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智慧
每个人都会遇到令自己很生气、很苦恼的事情,关键在于之后怎样去解决心里的愤怒,而我几乎都会选择「放下」。放下,是一种解脱,只要能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解决的方法,事情的结果往往会发生改变。当一切都能放下、都能看破,心就平和了,永远觉得明天会更好。这样一种朦胧的、傻傻的对明天的期望,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安详和生命的能量。
心胸博大,宽容通达
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学会原谅、学会宽容,才能够心胸博大,才能够放得下。就像大海永远都能承受流入其中的一切,心如大海,包容万物,就一定能学会理解、原谅、包容。
经歷别人对我们的背叛时,我们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背叛过、逃离过?有没有抛下不该抛下的、拿起了不该拿起的?是否有过各种各样的偷盗、各种各样的懦弱?
心大能够让人更有智慧,看得远、看得长。当我们超过70岁再回头看人生,会发现:其实过去曾得到的人最后也没得到;贪财的人也没有因此变富有;吃亏的人未来反而可能更加富有、美好。如果从大的时空去看一切的利和弊,将好和坏进行分析、对比,会发现最后都是平衡的。看透了这一切,就没有什么不能原谅的,也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
跨越时空,看透规律
真正把事情放下了,实际上是想明白了。阴阳是随时转动的,是从无限的方面在旋转着、交织着,好中藏着不好,而看似不好的,其实是好的。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对很多事情的思考方式就改变了,很多事情自然就放下了。
当天大的事情来临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观众,要想着「这个事与我没什么关系,我就是一个观察者,我就是一个观众。」就像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一种自在的境界。
当我们用这样的一种心胸和观点来看事情时,心里就自在了,那些正在纠结的、苦苦思念的、挂记的事情,才能真正放下。
看透了规律,就自然少了一份不必要的追求。放下了之后,身心都轻松了,心脏放松了,腰板不用挺得笔直,牙关不必紧咬,生命才会畅通,自在才会产生。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美的,会觉得这花这么美呀!这草这么香啊!这个人这么好看呢!这歌声那么好听啊 ……,这就叫自在、安详。
放下凡心,清净修行
「大自在」的状态,是诸多修行境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家最熟悉的一尊菩萨──观世音菩萨有一种坐姿,是安详、自在、无所求地坐着的状态。在许多菩萨雕像中,祂的衣服通常向下垂得很低,左腿通常是单盘或垂放,右腿则屈膝,右手肘置于膝上,感觉自在而无所求,一切都放下了,就像祂的衣服向下垂一样,都放下去了,就自在了。
当我们修行时,无论是心脏病、腰病,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要先忘掉,也要放下对家庭的、工作的、情感的、投资的、子女的甚至是长辈的牵挂。禅修的基础是清净,修行的时候,就做人中神仙,好好地修。
放下一切最困扰我们的事情之后,我们精神世界里那些通道就通畅了。身体里的气、血液、营养、氧气以及内脏都在正常地工作和运行,便能形成健康的、自动的生理循环。身体通畅、通达,就会减少甚至消除疾病。通畅的身体能够加强大脑的工作效率,不仅营养进来了,智慧进来了,灵性也进来了。
日积月累,不刻意追求
修行中,不仅要放下杂念,还要做到不刻意追求某种境界。
温哥华有一个人很虔诚,他修了大礼拜之后全身痛。
我问他:「修了多久啦?」
他说:「3年了!做大礼拜若不把头磕破就是不忠诚。」
把头像打鸡蛋一样磕破了就能开悟吗?不是那个道理,修行贵在日日精进,而且还要方法正确,才有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太刻意去追求「我要觉悟」、「我要获得无上的密法」这类的境界,尽管本来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但因为心态是执着的,便容易产生僵硬的现象。他为什么全身痛呢?因为内在的气机全部被堵塞了!
佛法经常说:「放下执着,才能自在。」没有刻意的追求,是不是代表没有追求呢?佛法教导大家:「千万不要刻意去追求,要放下万缘。」又说:「修行要追求一个成佛、觉悟的目的。」二者是不是矛盾的?
虽然听起来是矛盾的,执行起来却不矛盾,这就是微妙之处。我们修行可能是为了健康、开智慧或者做功德,在健康方面,很多人禅修之后会比较快地产生效果,但是智慧与功德则需要慢慢积累。譬如今天有人给大家供一顿餐、建一个道场,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果报吗?一般不会。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让我们沉淀下来,作用才会开始显现出来。
具体修法的时候,要忘掉最高尚的那个追求,用轻松的心去修行。这个行为本身就像走路一样,譬如说我们有一个长途跋涉的旅行──走路去义大利,我们知道就算跑步3天也到不了,那怎么办?与其急着说:「我马上就要到义大利了,再多跑一下是不是就快到了?」还不如说:「既然那么远,不如每天定出来要走多少公里,每天的任务完成后就先休息。」否则我要是为了赶时间,用跑的,跑了一天累倒了,再休息一个礼拜才能再出发,还不如每天一直坚持走向一个小目标,但不完全停下来,而是每天进行。具体修行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千万别急,请记住这个心态。
把握执着与放下的程度
如果生命是一根长长的线,这一世只是这根线当中的一个阶段,是万里铁路当中的一个路段而已。今天我们所经歷过的情、所拥有的钱,是这一生之中必然要经歷与拥有的。如果太认真,把此生当作唯一的一生,其实是一个错误。此生,你只需扮演好你的角色,对钱、财、物、情,既要认真也要放下。
有句话说:「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这里头少说了两个字,正确的说法是:「该是你的『时候』就是你的;该离开你的『时候』就不是你的了。」并非曾经是你的就永远是你的,你永远拥有它。譬如今天你捡到一块宝石,你就绝对地拥有它了吗?你想想,是你的命长还是宝石命长呢?我们要想通这个道理,不论对人的情感、对财富的执着、对房子大小的执着,甚至是对名誉上的执着,都放得淡一点,才能轻松自在地活着。
执着的程度和放下的感觉该怎么拿捏呢?就像无论弹奏任何乐器,或是拉小提琴、大提琴的时候,一定要将琴弦调整到适中的松紧度;不演奏的时候,则需要将琴弦放松一点,否则会伤害琴和琴弦。把握好松紧度,才会让琴更加长寿。琴弦并不是永远都绷紧的,一旦绷得太紧,声音会太尖锐,就算声音勐地亮了一下,但琴弦可能随后就断了,那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相反地,弦如果拧得太松了就拉不出声音来,所以也不能处处都放松,至于松紧的程度,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领悟和把握。
(根据金菩提宗師开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