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孝?
孝是百善之先,亦是道之根本。孝顺的方式多种多样,或陪伴侍奉,或物资供养,或使父母长辈精神上得到快乐……。提起「孝」,我们最常想到的还是做一个乖顺的子女,在父母身边尽心侍奉和供养,使他们高兴。而《孝经》告诉我们这只是孝之初始的境界,圆满的孝道还远远不只如此。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
*白话:孝道分三个阶段,从侍奉父母开始,延伸到侍奉君王、领导者,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奉献社会。
文:兰槐
孝,有小孝大孝之分,也有近孝远孝之别。真正的大孝,已不再是局限于庭前,而是立身行道,孝于天下,造福万古,扬名于后世,以此光大祖先之美德,令其荣耀。
孝亲与孝君
张九龄在一首诗中写道:「自家来佐国,移孝入为忠。」意思是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王。自古以来,孝和忠常被并列称颂,甚至可以说忠是孝的进一步体现,能够效忠于君王,心中所繫已不仅仅是家中父母,而是将「家庭」的观念扩展为「家国」,将孝亲放大至利益天下苍生。
南宋岳飞以忠义着称,他为了不辜负宅中老母的寄望,和那刺于后背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而移孝作忠,于战场上策马奔腾,力退外敌,卫国护君,从而万古流芳,如今依然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有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不然,虽然岳飞与家人分离,但却是以利益国家、造福百姓之大局为己任,精忠报国,光宗耀祖,此为大孝。孝子之名,自然是当之无愧的!
常作为戏剧题材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忠孝兼备的战士。花木兰因为担心年迈的父亲不堪出征,不惜女扮男装混入军营,甚至在连男儿都可能退却的沙场上奋战、奔驰;凯旋后也不奢求高官厚禄,却是回到家乡与爹娘团聚,承欢于膝下。真可谓置大义于心上、行大忠大孝之德的一代巾帼英雄。所以自古就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句佳话。
臣民以忠孝侍奉君主,为君王者如果也能常怀孝敬之心,仁爱子民,必然会使社稷长久安定。
以孝治天下
《诗经》有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能有伟大美好的德行,那么四方诸侯国家都会归顺于他。
汉文帝刘恆可谓遵从大孝之道,仁孝治国、惠利苍生的典范。他不仅亲自侍奉病母,亲尝汤药,还注重以德治国,发扬礼仪之风;不仅自己生活节俭,还使国家开支有所节制,减轻百姓负担,并下旨每月赐与80岁以上的老人适量的米、肉、酒等食物,超过90岁的则加赠棉絮、帛等衣料。刘恆在位期间,对天下老人都心怀孝道,令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歷史上,将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鲁国大夫季康子曾问孔子,如何使百姓忠敬而勤勉?孔子回答:「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要掌权者以庄重、孝慈、爱贤的心去对待百姓和臣子,自然能获得爱戴。
统治者以其本有的影响力,如果能善用政策广传孝德,并亲身力行,自然上行下效,促进国家和谐昌盛,建立有德之邦,打造太平盛世。
佛教中的孝道
世人多因削髮、出离而对佛教抱有不孝的误解,实际上并非如此。孝道是佛教非常重视的思想,很多关于孝道的佛教经典至今仍广为流传,例如《地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孝子经》等,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佛更是以身行孝,知恩报恩。
年轻时的悉达多在看到生老病死的无常现象之后,发愿要出家修行,却遭到父亲净饭王的反对,为了让悉达多打消出家的念头,父亲还为他娶了漂亮的妻子,悉达多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志,只好顺从婚娶,而且生了儿子,尽了世俗间娶妻生子的义务。但是为了追求人生真谛,帮助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祂在满足父亲一切要求之后,终于得以出家,经歷各种苦行后于菩提树下悟道。悟道后的佛陀还曾特地回国为父亲说法。在净饭王辞世后,佛陀亲自回来为父亲抬棺、送葬。祂也曾为亡母摩耶夫人说法,使母亲得以超升天界。
地藏王菩萨某一世曾为一孝女,名曰光目,为救亡母解脱痛苦而发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并依此奉行,不仅使自己的母亲得以超度,还使后世之人能够以诵念此部《地藏经》所获得的无量功德,帮助需要的众生离苦得乐。
佛教宣扬「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及众生恩,这个层级排列与传统儒家孝道理论的三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孝道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又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品质。
当代人如何行孝?
现代人生活忙碌,物质慾望浓烈,使得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孝,人们常常认为用金钱、物质来丰富父母的生活便是孝。然而,这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父母养育儿女,自然希望儿女健康幸福,但是作为子女,如果还能做到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帮人助人、从事利益大众的职业、对社会有所贡献等等,当父母在跟别人提起子女时,能令他们感到非常体面和自豪,相信这会是父母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古人称之为「养父母之志」。
从古至今,无数大孝者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将自己的小情小爱放大至大情大爱,乃至大慈大悲,以大局为重,以更多人的利益为重,成就一番光荣,以此令父母荣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如果能在更高的精神层次上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之不断学习、精进、完善自身,以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让更多人受惠,带领更多人找寻生命的出路。如果这不是大孝,什么才是呢?如果这些您已经做到了,还想要继续圆满孝行,该如何做呢?
莲池大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可见,在佛教中,让父母获得生活上的富足只是初品的孝;光宗耀祖,让父母流芳百世,为中品的孝;如能在父母生时引导他们正信慈悲,死后能超度他们的灵魂得以解脱,是为上品之孝,这是对父母恩最彻底地报答,可称为圆满大孝,也是出世之孝。出世间并不是人们误以为的一定要出家或者去到哪里,而是通过修行达到心中清净、智慧,通达真理,此时的孝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纵横惠及累世父母和天下众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需及时,然而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子女的人生价值观和各种因缘,但是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对父母的那颗真诚敬爱和感恩报恩之心。
佛教宣扬「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及众生恩,这个层级排列与传统儒家孝道理论的三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孝道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又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