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由心生——情緒、壓力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
心腦血管疾病是典型的情緒病
研究表明,76%的疾病都是情緒病,心腦血管疾病是典型的情緒病之一。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腦功能不全等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
也許您會說,人是生活在社會群體當中有思想有感情的動物,具有生物、精神和社會屬性。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特別是現在,環境中充斥著各種信息,沒有情緒怎麼可能呢?
專家給出的答案也許值得我們深思:好的情緒帶來健康,不好的情緒誘發疾病。
心理因素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醫學上稱情緒是心理因素的基本表現。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人都具有的正常情緒,但任何一種情緒,一旦過度就會成為不利於身體健康、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導火索。
血管對於情緒的刺激最為敏感。也許您難以相信,一次極度驚恐、暴怒、大喜和大悲都有可能誘發嚴重的高血壓病,甚至出現腦血管破裂、腦出血,或者急性肺水腫、急性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各種心律失常等症,嚴重者甚至會瞬間致殘或死亡。
情緒之所以會對血管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是因為情緒本身會通過神經的興奮影響機體的功能。心腦血管功能則受神經的調節,過度緊張和激動都可引起血管收縮,讓原本柔軟、寬敞、通暢的心腦血管系統瞬間變得緊張、僵硬甚至堵塞,進而導致血流失常,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耳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症狀,甚至導致急性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乃至誘發心室顫動、猝死等意外。此外,緊張、疼痛和激動同樣還可以引起血壓下降、心率緩慢,誘發各種緩慢型心律失常或頭痛、頭暈、耳鳴等,更嚴重的則可能誘發暈厥、心跳驟停、猝死等意外。
可見,情緒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們的心臟和大腦血管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最容易忽略和很難控制的情緒所掌握。金菩提宗師指出:「經常胡思亂想,情緒不佳,就容易造成內在氣脈阻滯。情緒是生命之泉,好的情緒,讓生命流動,清澈健康;壞的情緒,阻塞生命泉源,積累成疾。」
所以,在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家庭中,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一個想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一個做法,如果傳遞的不是正面的信息能量,就很可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負面的情緒,從而成為一個導火索,導致一場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或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難怪有專家稱: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健措施作用的總和,持之以恆的好情緒則是獲得健康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