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8期目录




 

先贤智慧: 向古人学家教

 

文:余初

 


家庭向来被认为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明朝思想家方孝孺先生曾言:「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家教,并认为「天下之本在于家」。家庭给予的价值观,建构起孩子生命成长的潜意识板块,它根本地影响着孩子一生处事的态度与行为,往往成为决定孩子将来能否顺利进入并适应社会的关键因素。在中国悠久文化的滋养下,家庭教育得以传承与发扬的智慧有哪些呢?


 

言语中的深切期望:言教

在现今资讯爆炸、学习管道多又杂的时代,「言教」是一种最直接传授知识、方法及态度的方式。

曾国藩为清代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因长年于外地工作,无法就近督促警惕子女勤勉向学,故其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便常见于家书之中。在其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信当中说到:「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这些道理既不新,亦不深,透过言教,明确地传递对子女「勤俭节约」的期望。

三国时期的着名丞相诸葛亮,于临终前用一封仅86字的家书,对儿子诸葛瞻传达了殷殷教诲。其首句即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的经验总结,浓缩于智慧理性的文字之中,将一名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对孩子的无尽期望表达得十分深切,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正人先正己:身教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

身教是一种融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子女的活教材,举凡生活中各种细节、处事态度及价值观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陶侃为晋代名士,其母靠着纺织独力抚养陶侃,并时时告诫孩子交友之道,强调益友于学习路上的重要性。有一回,范逵(编註:范逵为西晋鄱阳当地知名人士。)突访陶侃,时正大雪,而陶侃家中已无积粮,于是,陶母便割去自己床铺的草席作为餵马的粮草,更剪下长髮,换钱购买酒菜,使范逵主僕皆受到了周全的招待。事后范逵更感嘆道:「有贤母而后有贤子。」此即为「截髮筵宾」的典故。陶母的身教典范最终使陶侃成为东晋时期着名的贤臣良将。

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苏轼的母亲程氏,很看重读书,她身体力行地支持丈夫学习,自身也阅览群书。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记述母亲时写道:「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同时,程氏也具有悲天悯人的心态,常常向穷苦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而我们在苏家兄弟的作品中,也常常能够看出一份择善固执的精神和对万物有情的情怀。所谓「正人先正己」,自己先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自然而然便能够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1]

潜移默化的影响:境教

除了「言教」、「身教」的熏陶之外,积极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正向的学习环境,也是为人父母者当仁不让的责任。

环境与学习息息相关的例子首推「孟母三迁」。起初,孟母与孟子居住在坟地旁,不料年幼的孟子竟有样学样地模仿起丧家的哭拜行为。孟母深知如此的住家环境将对儿子产生负面影响,便搬到了集市居住。没多久,孟子却玩起了小贩吆喝叫卖的游戏。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学堂旁。此后,孟子便开始跟着学堂的士子学习。孟母之所以择邻而居,就是深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的道理。

与此相似,当代的许多家长都以「再富也不能对孩子娇生惯养」的教育理念来进行家庭教育。日本的幼儿园每逢冬天,都要安排孩子们赤身在风雪中锻鍊,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德国很多城市中的孩子,都会到一个贫穷的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要适度,责要适时

爱孩子,是为人父母者的天性,但太过纵容的溺爱,很可能会害了孩子。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为母者,需要慈祥但不溺爱,为父者则应做到慈爱又有威严。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曾在《家苑》一书中讲到,母亲如果只是慈爱而不懂得教育,便会使子女品行不好,陷于大罪过中,遭受刑罚,这不是别人使他失败,而是母亲使他失败。

南北朝时期着名的文学家颜之推,在告诫子孙的着作《颜氏家训》中,也表明了教育理念:父子之间的过分亲暱有时容易带来怠慢,因此应该讲究礼节,避免过度溺爱,否则很难做到父慈子孝。

古人的教子智慧,不仅体现在爱的适度上,也体现于责罚的适时上。正如知名苏联教育家──安东.马卡连柯(A. C. MakapeHKO,1888–1939)说的:「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当孩子犯了错,父母适度地惩罚固然重要,但什么时间、什么情况是不宜的呢?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其《呻吟语》中提到,应尽量避免在大众面前责罚孩子;在餐桌上以及睡觉之前,也不宜责备孩子;假若孩子已为自己的过错表示后悔,父母就应适时地停止继续训斥。

惩罚本于善意,目的是制止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加深记忆,达到不二过的效果。因此,当孩子犯了错,家长应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及面对,要谨慎选择方式,才不会造成孩子身心上无可挽回的伤害。

结语

若想安天下、成大事,必得从「家」开始。其基本原则不外以下几点:「孝悌」: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此为做人之本;「诚信」:言行相符,遵守诺言,才可无愧于心;「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方为修身之道。要想孩子拥有这些美好的品德,还需从家庭的教育开始。

金菩提宗師曾说:「教育子女必先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性,学会倾听,尝试多一些耐性与包容,并放下身段、收起严肃的面孔,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是教育之道。」

所谓「适才适所,必能有为」,即是指教育需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善导之。时代飞速进展,在吸取世界各地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为人父母者亦可从绵延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了解更多教子之道,并透过言传、身教与环境的选择等方式,将其落实于生活之中,教育于孩子。

 

参考资料:

[1]【温故知新】程氏身教言教 育苏轼苏辙双杰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11/15/ED1811150011.htm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8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