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與科學:訓練快樂
快樂是什麼?
一個文學家可能會如此描述「快樂」:藝術家的快樂是欣慰地望著自己剛剛完成的作品;醫生的快樂是在艱難的手術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商人的快樂是開張大吉、財源滾滾;教師的快樂是培育了成材的學生;員警的快樂是制止了一樁暴力事件……
這種對快樂的描述失於模糊和偏頗,但它抓住了重要的一點:只要滿足了我們內心的需求,那一刻我們就能得到快樂。
而不同的社會角色有不同的內心需求;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生活階段,我們的內心需求都是不一樣的。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著作《動機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動力。當我們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滿足,外在的滿足轉化為內在的滿足,我們就感受到快樂。
至於生理學家,則把快樂視為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分泌的結果。多巴胺是一種丘腦分泌物,主要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資訊。生理學家發現,當我們感受到快樂的時候,大腦會源源不斷地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等多種物質。所以,我們去購物,或者陷入愛情,感受到興奮、喜悅、陶醉,都是因為多巴胺這些分泌物的緣故。
禪修大師則認為:快樂是一種心態,由看事物的視角決定,而不是由外在的需求得到滿足來決定。「就算一切欲望都滿足了,也不會帶來快樂,而是創造新的欲望,或者更有可能是無所謂、厭惡,甚至憂鬱……快樂應該是一種內在充滿成就感的狀態,而不是對外在事物無盡的欲求。」馬修·李卡德說。簡單地說,快樂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分析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快樂是我們自己可以訓練的。
馬修•李卡德:尋找快樂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是一個很好的個例。這位禪修大師曾經是分子遺傳學博士,卻在26歲時轉而學習東方禪修的精深學問,在60歲被英國《獨立報》冠名以「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因為在與科學家合作研究禪修對大腦影響的過程中,他被發現大腦內與幸福相關的部分相當活躍,快樂指數非常之高。
馬修·李卡德1946年出生於法國學術世家,22歲時就已經獲得了巴黎理工學院的理學博士學位,並且師從196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弗朗索瓦·雅科布(Professor Fran ois Jacob),在著名的巴斯特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獲得了分子遺傳學博士學位。
但是,人生總是充滿無法預期的轉折,26歲那年,這位似乎已註定終身研究科學的博士,從法國啟程前往印度,開始了他的心靈之旅。
「其實當時我有年輕人所想要擁有的一切。」但是,年輕的馬修內心深處總有一種不滿足,他想要找到如蘇格拉底或柏拉圖般的大師,授予他智慧,讓他瞭解生命的真實意義究竟是什麼。在朋友處看到的關於西藏喇嘛的紀錄片,讓他意識到,這些藏傳佛教大師們,也許可以帶領自己找到生命的終極意義。從此,他轉而致力於心智的研究(The Science of the Mind)。
經過三十餘年的禪修,馬修的大腦被科學實驗認定為處於無與倫比的快樂狀態,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那麼,馬修如何定義快樂,又如何尋找快樂呢?
馬修在著作《快樂學:修煉幸福的24堂課》(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裡說:「我所說的快樂是指從一個極為健全的心靈中所生起的深刻綻放感。這不只是一種愉悅的感覺、一種暫時的情緒或心情,這是我們存在的最佳狀態。快樂也是一種詮釋世界的方法,我們很難改變世界,但總是可以改變自己如何看待世界。」
至於找尋快樂,馬修說:「找尋快樂並非透過玫瑰的色鏡來看我們的生命,也不是要我們無視生命中的痛苦和不圓滿。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除毒,將那些毒害心靈的仇恨及迷戀去除。同時也是學習如何看待事物,減低現象與實相之間的鴻溝。」
而禪修正是一種打開快樂大門的訓練,是馬修在書中每一章節都極力推薦的。運用禪修的方法,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拔除心靈中負面情緒的雜草,而快樂滿溢。
快樂與禪修:科學的驗證
禪修可以提升快樂指數,這不僅僅是眾多資深禪修大師所說的一面之辭,更是科學家近年來已經驗證了的事實。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及精神病理學教授理查·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於2004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快樂是一種可觀測的大腦的物理狀態,是一種通過人為誘使可以發生的東西。從大腦的物理構造來說,大腦左側前額葉皮層的活躍程度已被證實和快樂情緒緊密相關,因此科學家採用兩種腦部成像技術——能夠繪製腦部活動時血液流動圖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和能夠敏銳察覺神經細胞電流活動的腦電圖技術(EEG),對大腦左側前額葉皮層進行觀察,以此來發現快樂情緒的奧秘。
2002年,理查·大衛森主持了一項「快樂與禪定」的研究,在這項對八位訓練有素的禪修者所做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及腦電波掃描研究中,產生了世所矚目的實驗結果。馬修·李卡德是被研究對象之一,他所經歷的長期正規的禪修訓練,使他成了研究合作的最理想對象,以便瞭解長期靜心禪修為大腦帶來的變化。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測試中,馬修躺在核磁共振的儀器中,按步驟做了幾重禪定,包括專注、觀想及慈悲的禪定。實驗用迄今為止科學界最先進的大腦顯像儀器為馬修測量幸福指數,記錄下的測試結果令人震驚。從中性的狀態到100%積極的情感狀態,這種如黑夜與白晝之別的情感差異,馬修居然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三十年的禪修效果確實令人咋舌。也因此他被英國《獨立報》冠名以「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理查·大衛森的這次實驗獲得了國際上的關注,研究結果是禪修大師大腦左側前額葉皮層的活躍程度遠遠高於期望值,說明人的意願可以控制並大幅度地提高快樂的感覺。這一項研究或許尚且處於早期階段,但它揭示出快樂是可以被訓練的,而禪修正是一種提升積極情緒的有效方法。
訓練快樂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能過著如僧侶一般的隱居生活,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禪修,禪修的方法很多,包括觀想,通過專注於一個固定點而使大腦安靜,咒語吟唱,呼吸技巧等。新的研究顯示,即使是短暫的心靈訓練也能讓我們的大腦歸於幸福,每個人都有潛力以真實可測的方法來提高生活品質,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練習,正如馬修那樣,我們都可以訓練大腦,以一種更快樂的方式進行思考。
馬修·李卡德所著《快樂學:修煉幸福的24堂課》中譯本於2007年由臺北《天下雜誌》出版。在這本暢銷書中,馬修以親切而隨和的風格,緩緩講述了如何灌溉出快樂的生活,如何拒絕負面和痛苦的情緒,如何培育寧靜、消除欲望的干擾……馬修更列舉了當代科學對快樂的研究成果,並在每章節的後面,簡短地介紹了進入禪定的方法。
如果說這本書尚偏向於從各個角度全面幫助讀者理解和獲得快樂,那麼金菩提宗師的《覺悟之眼看起落人生》,則著重於幫助讀者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如何扛起榮辱、成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創造幸福的家庭,如何對待起伏的情緒……內在互相聯繫而又獨立的各個章節,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告訴我們,訓練快樂,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時時處處留心。
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方法,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訓練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