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7期目录

如意常伴心愿遂

 

文:古风

 

「如意」古已有之,清干隆时最为流行。意蕴祥瑞,跨歷史烟尘,时至今日,「如意」仍是人们收藏、珍赏的佳品。几许风雅,无边心愿,尽在一柄如意。

 

唐代时,如意多陈设于贵族与士大夫案头,开始成为赏玩的艺术品,其造型更为丰富。 形制的祥瑞寓意,加上金银珠宝等材质的华贵之气,使得如意备受青睐。

 

如意的存在,也是提醒人们:心意轻快明瞭,用心转境,才能真正以如意心,做如意事,圆如意梦。

 

 

握君得如意

「如意」,古称「握君」、「执友」或「谈柄」,据说它最早的功能是搔背,其末端呈手指形,握住长柄,反手搔背,舒适可意。手所不能至,挠之可如意,有「不求人」之意。现在民间常用的「痒痒挠」,即是如意延续至今的实用形态。

另有考证说,如意曾是佛教用具,自西方传入中国,而融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观龙门石窟、敦煌壁画,都有如意的图形,文殊菩萨也有手执如意的造型。古时,如意上还会刻有经文,以作备忘。古庙青砖之上,常有僧人持如意于树下,互相辩经。亭亭华盖的大树下,亦有僧人手持如意,明心见性,讲经说法,轻松自在。

唐代佛教兴盛,如意作为佛教物事,也常出现在诗词之中。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诗人李嘉祐也在描绘禅意生活的诗句中提到如意:「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宋朝道教兴起,如意也进入道教理论家的诗中,白玉蟾诗云:「诛茅伐竹结蘧庐,现成山水可樵渔。随缘随分山中住,收拾摩尼如意珠。」(编註:蘧,音同「渠」。蘧庐,古代驿站附设的休息处。)

如意还被用于臣子上朝时记事启奏,后演变为笏(编註:音同「护」)板。又有南朝武将手持如意,指挥军队冲锋陷阵,大胜而归的激昂故事。文人雅士则以如意敲打节拍,作如意舞,倜傥风雅。一柄如意,在歷史的春花秋月中,流光溢彩。

贡于帝王家

时空轮转,自晚唐以降,如意从随身日用,渐成案头陈设。材质日益丰富,造型和工艺都向着案头珍玩的方向发展。明代时,如意多用于书房文玩,或皇室重要仪式之器物,取其吉庆祥瑞之意;至清代,如意则成为宫廷的首要贡品。

清干隆皇帝对如意至为喜爱,上行下效,如意风头一时无二,其材质越来越昂贵,工艺越来越精湛,开始精雕细琢,成为贵重的馈赠之物。有诗云:「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

干隆皇帝曾作《木如意》、《竹根如意》、《天然树根如意》等诗章,赞嘆如意的天然意蕴。后来如意由竹木材质演变为紫檀、和阗玉等,颇为干隆中意,不但在诗中对玉如意一再吟咏,且在宫中随处陈设,亦用作重大典礼仪式之器物,并拿来赏赐外国使臣、本朝官员,使用量极为庞大。玉如意成为最得圣意的贡品,列于年节贡单之首。

清嘉庆皇帝与他的亲爹干隆帝都对如意有着无上的喜爱。嘉庆皇帝曾歌咏如意道:「盈尺良材贡远方,坚贞温润发辉光。万几图治皆如意,民协年丰大吉昌。」[1] 嘉庆帝从即位的第5年起,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每年元旦都吟诗以咏如意,从未间断。

据说西藏布达拉宫里,明清两朝皇帝馈赠的玉如意就有数十柄之多。干隆时期,朝廷贪官和珅被抄家时,抄家清单上仅如意就四千多柄。道光年间,内务府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存物品,各式如意有1621款。

清末民初,喜爱如意之风从帝王贵胄吹入富贵之家。后又随着民风的开放,渐渐花落民间,成为常见的案头摆设。以其意蕴吉祥,造型流畅美好,摆在家中博古架(编註:书架式的木器,是一种专门摆置于室内,用于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上,既赏心悦目,又能带来好风水、好兆头。

其器以载道

如意,器也,器以载道。如意所载之道,是祥瑞、称心的美好祝愿。

佛法说:凡世间一切皆苦。既苦,总嚮往甘甜;既难,总渴望顺利。也许这就是如意存世至今而颇受喜爱的根本原因。

魏晋时,玉质如意开始出现,柄首从爪杖变成为屈曲手掌式,造型上取「回头即如意」之象,材质上有「君子比德如玉」之喻,颇受文人雅士喜爱。此时的如意应该是轻巧便于携带的。梁简文帝萧纲的华美诗句「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说的是美人儿皓腕玉镯,衣带随风,如意轻摇,舞翩跹的姿态,直叫人心怀大畅。

唐代时,如意多陈设于贵族与士大夫案头,开始成为赏玩的艺术品,其造型更为丰富,有手形、云形、灵芝形、心字形等等。云纹祥瑞,龙之所从;灵芝富贵,长寿之辅;心形如意,可心可意。形制的祥瑞寓意,加上金银珠宝等材质的华贵之气,使得如意备受青睐。

宋朝如意增加了水晶、珊瑚、玛瑙、沉香木等材质,上面还时常镶嵌珠宝。明清时,如意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材质更多了,尤其是如意上镶嵌各色宝石雕成的形象,多姿多彩,吉祥讨喜:如蝙蝠喻「多福」;桃子喻「长寿」;柿子喻「事事如意」;大象喻「吉祥」;石榴喻「多子」;鱼则喻「年年有余」。和珅曾进献给干隆帝一柄三镶式玉如意,各雕大象、托瓶、蝙蝠、狮子,寓意吉祥、有福、平安、事事如意。

境随心转,如意而歌

如意作为一种象徵吉祥的器具,随着朝代的更替,将美好的祝福传递了下来。从古到今,从佛教到道教,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看到「如意」的身影。如今,如意已不限于传统的柄状,许多雕刻家取如意之头,捨其柄,在圆形的玉上雕刻如意祥纹,首尾相连,制作成如意吊坠,便于佩戴在脖子上,寓意事事如意,好事连连。

若心存如意,一柄线条流畅、造型美观、玉质温润的如意,自然可持、可舞、可指画、可观赏。如意的存在,也是提醒人们:心意轻快明瞭,用心转境,才能真正以如意心,做如意事,圆如意梦。

参考资料:

[1]《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四一,《咏白玉如意》。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