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在数据海洋里溺水?
文:Alexia
这几年,许多商界名人都开始谈起了大数据(Big data),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呢?它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又会为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亚当满脸疑惑地走向社区超市的服务台,他拿出这几天收到的孕婴用品优惠券,向店员表示,他很感谢商家的热忱服务,但是妻子从未向自己提起相关的事情,他也不明白超市在那么多商品中,为何只寄了孕婴商品的优惠券给他们。就在这时,亚当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打开通讯软体看见妻子发来的讯息,才得知原来妻子早就怀孕,只是想确定检查结果后,再给亚当一个惊喜!
大数据如何做出「预言」?
明明妻子没有告诉别人自己可能怀孕的消息,连朝夕相处的丈夫都毫无察觉,为什么超市就像拥有预知能力一般,为消费者寄出未来可能会用到的孕婴优惠券呢?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大数据推算。
大数据,又名海量数据,顾名思义,它是庞大资料的集合体。在这则故事中,亚当的妻子因为长期在社区超市购物,她的消费内容都被系统记录了起来,而系统从近期的几笔交易资料中推断顾客可能怀孕,超市便依据推算结果给夫妻俩寄了优惠券。
这便是大数据的基础运用之一,即从现有的资料中推算出结果,让商家找出真正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并做出高针对性的行销,而不像以往那般,漫无目的地投放广告,浪费成本。大数据时代为商界带来崭新的商机,甚至形成了「得数据者得天下」的新趋势。
对个人而言,大数据的发展也提供了便利。以知名电商亚马逊(Amazon)为例,用户在网站上查看某个商品后,大数据及演算法会自动在网页下方列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商品,在电商成功推销的同时,消费者也能快速找齐想买的商品,节省了搜索时间。
不只数据供应者需要善用智慧,防止受到欺瞒,那些收集、处理并应用数据的个人或业者,也必须秉持强烈的道德心来维持品牌,不要因滥用别人的个资而抹黑企业招牌。
隐私被窥探的困扰
数据不会无中生有,必须透过收集才能获得。例如购买纪录,它必须在购物这个行为发生后才会汇流进大数据中,一旦业者收集了消费者的购物纪录,也代表着消费者个人资料的洩漏,如果个人资料没有受到妥善保护,隐私权可能因此受到侵犯。
有些人会在使用通讯软体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手机跳出了跟聊天内容相关的广告,例如在讨论过生日的话题时,出现了蛋糕业者的广告信,就好像被第三方监视一样。尽管目前拥有类似功能的软体都表示,他们只会拦截讯息和投放广告,无意窥探隐私,且大多由AI(编註:人工智慧)自动演算,而非人为操控,但毕竟数据依然保存在云端,如果被有心的第三方加工、利用、洩露,依然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甚至遭到诈骗或蒙受财产损失。
另外,有不少社群网站上的小应用程式、心理测验、互动游戏,会要求用户分享部分个人讯息,只要用户按下同意后多半就能继续使用,也不会额外收费。很多人因此忘了社群帐号上有多少个人讯息,竟同意这些应用程式取得相应的权限和讯息。
回想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寒而慄呢?
数据,一定可靠吗?
在知道了大数据演算法的厉害之后,我们接着为开头的故事假设别种情境:如果亚当的妻子和姊妹、好友分享超市的会员帐号,那么所有人的购物纪录都会集中在她一人的帐号上,系统如果推算出顾客怀孕,请问谁是孕妇?
其实数据本身是很单纯的存在,演算法也只能按照设定好的算式运作,很多时候无法主动剔除多余因素,例如当今充斥着网路世界的「内容农场(Content Farm)」,这类网站专门生产大量品质不稳定的文章,并以引人注目的标题,或是只要分享、按赞即可阅览全文等方式,引诱大量读者进入并传播网站讯息。在大数据的计算下,搜寻引擎以为这种很多人阅览的网站所传播的是有用的讯息,便会在其他使用者搜索相关讯息时,让这些实际上没多少营养的内容排在前列。
尽管脸书(Facebook)等社群网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编列新的演算法,找出内容农场的相似性,如标题格式、关键字、文章长短等并予以排除,然而这种刻意排除法的效果不但不明朗,反倒让很多一般的新闻、社论、科普文章被演算法当作垃圾文,无法顺利出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判断和选择的权利。
为了提高演算的精确度,势必要扩大收集数据的范围,然而这又可能导致更多隐私被窥探。大数据演算该何去何从呢?
智慧面对数据,莫忘初心
或许大数据存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元素,但要是让现代人完全抛弃网路,不再依赖大数据和演算法,势必造成大量事务停摆。盲目地抵抗并不是智慧的作为,只有学习新知识,不断思考,我们才能够进步,才能不被控制,并聪明地使用数据。
使用一切需要提交数据的服务时,正规的商家会提醒使用者或消费者,它们会索取哪些资料,以及用户拥有哪些权益保障等。尽管这些隐私权声明、使用说明、商家免责讯息等内容多半很长,但在享用便利之前,还是请尽量读完并理解其内涵,这样才不容易在数据世界里沦为被动者,也不会在权利受到损害时求助无门。
不只数据供应者需要善用智慧,防止受到欺瞒,那些收集、处理并应用数据的个人或业者,也必须秉持强烈的道德心来维持品牌,不要因滥用别人的个资而抹黑企业招牌。
结语
知名的手机品牌诺基亚(Nokia)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Connecting People)」。这句话似乎表明,所有科技的进步都是为了服务全人类,并提醒专业人士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心。
在资讯庞杂的时代里,纯粹的品性更显得可贵,我们不能忘记存在于心中的慈悲,还有伴随慈悲而生的世界。因为,当科技是为了让世界更好时,它才是最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