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4期目錄
 

 

禪與科學:慈悲的禪修有益身心健康

 

慈悲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是它核心的意義,是願意打破自我與他人的鴻溝,去關愛和祝福他人;是能看到別人的痛苦,並願意去幫助他們解除痛苦。

我們常常把「慈悲」這兩個字與聖人聯繫在一起,與宗教聯繫在一起。是啊,難道「慈悲」與我們平常人還有關係嗎?

有的,眾多東西方的心靈導師告訴我們:我們的意識和心態,可以決定我們的身體狀況。我們對世界付出愛,首先受益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慈悲地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會是第一位受益者。哪怕我們只是在意識之中,先有了慈悲大愛的想法,在意識之中去為別人祝福,希望他們快樂、健康,或者祝願他們擺脫困境,僅僅是這樣的想法,都可能令我們自己的身體受益。

這樣的說法,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一、我們的意識可以改變大腦

 

首先,科學的發展業已證明,人的大腦是可以重塑的。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成年之後的大腦就不可以改變了。但是神經可塑性推翻了這種觀念,新的觀念認為,神經細胞可以重新生長,並可產生新的連結,只要我們活著,就不斷在改變著我們的大腦。

神經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引發了大腦研究的新熱潮。各種行為、情感、刺激怎樣改變大腦的各種區域?怎樣利用這些發現來重塑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怎樣幫助大腦或行為有缺陷的人們擺脫痛苦、疾病、惡習,獲得新生?這些研究都在促進著對大腦的進一步了解。

目前很多科學家公認,我們的認知可以決定我們的情緒狀態,再改變我們的生理狀態。比如安慰劑並非真正的藥物,但是如果服用者把它認同為藥物,就可以起到藥物的作用:不僅是治療的作用,甚至是副作用!美國醫學博士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M.D.)最近在網路上發布的文章中援引了德國兩位教授在《時代》(Time)雜誌上的某篇文章中所採用的例子,一位病患一次性服下二十六粒抗憂鬱症藥試圖自殺,而事實上那只不過是安慰劑,但是服下後,患者血壓降低至危險邊緣,這與服用抗憂鬱症藥是同樣的效果。也就是說,服用者本人對所服用的「藥物」(安慰劑)作用的認知和期待,決定了他們服用後是好轉,還是惡化。

這不是個例,其實很多的研究都在證明:我們給大腦輸入什麼樣的信息,我們的身體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大腦在不斷改變,我們的情緒與健康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二、慈悲的意識有益身心健康

 

慈悲有十大利益,你知道嗎?美國斯坦福大學慈悲與利他研究教育中心的愛瑪•斯帕拉博士(Emma Seppala, Ph.D.)在哈芬頓郵報網上最近的一篇文章裡詳盡地列舉了這些科學研究結果:

當我們看到慈善行為的時候,我們大腦的快樂中樞會被激活,所以慈悲令我們快樂;當我們給予他人的時候,會比獲得贈予更快樂,即使兩歲的孩子也更喜歡請客而非被請;慈悲還可以使我們更有吸引力,因為善良的人更有魅力;當看到別人的愛心行為,我們也會被感動,獲得昇華,進而去幫助他人;慈悲的行為猶如野火熊熊,會引發一連串的善意反應。慈悲還可以令我們健康長壽。當我們情緒低迷的時候,有機會幫助他人會讓我們立即從低迷中走出來,遠離小我,關注他人。

事實上,科學研究證明慈悲助人完全是我們生而有之的天性,即使是嬰兒和孩童也會自發地想要幫人。甚至,當我們充滿愛心地度過忙碌的一天,我們會感覺時間並不是那麼短暫和匆忙,當然,這種感覺太棒了,因為我們每天都忙得好像根本沒有時間去煩惱。

 

 

艾麗卡•羅森伯格博士(Erika Rosenberg, Ph.D.),不僅就職於特拉華州立大學和威廉瑪麗學院,而且在斯坦福大學慈悲與利他研究教育中心和伯克利大學寧瑪佛學院任教。在一篇網路文章中,她提到自己數年前的一次人生經歷。當時她正在做一個研究項目,卻被主管辭退,要求她六個星期之後就離開。可以想像她當時的心境。但是與大多數人的反應不同,艾麗卡在諮詢自己的禪修老師之後,開始用慈悲的心態來處理這次困境。每天她都在心裡為她的工作同事祝福,尤其是為她的主管祝福,祝福他們快樂健康,無病無災。事情就這樣微妙地開始了改變,工作關係更協調了,主管也更好相處了,原本會很尷尬的最後六個星期,就這樣愉快地度過了。最後,主管邀請她留下,雖然她並沒有選擇留下,但是這次經歷給了她最好的答案:當我們打開心胸,世界也對我們打開了門窗。

斯坦福大學慈悲與利他研究教育中心主任詹姆斯•道第博士(James R. Doty, M.D.)說,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正是慈悲心,作為人類,我們不可避免會有感受到痛苦的時候,而救拔我們脫離痛苦的工具,正是慈悲心與利他行為。我們以關愛與他人和社會緊密結合,團結友愛,「愛者生存」而非「適者生存」,才是人類社會之所以繁衍生生不息的原因。

 

三、把慈悲融入禪修

 

慈悲固然美妙,但是並非那麼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我們需要穩定心態,才不會讓這種美妙稍縱即逝。只有常常保持,才可能獲得慈悲所帶給我們的身心利益。所以,光靠主觀努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幫助我們獲得和穩定慈悲心。禪修就是一種極好的方法。

二〇〇四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所領導的團隊發現:禪修經驗可以促使大腦產生功能性與結構性的改變。尤其是代表快樂和正面情緒的大腦區域活動增強,而代表擔憂、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的大腦區域活動受到抑制。

受試者採用了一種修「無緣悲心」(Non-Referential Compassion)的方法,即禪修者不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對象,而是去觀想無數生命處於悲傷或痛苦之中,並且發出願望,讓他們擺脫痛苦,獲得快樂、健康的新生命。大腦掃描結果發現,這種觀想確實增強了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元連結,被激活的大腦區域通常與正面情緒、感覺狀態密切相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我們產生利他心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也在朝利於我們健康、快樂的方向轉變。

再比如,給受試者觀看一幅嬰兒腫瘤長大的圖,受試者的大腦杏仁體區域(amygdala)活動增強,而該區域代表痛苦的感受和情緒。此時,受試者再主動觀想,期望圖中受苦的嬰兒能夠康復、脫離痛苦,杏仁體的活動就再次受到抑制。這說明,把慈悲融入禪修,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令我們得到健康、快樂。

 

四、我也可以禪修嗎?

 

據哈佛醫學院於二〇一一年五月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已有超過六百萬美國人被推薦做禪修與其他形式的身心醫療方法。但是,仍有很多人對禪修「望而卻步」,為什麼呢?因為在傳統的認知裡,禪修似乎是僧侶的特權,而且與宗教相關。其實,禪修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

二〇〇五年底,馬賽諸塞州總醫院與哈佛大學的精神病學家薩拉•拉扎爾(Sara Lazar)及其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拉扎爾已禪修近十年,部分原因是她想了解是否禪修真能改變大腦結構,當時她看了一些科學研究報告,將信將疑,就想自己試試。

拉扎爾和研究小組的成員們一起,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儀,對定期禪修的二十人,以及不禪修的對照組十五人的大腦分別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與注意力、感覺處理和刺激相關的大腦區域,前者明顯厚於後者。研究還顯示,禪修也許可以避免由衰老所引發的相關大腦區域變薄。

拉扎爾的實驗對象並非僧侶,因為拉扎爾想證明的是,經由禪修改變大腦並非僧侶的特權,普通人只要每週數小時禪修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這二十位研究對象平均每天的禪修時間大約是四十分鐘。其中部分人只有一年左右的禪修經驗;而另一部分則持續禪修了數十年。大腦掃描結果證明,禪修時間越長,大腦構造的改變越顯著。

「本是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禪修早已走出寺院,在西方生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下慢慢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歡迎你加入禪修的隊伍,用慈悲的心胸,來迎接每天瑰麗的太陽。

 

 

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4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