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永无停息
文:西缇
每年的11月1日至2日,在墨西哥有个非常盛大的狂欢「庆典」,称为亡灵节(Día de Muertos)。对于多数人来说,亡灵与狂欢庆典二词并置,显得既矛盾又不敬,难道墨西哥人认为亲人的亡故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吗?
199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说:「对于纽约、巴黎和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永远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唇。但墨西哥人却总是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共寝、庆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恆的爱。不可否认,墨西哥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里或许有着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恐惧,但是至少墨西哥人从不避讳死亡,他们用耐心、轻蔑和调侃直视死亡。」[1]
当悲伤无用时,何妨庆祝?
在墨西哥人心目中,有死才有生,死亡只是生的一部分,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结束。墨西哥人面对死亡时的豁达,不仅源自于文化,也源自于从小的教育,他们在小学课本里这么教育孩子:「11月2日的亡灵节是我们为那些已不和我们在一起的人所举办的节日。这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色彩的节日;人们以食品和其他东西为死者布置祭坛;在公墓里弹奏音乐,并且写一些『骷髅诗』互相取笑……。」
墨西哥人给予孩子的「死亡教育」显得既不恐怖又不悲伤,颇有值得世人借镜之处。但是,要教育孩子认识死亡,我们自己得先认识死亡;而在认识死亡之前,首先必须要问,人们为何惧怕死亡?
人们对于死亡的惧怕,大多来自于「未知」。当生者想像死亡时,总会虚拟出一些恐怖的景象来吓自己,认为唿吸停止那一刻,可能如同被人勒住咽喉般痛苦;认为死后的世界可能既孤独又阴森恐怖……。至于面对亲人死亡时的悲伤,则是因为「不捨」或「不愿失去」──因为不知他去了哪里;不知他所去的那个世界到底好不好,也总以为从此失去了他的爱。
「死过」的人这样说
死亡真的很恐怖吗?听听看曾经「死过」的人怎么说。2012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也是从医25年的知名神经外科医师埃本.亚歷山大三世(Eben Alexander III)出版了《天堂的证据》(Proof of Heaven)一书,他在书中详述自己罹患了脑膜炎昏迷7天中的濒死经验(near-death experience)。他描述自己去了一个充满白色和粉色云彩的地方,见到云朵之上那些透明、发光的生物;听到了好似圣歌般的声音;感受到一名美丽的女子那包含了一切又超越一切的爱;最后进入了一片完全黑暗的巨大虚空,看到了光。他形容当下的感觉就如同新生儿降生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新世界里,这个新世界即是天堂。他的结论是:死亡并非意识的终结,而是巨大和无限积极旅程中的一个章节。[2]
世界各地大多数曾有过濒死经验的人都说,死亡的感觉并不可怕。他们所见到的死后世界,的确会因为信仰及文化背景而有微小的差异,如佛教徒见到佛与菩萨、基督徒见到上帝与天使……,但其他所见的内容却相当一致,例如:强光、隧道、灵魂出体、见到神灵……。据统计,美国有15%的人有过濒死经验,其中11%曾进入另一个境界或空间;9%有灵魂出体的经验;8%说他们见到或接触到神灵,只有1%的人感觉到痛苦或害怕。[3]
教孩子认识死亡,您可以这么做
佛法认为生命是轮迴不息的,因此称死亡为「往生」,指的是命终之后生于他方世界。这些看法与墨西哥人相去不远,也与亚歷山大三世医师的濒死经验若合符节。如果死亡是生命之必然,我们何须忌讳教育孩子认识它?又该怎么教育孩子认识它呢?
许多长辈带着孩子出门,行经丧家门口时,经常会摀着孩子的眼睛,喊着:「不要看。」然后带着孩子快步离开;或者,当家族中有亲人过世时,刻意不让孩子前往殡仪馆参加告别式,唯恐沾染了不祥之气;有些妈妈甚至在有意无意间哄骗孩子:「你如果不乖,妈妈会被你气死,以后你就没有妈妈了。」这一类的行为都是负面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将死亡视为毒蛇勐兽。
教育孩子认识死亡,除了要避免如上言行之外,其实不需要太刻意,而要善于利用机会和工具。例如:面对年龄还小的小孩时,不妨透过以死亡为主题的绘本,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告诉孩子,死亡就是「一个人的身体永远停止工作」。面对稍微懂事点的孩子,可以在家中宠物死亡、或在路上见到死去的小动物时,趁机和孩子聊聊死亡可能发生的各种现象。当家中有至亲亡故时,带着孩子去参与告别式,趁机告诉孩子,死亡是自然的,不论多么悲伤或想念,都必须「接受」。尤其要避免用「死后下地狱」或「死后会变成鬼」之类的负面字眼来吓唬孩子,更不要用「他睡着了」、「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之类的字眼来敷衍孩子。
美国有些小学老师,会利用在教室里养宠物的机会,一则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的生长与习性,一则会在宠物死亡时,给课堂上的孩子们上一场「死亡教育」课。例如:当宠物死亡时,有些老师会慎重其事地打电话邀请家长们参加宠物的「追悼会」,并且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宠物照片,让孩子们写上想对宠物说的话,将这些图文汇集成一本纪念册,透过这个过程回顾宠物的一生,让孩子们知道,宠物是带着他们的爱离开,同时也要他们感激并肯定宠物曾经存在的价值。
美国小学甚至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前往殡仪馆,让自愿的家长躺进预先准备好的棺木,盖上棺盖。透过一次「可復活」的死亡,让亲子双方经歷一场震撼教育。不论是躺进棺木的父母还是「暂时」失去父母的孩子,通常都会因此更加珍惜生命与彼此。
结语
金菩提宗師说:「我所理解的『人肉体败坏与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最终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比如生命坐标是一条直线,左侧无尽向左,右侧无尽向右,两边都看不到尽头,我们这一生只是其中一段路而已。」
如果死亡不是失去,只是暂别;如果死亡只是一种灵性的转换,而不是永远消失,我们何不用更健康的态度去接受它、面对它?
参考资料:
[1]揭开《SPECTRE》骷髅面具,读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豁达 https://kknews.cc/zh-tw/news/qjolkng.html [2]哈佛教授神经外科专家、称自己濒死游歷天堂http://blog.udn.com/1688ku/47456404
[3]「我看到天堂」 神经学教授的濒死经验https://news.tvbs.com.tw/fun/63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