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8期目录




 

把爱编进基因里

 

文:Hohenheim |图 Freepik

 


善念会存在于基因中,随着血脉一路传承。因此,为人父母者,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慈悲心,让他们将这些美好的事物吸收内化,成为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并把善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2018年11月,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所领导的团队,在网路上发布了一支影片,内容是关于一对施行过基因编辑手术,能对爱滋病毒免疫的双胞胎姊妹诞生的消息,该影片发布后很快就受到浪潮般的批评与质疑。为什么基因工程在学术界里会有那么大的争议呢?它真的是一道不可跨越的红线吗?

自从人类发现了名为基因的生物密码后,便就此投入了解读的工程中,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研究成果也屡获重大发现,但当科学家想要再进一步时,经常会被伦理和法律的高墙阻挡去路,他们只能来回踱步,试图用不需敲破整座墙的方式,修造通往未来的大门。

初心可嘉,却保守前行

早在很久以前,古人便隐约有了遗传的概念,例如《左传》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句话,意思是同个家族出生的男女(如:堂兄、妹)若结婚并生育子女的话,将会影响到后代的发育。在汉文化圈以外的地区,也有类似的隐藏规则,这种强调如何生出优秀后代的理论,在今日统称为「优生学」。

不过古人只知道龙生龙、凤生凤,却并不明白为什么。一直到19世纪,奥地利神父孟德尔(Gregor Mendel)开闢了遗传学这门领域后,人类才逐渐了解基因的遗传奥祕,并尝试透过一些方法来获得更优良的后代。

然而,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以人为手段改变基因,容易降低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假设未来地球环境的剧变无法以科技来抵御,届时人类种族的多样性越高,种族能续存的机率就越高,这是学术界对基因研究持保守态度的原因之一。

牵一髮而动全身

除了种族多样性的担忧外,基因研究还面临着技术不成熟的风险。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者夏普里斯(Norman E. Sharpless)在一个实验中,刻意移除了实验鼠体内主宰「老化」的基因,结果实验鼠在步入老年后,细胞活性仍像年轻时一样。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实验鼠将永远不会死亡呢?事实并不是这样,夏普里斯发现,缺少了「老化基因」的实验鼠反而更容易罹患癌症。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基因可能会有多种作用,简单地移除或添加,容易带来无法预期的副作用,这种不确定性令研究者们不敢轻易进行人体实验。

由于基因不仅控制着生物的性状,更能将性状遗传给后代,因此如果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失手,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可能导致无法预期的变异出现。

在贺建奎基因编辑实验下诞生的双胞胎中,就有一人的爱滋免疫基因没有全部得到修改,因此她在未来还是有可能感染爱滋病毒。至于是否会发生其他隐患,则可能要到几代以后才会浮现。基因编辑所隐含的风险,正是许多科学家所担心的。他们尤其不敢进行人类胚胎改造,以及会影响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因为生殖细胞的基因变化将遗传给后代。

请守护生命的尊严

虽然技术问题有可能在日后获得解决,但道德却是智慧生物永恆的议题。

为了救治罹患白血病的凯特(Kate),母亲利用医学科技生下了拥有匹配基因的安娜(Anna)。在之后的13年间,母亲不断让安娜捐出血液、白血球、骨髓给重病的姊姊,最后甚至要求安娜捐肾给凯特。13岁的安娜觉得自己只被当作治疗姊姊的药品,而不是女儿,甚至不是受尊重的「个体」。

这是美国小说《姊姊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中所描述的情节。女主角安娜在出生前,就注定这一生必须为姊姊而活。母亲几乎没给她多少亲情,更多的是某种强加的职责。这个故事引人深思:当父母决定对未出生的孩子施行基因手术时,究竟是为了这孩子本身,还是为了其他目的呢?

美国电影《千钧一髮》(Gattaca)也设想了某种未来的光景:一个需要透过优良基因认证来获得认同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实际的努力与作为都不被认可,因为人们相信优秀的基因肯定能做得更好。一个「合格者」不需要依靠学歷及其他经验,仅凭一纸基因证明,便可以轻松得到工作。长久下来,整个社会变成了基因歧视的世界,忽视了力争上游等精神信念的重要。

无独有偶,已故的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也曾警告,未来有心人士可能会利用权势和金钱实施基因编辑,甚至以此为恶。没经过改造的弱小人类恐怕会因此绝种,甚至沦落至社会最底层。霍金希望大众能更加严肃地看待基因科技。

潘朵拉魔盒里的希望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有必要因此挥舞旗帜,拒绝一切基因改造研究呢?

有人将贺建奎的实验评为「像是打开了潘朵拉魔盒(Pithos)」。在希腊神话中,神交付给美人潘朵拉(Pandora)一只盒子,嘱咐她绝不能打开,可是潘朵拉最后还是打开了盒子,放出藏在里面的各种灾祸。这个比喻是在指责贺建奎踰越了研究禁忌,但在这则神话的其他版本里,却暗示了盒底留有希望。换言之,这项实验或许只是出现的时机不对,但要是我们放弃了所有基因研究,还有机会见到未来生物科技与医学领域的新希望吗?

事实上,基因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例如让特定细菌制造出糖尿病患所需的胰岛素,或是用体细胞基因治疗法(Somatic gene therapy)缓解或治癒癌症、B型血友病等疾病。而各种遗传性、先天性病症的研究资料,更是歷来从事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努力的成果,我们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

传承,可以更美好

在科学家还在寻找方向的同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遗传呢?其实,除了体质与外貌,基因还能传递更奇妙的事物。

2013年,美国埃默里医药大学(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发表他们的实验观察,他们在让老鼠嗅闻樱花气味时给予轻微电击,使老鼠对樱花香味产生厌恶感。之后让这些老鼠交配、产下后代,牠们所产下的小鼠虽从未闻过樱花味,也没被电击过,但是在面对樱花味的时候,反应却比其他老鼠的后代要敏感许多。研究人员观察小鼠的DNA后发现,牠们的DNA中的某些片段会对樱花味产生明显反应。这项实验证明,某些强烈的心理状态和持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可能藉由遗传影响到后代。

相信憎恶感如是,慈悲心亦如是。善念会存在于基因中,随着血脉一路传承。因此,为人父母者,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拥有一颗与人为善、懂得感恩的心,引导孩子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到爱护别人的父母、爱护其他小朋友,乃至爱护一切动物、植物,爱护所有看似没有生命的物品等等。让孩子把爱心不断延伸,将美好的意念吸收内化,成为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并把善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让爱代代传承。

结语

「存好心,做好事」,若是每位研究者都能秉持着以科技服务世界的正向心念,每位父母都能以慈悲的生活态度,给予后代良好的品德教育,相信将能留给后代子孙一片净土。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8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