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6期目錄
 

 

健康,從放開心胸開始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期盼擁有旺盛健康的生命狀態,然而就在人們追求健康的旅途上,疾病卻總是像荊棘一樣四處遍布,阻礙著人們前行的步履。那麼如何才能擺脫疾病的束縛,獲得生命的健康與幸福呢?
 

身體健康與喜怒哀樂息息相關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些情緒其實非同小可。不少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情緒變化有關的。一些不良情緒往往會引發心腦血管病、偏頭痛、癌症等疾病。這是由於當人的情緒發生變化時,人體的下丘腦、自主神經系統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引發人體器官的變化。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的情緒經常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他的體內臟腑便會長期處於紊亂之中,最終導致產生疾病。

在中醫裡也有相關論述。「人有七情六慾」,其中怒、喜、思、憂、恐稱為「五志」,這五種情志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即肝、心、脾、肺、腎。金菩提宗師在《覺悟之眼看起落人生》中也說到:「情緒會影響人體五行的運轉,怒傷肝、憂悲傷肺、驚恐傷腎、思傷脾、過喜傷心神。」當這些情緒發生時,它所對應的每一個臟器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人在發怒時怒氣衝天,會傷及肝臟,可能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大喜如果過度,則會損傷心氣,引發心悸、老年癡呆等疾病;「思則氣結」,經常思慮會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傷及脾胃,出現食慾不振、面容憔悴的狀況。另外,過度憂慮會傷肺,引發肺部疾病;驚恐易損傷腎臟,導致耳鳴、頭暈、身體力乏,嚴重時甚至會使人有生命危險。
 

 

可見,情緒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如金菩提宗師所闡釋,「情緒是生命之泉,好的情緒,讓生命流動,清澈健康;壞的情緒,阻塞生命泉源,積累成疾。」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身體,就應當學會調攝情志,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尤其是對於中老年朋友而言,日常生活中更應當謹慎,保持良好的心情,否則很容易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大醫醫心 精神健康非同小可

 

如果把人的健康比作一棵茂盛蔥鬱的大樹,那麼正面的情緒可以說是這棵大樹生長所必需的養分。然而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工作生活的巨大壓力和無法緩解的疲勞感所包圍,負面情緒日益增多,健康狀況頻頻受到威脅。金菩提宗師曾說:「眾生有病——現在說的這個病,既有身體就是肉體的疾病,還有精神上的疾病。」而精神上的疾病根本來源於心的阻塞,因此,金菩提宗師所倡導的健康理念是一個大醫學的概念。所謂大醫醫心,即不僅讓身體健康,更提升人的精神部分,使身心皆得光明。

如今,精神疾病的發生已經不再是奇聞異事,譬如越來越普遍的抑鬱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引發抑鬱症的原因諸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壓力,而導致壓力的根源則是人無止盡的貪婪。因此,減少貪念,培養一份慈悲、博愛的善念,用感恩之心去面對周圍的一切,便會得到一種吉祥快樂的正面能量,得到一種幸福感。與此同時,還要樹立起信心,多給自己一點肯定與鼓勵,學會勇敢面對一切,從而找回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有了這樣的慈悲和信念,心就會變得柔軟;當懷著愛心去看世界,心自然而然就通了。

 

大健康 把握生命的意義

 

既然精神健康關乎著人體的健康,影響著人生的幸福感,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健康呢?那就是「大健康」。大健康,是一種超越了身體層面的健康理念,也就是除了身體不受疾病的侵擾外,也不會受到精神煩惱的過多影響。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身體沒有疾病,但是當人生之中各種打擊紛至而來,生命猶如一葉孤舟在驚濤駭浪中起伏不定時,我們是否會因為精神無法承受而導致身體罹患疾病呢?反之,如果我們和家人都平平安安的,沒有大起大落,並能保持沉穩寧靜的心境,那麼可以說我們和家人就是活在一種大健康的狀態裡,自然能夠如意幸福、吉祥快樂、健康延壽。

要活得大健康,我們首先應認清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將自己沉澱下來,反省和總結一下過去的行為,重新認識自己,才能把握好人生的下一段歷程,不再犯更多的錯誤。很多人都不明白一個道理,其實人生中很多的大起大落,乃至失敗挫折都是由自己的貪心造成的。有貪婪之心,便有高風險的投資行為,人生受挫的機率隨之增大,人自然也必須承受大壓力。一旦投資失敗,巨大的壓力瞬間會轉化為暴躁、悲哀、焦慮等嚴重的負面情緒,從而對身體產生摧毀的作用。

人們常說,人生苦短。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背負著沉重的行囊前行。然而事實上,偌大的行囊中,有的是我們可以放下的,有的是我們可以摒棄的——物慾的喧囂,名利的追求,金錢的誘惑……因為這些,可能讓我們錯過了許多人生中美好的風景,心也越來越沉重。我們可以活得「大健康」,減少一些貪慾之心,讓生命無憂自在,遠離疾病的發生,將短暫的人生演繹得更加精彩紛呈。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6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