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5期目錄
 

 

禪與科學:慢性疼痛時,你是否想起了禪修?

 

二十七歲的秀娟突然頭疼得厲害,伴隨著噁心和乾嘔,於是去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估計是急性腦炎。馬上用藥,輸液十幾小時後,疼痛消失了,不過秀娟還得住院繼續進行相應治療。幸好秀娟及時就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疼痛是疾病的預警,預示著身體相應部位出現了問題,是醫生判斷病情的一個重要依據。所以醫生常常提醒大眾:不要盲目使用止痛藥和鎮靜藥,以免影響對病情的正確判斷。因為止痛後,病情仍在繼續發展,若未能及時得到醫治,很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

但有很多慢性疼痛或頑固性疼痛卻令人束手無策,譬如三叉神經痛、軟組織及關節勞損性或退變疼痛、晚期腫瘤痛等等,無法止痛,又奇痛無比,真可以說是痛不欲生!

長期的疼痛刺激會加大疾病治癒的難度,因慢性疼痛難忍而影響到正常生活的也大有人在。現在,醫學家已經越來越重視對治慢性疼痛的研究,二〇〇一年亞太地區疼痛論壇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國際疼痛學會從二〇〇四年起將每年的十月十一日定為「全球征服疼痛日」。

目前用於止痛、鎮痛的方法很多,從服用藥物到針灸、推拿、按摩、電療和熱療,從服用安慰劑到催眠、暗示和鬆弛訓練等,不一而足。而禪修,作為一種止痛、鎮痛的有效方法,也日益受到研究和重視。
 

一、禪修促進「腦內嗎啡」的分泌

 

嗎啡的止痛作用很強大,對一切疼痛均有效,不僅緩解疼痛,而且可以令疼痛病人鎮靜。但是嗎啡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而且連續應用有成癮的危險。即使嗎啡的人工合成代用品杜冷丁(Dolantin),長期使用也會產生依賴性,給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埋下隱患。

造物神奇,科學家們發現,在人類的大腦內部,可以自己製造出一種叫作腦內啡(endorphin)的物質。當我們受傷疼痛,大腦會自動分泌腦內啡鎮痛,鎮痛效果非常強大;同時它的分泌給人帶來輕鬆愉快的感覺,非常舒適,所以腦內啡也被稱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如同適量使用嗎啡、鴉片達到的效果一樣。它的化學結構與嗎啡相似,所以被稱為「腦內嗎啡」。

身心愉快的感覺會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嗎啡,反過來腦內嗎啡的分泌也使人充滿輕鬆和喜悅感。科學研究證明,發自內心的大笑,可以促進腦內嗎啡的分泌,減輕疼痛的感覺。運動持續一定時間長度後,比如騎自行車、長跑、划船等持續一定時間後,疲勞感會被愉悅感代替,那是因為引發了腦內嗎啡的分泌。深呼吸也是刺激腦內嗎啡分泌的一種方法。

經常打坐、冥想、深呼吸進行禪修的人,容易保持快樂的心態,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嗎啡。經試驗證實,在一般禪修者放鬆入靜後,大腦會產生更多的阿爾法(α)波;而對長年修持的高僧的腦波進行觀察證實,他們的大腦會產生大量的伽瑪(γ)波。這兩種波都對我們的放鬆與良好情緒相關。這證明禪修確實能讓人快樂,而這種快樂感與腦內嗎啡的分泌緊密相關。

正如每次運動需要達到一定的時間長度,才能刺激腦內嗎啡的分泌,帶來愉悅感;每次禪修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時間長度,才能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進而享受一種超然的喜悅。

身體某部位長期慢性疼痛的人,如果能通過禪修進入放鬆狀態,就可以刺激腦內嗎啡的分泌,得到鎮痛的效果。反過來,如果時常處於緊張和抱怨的狀態,身體會分泌出應激荷爾蒙,加重身體的緊張度,增強痛苦的感受。

 

二、禪修降低大腦與痛感相關區域的活躍度

 

二〇〇九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研究人員對十三名禪修者進行了痛感測驗。這些禪修者的禪修時間累積不少於一千小時。對照組成員是年齡在二十二至五十六歲之間的十名女性、十六名男性,他們沒有過禪修的經歷。

實驗很簡單:一塊暖氣片,用電腦進行溫控,調至不同溫度,按在受試者的小腿上。從43℃開始,一直升到53℃。結果發現:大多數禪修組成員可以承受53℃高溫,而對照組成員能忍受的熱度遠遠低於53℃。

有禪修經驗的人對痛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即便不處於禪修狀態,相比沒有禪修經驗的對照組成員,他們對痛的敏感度也低很多。在禪修時,他們的呼吸次數減慢至每分鐘十二次,而對照組成員平均每分鐘呼吸十五次。研究人員估計,呼吸減慢也是降低痛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當呼吸減慢的時候,身體處於一種鬆弛狀態。
 

 

實驗最終證實,具有禪修經驗者比對照組成員在疼痛敏感性方面降低了十八個百分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年後,蒙特利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進一步的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具有禪修經驗者當受到熱源刺激後,刺激傳遞至大腦,但是大腦與認知、情緒、記憶等相關的部分——前額葉皮層、杏仁體、海馬體,卻並未對此刺激進行反應。

這表明,長期禪修確實可以降低痛感。

 

三、禪修降低對疼痛的預期和反感心理

 

二〇一〇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研究者發現,定期禪修者傾向於活在當下,而不會虛度時間去為未來恐懼,所以不會去想:我可能會痛,痛起來怎麼辦。

該研究小組招募了一組受試者,各自的禪修時間從幾個月到十幾年不等,所用的禪修方式也五花八門、各不相同。研究結果表明,當用一個激光裝置給受試者帶來痛感的時候,禪修時間越長的人,他們與預期痛感相關的大腦部位,表現得越不活躍。其中禪修時間長達三十五年的受試者,幾乎沒有考慮激光將給自己帶來什麼傷害或疼痛,因為他們與此相關的大腦區域波瀾不驚、泰然自若。

如果我們都不因未來的疼痛而擔心和焦慮的話,可以想像,我們的疼痛將會減輕很多,因為科學早已發現,抑鬱和恐懼會使我們緊張,加重疼痛的感覺。

 

四、每天禪修一小時,鎮痛效果顯著

 

二〇一一年六月號的《神經科學》(Neuro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項更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長期禪修可以降低痛感達四十個百分點以上,與之相比,藥物只能最多降低二十五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表明,普通人只要每天禪修一小時多一點,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軀體疼痛。

研究人員招募了十五名身體健康、從未禪修過的人員,參加了四次禪修課程,每次課程持續二十分鐘,學習一種訓練專注力的禪修方法。在學習之前與之後,分別做實驗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在實驗中,往受試者大腿上放置熱源,使一小塊大腿皮膚上的溫度高達120華氏度(攝氏49度),持續五分鐘。這一溫度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無法忍受的。

結果表明,禪修後,每一個受試者的疼痛程度都下降了,下降程度最低十一個百分點,最高達九十三個百分點!

對受試者禪修前與禪修後的大腦掃描顯示,他們大腦的軀體感覺皮質——用以感知痛感來源與強烈程度的大腦區域,其活動程度在禪修後顯著降低。禪修前該部位很活躍,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一邊禪修一邊接受大腦掃描時,該部位竟然毫無動靜,儀器無法掃描到任何活動。與此同時,大腦的某些其他區域則比平時更活躍,而這些部位越活躍,痛感越被降低。

看來,用禪修的方法鎮痛,並不需要積累幾年的經驗。你、我、他,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

 

五、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問題來了:如此眾多的禪修方法,究竟該選擇哪一種呢?站在禪修世界的大門口,很多人原本想用禪修來緩解疼痛,卻不知不覺被嚇退了。

二〇一二年一項研究表明,選擇適合自己的禪修方法,才有可能從中受益;否則即使這種禪修方法很流行,也可能會中途退出。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亞當•伯克(Adam Burke)博士指出,雖然現在禪修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臨床治療之中,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具體研究和對比每一種禪修方法的臨床效果,以及選擇者的意願。於是他做了一項研究,給二百四十七位受試者都教授四種禪修方法,並囑咐他們在家習練。最後讓他們告知所選的禪修方法,結果發現,較多受試者選擇的是其中較為簡單易行的兩種方法。

不過他們也指出,所謂最好的禪修方法,對每個人而言都可能是不同的。

你還在為疼痛而痛苦嗎?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方法吧,每天輕鬆愉快地修持,讓慢性疼痛悄悄遠離。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5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