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與科學:打造陽光自我
極端情緒影響健康
你見過類似的新聞標題嗎?
「產房陪產孩子剛出生,爸爸太緊張樂暈過去」;
「男孩求愛不成將對方毀容」;
「美國驚悚片嚇暈觀眾」;
「高爾夫球手一桿進洞,興奮致死」……
這類新聞標題可謂比比皆是,達到令人熟視無睹的程度。這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極端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傳統中醫認為,怒傷肝,恐傷腎,悲憂傷肺,極端情緒會損傷五臟六腑的功能,導致相應部位的疾病。西醫也有許多這方面的研究,證明極端情緒確實害人匪淺。
2011年的美國心臟病協會科學會議上,來自波士頓布里根女子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因研究大腦與身體的生理聯繫而著名的馬丁•薩繆爾博士(Martin A Samuels),發言探討了猝死的病理生理學原理。
恐懼、極度悲傷或其他極度情緒,容易導致猝死。加農博士(Walter B Cannon)研究認為,這應是事實而非杜撰,死亡原因應是強烈的恐懼造成了突如其來、巨大的情緒壓力,使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持續緊張,最終導致死亡。因此加農博士喻之為「交感神經風暴」。
薩繆爾博士指出,不僅恐懼,其他的極端情緒都可能導致猝死,例如,當達到某種輝煌成就之時,或突然遭遇人身危險,極度悲痛;或者某危險事件的一週年紀念日,例如美國9.11事件;甚至當發生自然災害,例如地震;乃至與體育賽事有關的活動,都可能導致猝死率上升。薩繆爾博士引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一份2006年的報告,指出在觀看「世界盃」賽期間,與德國隊未上場比賽時相比,德國隊上場比賽時,德國人的心臟病急診率大幅上升,症狀性心律失常上升了3倍。
可見,高度的緊張,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都會造成極端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的健康。極端情緒,不可不防。
情緒由什麼決定?
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呢?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先要了解,情緒到底由什麼決定。
19世紀80年代,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麥的朗格相繼提出了類似的情緒學說,他指出:「一般常識認為,我們先覺得害怕,然後被害怕驅使著跑走;先覺得發怒,然後才去打架。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實際上我們是先跑才怕,先鬥才怒。」換句話說,情緒或心理狀態,是生理變化的結果,例如我們由於哭,而產生悲傷;因為發抖,所以產生恐懼。
現在我們也常常認為,如果我們情緒悲傷,可以看著鏡子,綻放出笑臉,也許心情就會變得晴朗;如果我們有點沮喪,就去做瑜伽,在輕柔緩慢的動作中,隨著身體姿勢的改變,心情也得到提升。
但是,公認的這個理論忽略了中樞神經系統對情緒的控制和調節作用。20世紀50年代,美國女心理學家阿諾德(M. Arnold)指出,人在森林裡看到熊會產生恐懼,而在動物園裡看到關在籠子裡的熊卻不產生恐懼。因此,人的主觀認知和評價才能確定人會不會對刺激情景產生情緒的反應。
這個理論被進一步深化,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他們做了一個實驗,給三組受試者注射腎上腺素,但告訴受試者注射的只是一種維生素,然後,實驗者告訴第一組受試者,注射後將出現心悸、手抖、臉發燒等現象(腎上腺注射後的正常反應);告訴第二組受試者,注射此藥後身體發抖,其他的反應不會有;對第三組受試者則不作任何說明。三組受試者注射完腎上腺素之後,都觀看滑稽表演,以及被迫回答繁瑣的問題,並受到強加的指責。
實驗結果是:第二、第三組受試者在愉快環境中表現出愉快的情緒,在憤怒的情境中表現出憤怒的情緒,而第一組受試者則沒有表現出「相應」的愉快或憤怒的體驗。由於實驗者準確地向第一組受試者介紹了藥物會引起的身體反應,使受試者對後來的真實生理反應有了正確的估計與解釋,並將環境對他的影響也進行了認知解釋,因而能平靜地面對環境作用。
研究者因此認為,外界情境或生理變化,雖然也是產生情緒的因素,但人對自己狀態的認知,對情緒反應起著決定作用,或者說是主要因素。
21世紀心理學、神經學及大腦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佐證了生理變化、外界環境,尤其是主觀認知對情緒的重要作用。
據美國Heartwire網站報導,神經內分泌學醫學博士喬普拉(Deepak Chopra)在2011年的美國心臟病協會科學會議上,公布了他的一項觀察結果,即醫生給患者不同的信息,將導致患者產生不同的生物學反應。例如,當患者甲被告知情況不良時,他的腎上腺素、皮質醇分泌激增,血壓增高,心跳加速。而患者乙被告知一切都好,則產生完全不同的生物學反應。
患者之所以產生不同的生物學反應,關鍵在於認可了醫生的診斷,主觀認知在這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提升正面情緒的
三大途徑
第一,使用禪的視角改變認知。
改變情緒的第一種途徑,也是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改變我們對於信息的認知和處理方式。怎麼做呢?改變自己的視覺角度,用智慧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禪所揭示的世界運行規律,即「世間法:不絕對,不相對,不恆常如此,不永遠不變」,換句話說就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沒有永恆的好,沒有永恆的壞,沒有絕對的得或者失。只要勇敢地面對,沒有解不開的結,沒有跨不過去的坎。
譬如,同樣是面臨失業,甲覺得:「嗯,這一定是在提醒著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公司了!」於是甲覺得很開心,做好準備去面試。乙覺得:「嗯,這一定是在提醒著我,我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提升自己。」於是乙開始注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完善自己的各種技能和知識。丙呢,很沮喪:「完了!明天沒飯吃了!怎麼我的命這麼苦呢?!」開始自怨自艾,和家人吵架,甚至離婚,乃至生病。
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給自己良好的暗示,自然就會有好的心情。針對這一點,金菩提宗師特別推薦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來改變我們負面、低沉的情緒。那就是,在自己可以看到的、或者觸手可及的地方,都貼上自我提示語。比如在梳妝檯邊上,貼上「我最美麗,我最自信!」每天早晨梳洗的時候,就可以默誦或者大聲讀給自己聽,一天的心情都會因此而渲染上自信的光彩。此外,可以在車子的後視鏡旁邊、工作檯上、手包裡,都放上諸如「我最大度,我最平靜,我最能幹,我不怕困難,我喜歡困難!」等等激勵和提示自己的語言,效果非常好。
用陽光、正面的認知,就能提升我們的情緒,給自己描繪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輕鬆度過忙碌的今天,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第二,放鬆身心,輕鬆面對。
由內而外地放鬆自己,也非常重要。生理的放鬆,可以帶來心情的鬆弛。若總覺得時間緊迫,總對人抱怨自己時間不夠用,表現在行為上,就會慌慌張張。「這會真正加速你的生物鐘,使你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如果你心臟病發作,倒地猝死,你就真的沒有時間了。」喬普拉博士幽默地描述道。喬普拉博士曾花幾年時間研究禪修,他發現,當被研究對象思考類似「同情、愛、慈悲、善良、快樂、平等」這些概念,並且同時觀想自己處於快樂、同情、慈悲與愛的狀態時,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域活動劇烈。他觀察到,經過6個月持續不斷地禪修之後,禪修者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域變大了,而這正是大腦與正面情緒相關的部位,看來禪修對於增強正面情緒有著明顯的作用。
所以第二個打造陽光自我的重要途徑,就是學會放鬆身心,若能用清淨心入禪,效果可能更快,更顯著。
第三,改變環境,沐浴陽光。
常常去戶外走走,遠離鋼筋水泥的建築,去與大自然、新鮮空氣親密接觸,可以讓我們身心輕鬆。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美麗的山水樹木、青草鮮花,總能帶給我們賞心悅目的感受。
尤其是與三兩好友,共同踏青或賞秋,聊聊生活中的瑣事,會覺得一切憂愁都消失遠去,生活充滿了愛、真誠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