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港巡禮:小城文化復興,二鹿風華再現
鹿港,很迷人。
視線所及,街道上盡是香燭、神轎、佛桌製作的招牌,大小宮廟與民宅比鄰而居,腳下是很早以前從泉州隨船壓艙底而來的唐山石、閩南磚,整個鹿港就像是一座「露天古蹟博物館」。台灣一級古蹟龍山寺、三級古蹟天后宮、文武廟就在鹿港人自家附近,這是鹿港人自然的成長經驗:每天睜開眼,看到的都是古蹟。
世界上的古老城鎮,都氤氳在虛實相間的傳說中。以前,鹿港的地名叫「二鹿」。相傳鄭成功佔領台南後率軍北上,到達現在是鹿港的地方時,軍糧和水都快要消耗盡了。正在苦惱,忽見前方樹林緩緩走來兩隻巨大的梅花鹿,等鹿走近後,發現是兩隻母鹿,鄭向鹿拜了三拜,向其告知軍隊的困境。母鹿彷彿能通曉人意,於是鄭命士兵擠取鹿奶。神奇的是,梅花鹿竟然不驚也不逃,而且鹿奶源源不絕,讓五百壯士都吃飽喝足。鄭知道二鹿是上天派遣來救他們的,便號令全體士兵跪謝上蒼,並且將這個地方取名為「二鹿」。
道光年間,「鹿港飛帆」為彰化八景之一,鹿港那時是一個富而好禮、令人神往的社會。「鹿港沿溪大小舟,潮來葉葉趁潮流;水花亂濺飛紅鷁,山勢隨奔壓白鷗。幾點帆纔天際認,許多船在望中收;傍人亦具英雄氣,破浪乘風往返遊。」清朝文人曾作霖描述的「鹿港飛帆」黃金年代,為日後的鹿港造就了豐厚的人文藝術與宗教信仰底蘊。對鹿港人而言,廟宇古蹟、民間信仰、傳統文藝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空氣一樣的自然。
台灣文化,從鹿港出發。走進鹿港,走入台灣文化的精華。
寺廟古蹟零距離
鹿港龍山寺
雖為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予人的印象卻是親近閒適。它座落於民宅之間,街坊鄰居可以在寺內的樹下或迴廊喝茶、聊天、下棋,甚至彈奏一段思古的南管樂曲、龍山弦音。入寺無需門票,殿堂全無柵欄,讓善男信女零距離地與神明心靈溝通。
鹿港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創建於明末清初,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山門挺秀壯麗,是重簷歇山式建築,結構突出,比例均衡。穿過山門,視線的端點便是氣勢恢宏的前殿,兩翼圍牆成八字形,好像伸出雙臂歡迎來客。在兩側花圃裡各有一隻石獅,相傳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年)澎湖人許克京和泉州人劉堂華渡海來台時遇上大風暴,祈求觀世音菩薩保佑,終於平安抵達鹿港。為了感恩,他們在泉州雕刻這對石獅,獻給龍山寺。
進入五門殿即為戲台,戲台上方的八卦藻井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古蹟,採用精巧的木刻與榫頭技術,一凹一凸嵌合而成,完全不用一根鐵釘。因結構所致,其具有共鳴的效果,「八卦」也有鎮邪、平安之意。五門殿兩旁的夔龍窗木雕是採透雕刻法,正反兩面都可觀看,又稱「兩面見光雕」;細看內容,中央兩隻鯉魚以及四隻夔龍,象徵著鯉魚躍龍門。窗體為八卦形狀,隱喻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角有四隻蝙蝠,代表賜福。
位於正殿前有一座拜殿,是供人祭祀空間的延伸。拜殿龍柱為單龍蟠柱,四爪握珠,口銜龍珠,十分剛勁有力。正殿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配祀韋陀、伽藍尊者,兩側則供奉境主公、註生娘娘、龍王尊神以及十八羅漢。
後殿是信徒誦經之處,主祀阿彌陀佛,陪祀於兩旁的是藥師佛與地藏王菩薩。
鹿港天后宮
天后宮是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創建於明末清初,奉祀天上聖母媽祖。天后宮呈三進二院的建築規格,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每年從農曆新年到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全台各地的信徒紛紛回來進香,廟前廣場每天都是鑼鼓喧天。
三川殿的石雕,被學界譽為台灣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左邊龍堵以「張僧繇畫龍點睛」為石雕題材,書僮捧硯,張僧繇沾墨舉筆點上龍睛,頓時雷電轟然,雙龍乘雲騰空而去;下方雕有數隻鯉魚,有「魚躍龍門」之勢。右邊虎堵刻的是保生大帝吳真人,正醫治被骨頭鯁住的老虎。相傳這隻老虎吃了一位懷孕婦女,其骨頭鯁在口中,因而求助保生大帝,並願作為保生大帝的座騎以謝救命之恩,並且不再害人。
正殿供奉主神媽祖,其中本尊的媽祖神像,就是傳說中施琅留下來的湄洲「二媽」。據說媽祖臉龐原來是粉紅面,經多年的香火熏繞而變成黑色的「香煙面」。精雕細琢的神龕,有如一小型宮殿,富麗堂皇、美侖美奐。還有千里眼、順風耳塑像,一個瞪著牛眼,一個豎起驢耳,表情十分有趣。
宗教祭典一整年
一年之中,鹿港街頭巷尾迎神陣、鞭炮聲此起彼落。只要有廟做醮(設壇念經做法事)或出巡,居民沿路點紅燭、燒線香、供酒菜、焚香紙,神明和人一樣守望相助。
鹿港擁有超過六十座的宮廟,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戶戶需準備牲禮至廟前「犒將」,意思是犒賞天兵天將,以祈求龍王爺庇佑子民。寺廟的宗教儀式和陣仗,遵循古禮,保持得相當正統與完整,例如「龍王祭」、「送春糧」等,體現了民眾對神明虔誠的信仰,也將鹿港的傳統宗教儀式永續傳承。
鹿港是一個諸神齊聚的奇妙小城,進行一次鹿港寺廟古蹟之旅,可以在這個人文薈萃、步調閒怡的處所感到安適,因為在鹿港,我們過的可是「神仙府」的時間。
工匠藝師傳承創新
鹿港是現今台灣極少數可以讓傳統工藝生存發展的地方,是全台僅次於台南,古蹟、傳統民俗活動以及工匠藝師最多的城市,也是「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的搖籃。全台共有三十六位「薪傳獎」得主,鹿港即有六位。不僅是他們,還有許許多多工匠藝師在這裡傳承著古老文化,傳播著新的藝術。
燈籠大師吳敦厚、吳榮鑾父子
吳氏父子的燈籠純手工製作,染料不褪色,既延續古法又力求創新。許多名人都造訪過吳敦厚燈籠鋪,許多政要以吉祥討喜的傳統燈籠致贈外國使節或友人。
製錫能人陳萬能、陳志升父子
父子檔陳萬能與陳志升聯手創作的錫藝作品「官將首」,將地藏王菩薩座前的三人護法表現得栩栩如生,由靜態雕塑生發出律動的舞步。陳萬能將延續錫的藝術生命視為己任——「我為錫而生,錫因我而再生」。
木雕世家李秉圭
出生鹿港木雕世家的李秉圭,有個大名鼎鼎的父親李松林。李秉圭十分擅長佛像、歷史人物的雕刻,尤其對觀音菩薩神韻的拿捏,更是得心應手。
當代書法家吳肇勳、林俊臣
吳肇勳出生於重詩文書翰的家族,林俊臣年紀輕輕就獲得全台書法大獎,他們將生活體驗轉化至字裡行間,品茶,論禪,並將其與書法相融相通。吳肇勳說:「意在筆先,寫字前我們的感覺和意念是什麼,就會賦予書法那樣的風貌。」
施金玉香鋪第八代施燁志
創立於清乾隆年間的施金玉香鋪,第八代掌門人施燁志謹遵父親的叮嚀:「製香師傅的手法是一種基本功,調配原料的技術才是真功夫。」在施燁志看來,「燒好香是我們堅持的傳統。」
無可救藥的熱情文史工作者陳仕賢
陳仕賢雖然不是家財萬貫,但仍自己掏腰包數百萬台幣出版文史工作紀錄與論文書籍,不計盈虧,為的就是對鹿港當地人文、歷史、藝術作系統性的研究與保存。
到鹿港巡禮一番,便能浸潤在優雅的人文情調與溫暖的宗教情懷氛圍當中。鹿港人很好客,無論你是新朋還是舊友,都先泡上一壺茶,在茶香中暢談天地古今。
鹿港,很迷人。
因為她,越陳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