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7期目录

素食厨房:香菇烧豆腐

 

文:Isabella | 摄影:编辑部

中国人素来对豆腐情有独钟,甚至有人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其受宠程度可见一斑。豆腐不仅色如白玉,晶莹嫩滑,而且食之味美,无论做菜还是做汤,无不适宜。

豆腐的做法有上千种,且各有各的风味,如淮扬菜中的文思和尚豆腐、川菜中的麻婆豆腐、闽粤菜中的客家酿豆腐、鲁菜中的豆腐箱等等,烹饪技法不同,豆腐的味道亦不同。无论哪一种做法,都将醇香的豆腐化作了极好的人间美味,成为食客们的盘中首选。

自古以来爱吃豆腐的食客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文人墨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他在招待友人时独创了一种豆腐做法,友人吃后赞不绝口,并称之为「东坡豆腐」,流传至今。清代诗人袁枚对豆腐更为钟情,他在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着作《随园食单》中整理了大量豆腐的做法,并赞叹道:「豆腐得味,远胜燕窝。」

一次,朋友请他吃芙蓉花烹煮豆腐,雪一般的豆腐在娇艳的芙蓉花中尤显清白,吃起来清嫩鲜美,袁枚连忙请教做法。朋友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枚立马起身弯腰行礼,随即大笑道:「我今为豆腐折腰矣!」

豆腐不但味美,其文化也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164年,汉代的淮南王刘安爱好炼丹,他在炼丹时无意中将黄豆汁与石膏混合,意外发明了豆腐。从此,豆腐的技法传入民间。唐代天宝十二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带到了日本。19世纪初,豆腐又陆续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像中国瓷器一样,豆腐也走向了世界。

《周易》中说:「大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德」。豆腐虽味淡,却有「一清二白」的品质,因此是许多古人修身养德的食物。史书记载,明代官居二品的儒学大师刘宗周,每天吃白菜豆腐果腹,旨在通过节俭的饮食,提醒自己为官要清正廉洁。

「大味必淡,大音必希」,豆腐虽没有果蔬鲜艳的外表,也没有鱼、肉诱人的肉质,但走遍千山万水、尝过山珍海味后,用小勺轻轻舀起一块豆腐,可能就爱上了这清淡嫩滑的口感。珍馐的至美之道,也许并不在于酸甜苦辣咸的碰撞中,而在于尝尽五味后归于平淡的真淳。

主料

板豆腐1块、香菇3个、青豆适量

调味料

盐半勺、酱油1勺、芡粉水少许、

芝麻油少许。

做法

1 把豆腐和香菇分别切成片备用。

2 洗净青豆,煮一锅沸水,放入青豆汆烫两分钟,沥干备用。

3 于平底锅中倒入适量油,油烧热后,将切好的豆片用小火煎至金黄, 取出备用。

4 锅内留少许底油,把香菇放入煸炒均匀。

5 接着放入豆腐片煸炒,再加半碗水、半勺盐和1勺酱油调味。

6 把汆烫好的青豆放入锅中炒。

7 加入少许芡粉水勾芡,再淋上少许芝麻油即可。

 

小贴士

豆腐是含钙、蛋白质比较高的素食品,有「植物肉」之称。它含8种人体必需的胺基酸,有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的作用。而且豆腐中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和利用,预防骨质疏松。

豆腐不宜与菠菜、竹笋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同吃。

豆腐性寒,一次不可食用过多。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