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4期目錄
 

 

養生與養身•之二

 

是藥三分毒

 

我從一個禪修的角度,提醒大家一個觀念:是藥三分毒,是藥就有副作用。

有些人會說:「我們絕對不吃藥,有病也絕對不去看醫生。」這也是不正確的,太過於極端了。

在修行期間,如果正處於服藥時期的學員,可以根據修行的進展、身體的變化和感受,適當地減免藥量;當然也可以繼續保持正常的服藥。

並不是說來學習禪修,就必須放棄藥物,這是錯誤的,而是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和具體情況作調整。我認為任何一門醫學都有其必然性和醫療價值,像我提倡禪修,但也並不否認任何醫學,比如西醫、中醫,還有各種民俗療法,都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在這個觀念下,一開始我會強調「減」和「免」的問題,「減」是指適量減少,「免」是免除服藥,但這些都要根據個人的身體變化來決定。所有的醫學都承認:是藥三分毒。這個「毒」的概念並不是指藥物是毒藥。凡是藥都有針對某一項疾病的目的,但是,我們詳細來看,尤其是比較嚴謹的西藥說明書,都會標示吃了這種藥或者長期服用後,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是什麼。在美加地區,甚至會附上國家衛生部門進行檢測的說明文字,一種藥至少有十張到二十張、甚至一百張的說明,清楚標示可能引發的多種綜合的後遺症和副作用。

比如說睡眠品質不好就吃安眠藥,雖然我並沒有仔細看過醫學報告,但我想安眠藥可能會引發神經系統的問題以及胃病。因為吃了藥之後,所有的藥都會先刺激胃,然後再引發相關的疾病。所以像安眠藥、精神系統相關的藥,很容易引發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疾病。

就醫學上來說,控制某種細菌的急速增長叫抗菌或殺菌。常用的外用消炎藥先有殺菌作用,再有止血作用。所有的藥物都有針對性的效用,因此一旦用多了,一定會有副作用。

 

 

我的意思並不是絕對不能吃藥,我認為世界上的東西,只要出現了,就一定有它的意義。我要強調的是,在修行期間,當身體逐漸好轉時,如果你認為身體狀況許可,或者醫生也同意時,就可以減免服藥。但是具體情況必須自己去掌握和決定,我只是從禪修的角度作一點提示而已。

 

補藥吃越多,身體越虛弱

 

有的人會問:「既然吃藥有副作用,食補不就好了!」我的看法是,不要隨便進補,也就是不要盲目地進補,否則只會讓身體變得越來越差,越來越虛弱,或者容易導致身體狀況的不平衡,所以,我們現在該做的,並不是去進補,而是恢復或者是創造一個更合理、更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某些人長期吃一些非醫療性的藥物,或使用某種營養補充劑,我認為這都是有害並且違背自然的。例如喝茶和咖啡,雖然茶和咖啡屬於正常的飲品,但仍要適量,如果飲用過量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了。

 

 

但是所謂的營養劑,增強能量的,甚至是開發智力的、保肝的、護膚的、護腎的這些東西,我個人認為還是盡量不用為妙,因為這是一種極端的行為,可能會補了這裡就傷了那裡。所以健康之道,應該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平衡之道。當我們吃了這個東西,反而造成身體不平衡的時候,就會顧此失彼。

我反對身體一有狀況就馬上進補這種觀念。有時候疲勞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平復,所以千萬不要感覺身體疲倦,就立刻進補,這是壞事。我們作一個假設,就像海水退潮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把牆築到退潮的位置,把海水擋起來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二天海水又會漲潮了。身體恢復的過程也是這樣,雖然今天覺得很累,但是只要好好睡一覺就好了。以我為例,我只要在草地上像驢一樣打個滾就好了,就是這樣,因為天地間的能量更有助於我們消除疲勞。我也做過嘗試,而且小時候常做,後來也告訴弟子們,如果覺得疲勞或者生病了,只要經常在草地或是沙灘上打滾,這是與大地的能量作互動,就能消除疲勞,非常舒服。

所以輕易、盲目地進補,只會導致身體狀況的不平衡。

有時候身體的疲勞反應是屬於週期性的,男女性都會有,只是以女性表現得較為明顯。所以當有這樣的疲勞反應時,就需要進補嗎?不需要的,就像海水的潮起潮落一樣,退潮的這一刻,是為了下一次的漲潮,而不是真的衰敗了,這一點要分清楚。

我承認人體確實有衰弱的時候,或許是因為生病,或許是因為嚴重的情緒問題,或者是因為付出太多的勞力,導致生活不規律。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

中國民間的黃梅戲《天仙配》,有一段是這樣唱的:「我只要很喜歡你,我跟著你一起當牛作馬呀,耕田耕地呀,什麼苦也甜呀!」這就是苦也覺得是甜的概念。所以很多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發過幾次「有情喝水飽」、「吃糠嚥菜心也甜」這樣的誓言。男女在青春期戀愛的時候,吃了很多垃圾食物,但是身體卻很好,原因就是戀愛時的心情總是特別的甜蜜。譬如很多年輕的孩子,根本不好好在家吃飯,生活很不規律,但是氣色卻很好,這就是情緒影響了身體的關係。擁有快樂的心情,才能創造快樂的環境。有益健康的飲食及規律的生活,這比食補、藥補要好得多,也才是找回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保健養生小秘訣——避免受風

 

「受風」,台灣通常叫作「感冒」。什麼是「風」呢?風是一種特別的能量,也就是流動的能量。風並不是吹過去就沒有了,而是一種有質的東西。如果把風收集起來並加以分析,會發現風是有能量的,所以看不見的東西,對我們也有作用。比如「氣」,看似是空無的東西,對我們的生命卻很重要。

受風、受寒等情況,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比如屋內比較熱,外面比較冷,尤其是冬天寒流來襲時,若身體流汗又吹到冷風,很容易就會感冒。如果你的抵抗力強,雖然不會發燒,但是風已經進入你的身體裡了。身體最敏感的部位是脊椎大椎這個位置,摸到脖子下面有個大突起,這個區域是最容易受涼的。

有些人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也容易出現幾個問題。第一是脊椎長期維持一種姿勢,這個時候,脊椎不是受風而是疲勞;還有手臂,無論是寫字,還是長時間握著電腦鼠標,手臂也容易不舒服;再來就是髖關節,也就是大腿和臀部連接的部位,長時間坐著,也會呈現疲勞狀態。以上這些地方也特別容易受風,一旦疲勞加上受風,所表現出的第一個症狀就是疼痛,慢慢地延伸到坐骨神經,還有肢體無力、麻木,再來就是異常的疼痛,甚至延伸到直腸和肛門。

所以,「風」的概念可說是無處不在,屋裡太通風也很麻煩。當你覺得熱時,可以把窗戶打開,最怕的就是打開窗戶睡覺,風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你的身體,有時候是從腳心進來,這是最麻煩的,你的腿很容易就廢掉,或者中風、關節炎、甚至是癡呆。因為從腳心進來的風,會通到頭頂上,引發的問題就多了,例如腰痛、腿痛、四肢無力等等,都可能是從腳心進來的風所引起的。

受風與我們的生活起居有關,如果床頭位置擺得不對的話,也會受風。以窗戶和牆相比的話,如果床頭的位置在窗戶下方,就更容易受風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床頭背後就是窗戶,夏天天氣熱了,就把窗戶打開,風不停地在頭上吹,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如果風從後腦進來也很麻煩,很容易出現中風的症狀,眼睛和五官歪斜,嘴巴也閉不起來。

我年輕時遇到一個小夥子,住在我家附近,有一天他媽媽載著他來找我,我說:「這小夥子怎麼了?」看他嘴巴歪一邊,眼睛也斜著看,我說:「前兩天不是還好好的嗎?」他媽媽說:「他不知道是中邪了還是撞鬼了,本來在屋裡睡覺,起來以後就變成這樣了,請你趕快幫他看看吧!」後來我幫他看了兩三次之後就好了。原來他床頭的側邊,也就是頭頂位置的上面有個小窗戶,中午他吃完熱湯麵後,因為天氣很熱,他把衣服一脫,倒頭就睡,還開著小窗戶,風就像蛇一樣從外面爬了進來,鑽到他身體裡去了,讓他一下就嘴歪眼斜的,而這也才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啊!這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平時身體很結實,發生這種狀況,真的很可怕,所以我們平常就要注意防範。

尤其是進出溫差比較大的地方,這種受寒、受風的病特別容易發生。防範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手搓熱後,再用手搓臉、搓搓脖子,這是最好的;如果沒人看你,最好也搓兩下屁股,這樣的話,髖關節這一塊的經絡穴位也封閉起來,這是最好的。搓的時候可以觀想:給自己的身體補上補丁。很多人沒穿過補丁的衣服,或許不了解什麼是「補丁」。「補丁」就是補上一塊布的意思,用手摸一摸臉,補上一塊;脖子搓一搓,補上一塊,身體就不容易出現問題了。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4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