,大金寺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故事是從一對來自孟族領土(現今緬甸)的商人兄弟開始的。他們曾前往印度進行商業貿易,最終遇見了在大徹大悟後,禪坐到第四十九天的釋迦牟尼佛。在神靈的敦促下,兄弟倆用四大天王提供的碗,盛著蜂蜜蛋糕獻給佛祖。佛祖享用了蛋糕後,兄弟倆便成了祂最早的俗家弟子。應他們的祈求,佛祖取下自己的八根頭髮賞賜給這一對新弟子。兄弟倆將頭髮供奉在一個紅寶石盒子裡,然後一路乘車、駕船,登上了返鄉的旅途。他們在路上遇到的一位國王,求去了佛祖的兩根頭髮。當他們到達緬甸的西南部時,兄弟倆又神奇地遇見一位蛇王那迦王。那迦王也要求兩兄弟給他兩根頭髮,而作為交換條件,蛇王將兩兄弟載到蛇國領地。

兄弟倆把剩有四根頭髮的紅寶石盒子放入一個珍珠塔中,隨後派人向緬王奧加拉巴(King Ukkalapa)通報了事情的經過。於是緬王帶著一隊由大象、馬匹、戰車和步兵組成的隊伍前來禮拜珍珠塔。像充滿戲劇性的神話似的,當緬王打開紅寶石盒的一剎那,「引起了人神間一陣騷動:四根頭髮散出的光芒直入雲霄;人們的疾病、傷痛自然痊癒;一時間,地動山搖,樹木開花、結果。」被震撼了的緬王立下了神聖的誓言,並抱以崇敬之心,正時針繞珍珠塔而行。佛陀的頭髮於是又復原成了八根。

緬王和兩兄弟將頭髮帶回都城,在與護法神帝釋天(Sakka)商定後,將頭髮供奉在聖山上。這裡已經供奉著另三尊佛陀的遺物,包括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淨水器及迦葉佛(Kassapa)的袍子。

供奉儀式舉行於緬甸農曆年底十二月的滿月那一天。在修築的遺物室中,浮在滿屋珠寶之上,一艘寶石鑲嵌的船裝載著四位佛陀的聖物。覆蓋遺物室的鍍金石板上立了一座金塔。塔外,由小到大又包裹著一座座用銀、金、銅合金、青銅、鐵、大理石和磚建造的塔。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最外層的磚塔被皇家和民眾鍍上一層又一層的金箔。自從孟族女王信修浮(Queen Shin Sawbu)在公元十五世紀,捐獻了相當於自己體重的黃金為佛塔鍍金,捐金鍍塔的習俗便一直延續至今。

許多考古學者認為大金寺建於西元六到十世紀之間。無論這一古老奇蹟始於何年,可以確定的是,歷代皇室不斷增高了佛塔,並修復了幾次由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壞。這一精神和建築奇蹟,歷經外族侵略、佔領、掠奪,乃至樓梯失火等天災人禍的考驗後,仍屹立不搖,至今一直是緬甸人的驕傲。

如今,大金寺仍然是緬甸人民公共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參拜佛塔對於緬甸的佛教徒來說極為重要,因為這一旅程象徵著信徒們沿著聖道,一步步走向更高境界的覺悟。所有人必須在各個入口的第一節台階前脫下鞋。朝聖者們購買鮮花、蠟燭、旗幟和綵帶作為供品,擺放在藏有四位佛陀遺物的佛塔前。緬甸人像當年那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緬王一樣順時針繞佛塔而行。塔外立有八個行星柱,對應於緬甸農曆一週的八天(星期三分為兩天)。朝聖者對著相應自己出生日的行星柱前的佛像,做冥想、祈禱、禮拜和供養。緬甸的佛教儀式與源自印度婆羅門教的星相學有很深的淵源。每一佛像背後站立著一個守護天使,佛像下是對應於那一週日的生肖。當人們祈福時,往往將水澆在佛像上,以此來禮佛和清洗自己的罪過。

大金寺幾乎在仰光全境都可望見,它鼓舞著數百萬人民的精神。一八八九年,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遊歷到這一古今奇蹟時,寫下了他的第一印象,「忽然,一個金色的神秘物從地平線而起,那美麗的奇觀閃耀在陽光下……」

多個世紀以來,大金寺作為向慈悲和覺悟致敬的代表,一直令人敬仰,並激勵和安慰著數百萬的民眾。或許歷史可以證明,這一聖地將會繼續為護佑後世子孫,閃耀著希望和覺悟之光。
 

大金石——懸崖上的金色光芒

 

大金石聳立在距離仰光市二百一十公里的懸崖上,顯得岌岌可危。這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是緬甸最受崇敬的聖地之一。它是一塊高二十五英尺(七點六米)、周長五十英尺(十五米)的巨石,石頂上立著一座二十四英尺高的佛塔。大金石與懸崖接觸面極小,而且有一半的長度懸垂在外,這使得充滿敬畏的觀眾們覺得它隨時都可能跌落懸崖。

緬甸人認為大金石是兩千五百年前被放置在崖面上的。據傳說,巨石是由佛祖的一根頭髮固定住的。那根頭髮是佛祖在一次來訪時送給一位隱士的。隱士將它獻給國王,國王下令將聖髮供奉在一形似隱士頭型的石下。由此,大金石便被命名為「潔梯優」(Kyaiktiyo),意思是「隱士頭上的佛塔」。這段詩歌般的神話還講述了國王的不凡來歷。他的父親是會煉金的巫師,母親則是蛇公主。從這樣的父母繼承的能力使他毫不費力地就從海底取來巨石,並在天神帝釋天的幫助下,把大金石用一艘專門建造的船從海裡運上山。當石頭被佛祖的一絲頭髮平衡住後,船隨即石化了。如今,朝聖者還可以去禮拜附近的這個「石船佛塔」,意為形似航船的石頭。

時至今日,到大金石朝聖的人絡繹不絕。大多數男人要走過一座跨越深淵的橋,到大金石上擺放一片正方形的金箔作為供品以積累功德;婦女則不允許觸摸大金石。據傳說,一年朝聖三次的人可獲得財富和讚譽;任何人只要看一眼這挑戰地心引力的奇觀,就會踏上信奉佛教的道路。無論你的信仰是什麼,這一自然奇觀都值得參觀,不僅為了目睹奇蹟,更是要來感受一代代朝聖者對這個具有豐富意義的地標的崇敬之情。

坐落在山下的欽榜村(Kinpun)是向大金石進發最後的落腳點。在沿途的山路兩邊,許多花崗岩巨石搖搖欲墜。離村落十一公里、接近山頂處,兩隻威猛的石獅守在通往大金石的入口。依照緬甸的習俗,朝拜者必須光著腳徒步攀上最後1.2公里的陡坡。一路上可以見到殘疾的虔誠信徒拄著枴杖,步履蹣跚地前行;不能爬坡的老人們則要靠搬運工用擔架把他們抬上去。

隨著一天中光線的變化,大金石從日出到日落閃耀著不同的光芒。每年十一月到十二月是朝聖的旺季,迴響在山谷中的誦經、禱告聲,和那徹夜長明的搖曳燭光,一起匯聚成精神的高能量。在對朝聖者尤為殊勝的三月份滿月夜時,大金石下的平台上點燃著九萬支蠟燭,供奉佛陀。

幾個世紀以來,大金石像不滅的神聖之火,它彷彿在山崖邊緣搖搖欲墜,卻歷經地震而屹然不動。它也許又是對人類能力的比喻: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人們,為探索生命的意義和更高的覺悟而勇於冒險,最終會體驗到金色的光明、圓滿。
 

緬甸土地——古老而美麗的詩篇

 

智人在緬甸生存長達數萬年,並早在一萬三千多年前創立了石器時代。穴居人的遺跡距今有七十五萬年。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最早的城市國家開始形成。緬甸與印度的貿易往來引進了佛教以及多種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政治、建築學等思想。

儘管在戰火的硝煙,以及帝國主義和軍政府管制的陰影籠罩下,緬甸文化始終在美麗的傳說和精神傳統中延續,這使得緬甸人民在歷史波瀾的衝擊下堅韌不拔。眾多神聖的地標扎根於這一古老的土地,提示著我們:儘管時代動盪,慈悲之心卻會一直靜靜地,恆遠不變,延伸至宇宙。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7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