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鹿特丹,领略建筑奇蹟
文:汪达
鹿特丹不仅是荷兰第二大城,也有着「欧洲文化之都」、「欧洲最大货柜港」、「默兹河上的曼哈顿」及「现代建筑实验场」等称号,更于2014年被英国着名旅游图书出版社──罗浮指南(Rough Guides)推荐为世界十大必游城市之一。
我之所以造访鹿特丹,其实和罗浮指南无关,而是缘于骨子里那一股特立独行、不甘于流俗的「自我风格」!因此,虽然现代都市的水泥丛林始终都不在我的旅游名单之中,但鹿特丹那些奇特的建筑却偏巧对了我的胃口!
荷兰是自行车之国,人口约一千六百多万,自行车却多达一千九百多万辆,来到荷兰,如果不骑自行车,又如何体会荷式的生活习惯与态度?所以,不啰嗦,直接租一部自行车,勇闯鹿特丹奇特的建筑群!
美食银河在我家
第一站来到一座拱廊式建筑──拱廊市集(Markthal)。从远处看去,它像是一座曲度极大的拱桥,其廊洞则像一处首尾贯穿的开放空间;待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廊洞两端各有一面巨型透明玻璃帷幕,廊洞的一、二楼则贩卖着各种农产品、乳酪和熟食等。
乖乖!这市场真大真高!而且干净清爽、井然有序,与许多传统市场给人杂乱骯脏的印象大异其趣。抬头还可以看到高耸的拱顶上飘浮着各色各样的新鲜蔬果!这一道美食银河,原来是由一片片磁砖拼贴而成的巨型蔬果彩绘。说实话,在外明内暗的情况下,那些彩绘并不十分醒目,但是,据说到了夜晚,打上灯光之后,透过长时间曝光的夜间摄影技巧,那一片彩绘拱顶将幻化为发着光的梦幻美食银河。
整座拱廊的弧形建筑及拱顶上布满一扇扇透明玻璃窗,里头住着两百多户人家,令我好奇的是,那些人家的屋顶、墙面和地面线条是平直的还是弧形的?他们闲来无事时会不会趴在窗口窥看着市集内的活动呢?会不会透过窗口对某个熟识的小贩大喊:「老闆,来一把菠菜!」同时垂降下一只放着现金的提篮,拉回一把新鲜的菠菜?
倾斜45度的生活
下一站来到了方块屋(Cube House)──这是我此行最想看到的建筑。方块屋是由荷兰建筑师皮特.布洛姆(Piet Blom)于1984年依据森林的概念所建,每一栋方块屋象徵着一棵树,其树干则是楼梯,整个建筑群总计有38间小型和两间大型方块屋,组合成一座水泥森林。
一见到那一方方如骰子般的菱形建筑,我立刻就兴奋了,在这个新奇建筑的中庭,天空毫无遮蔽,阳光可以洒入「森林」,带来温暖与活力,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不过,这里面的住户难不成得克服地心引力,在倾斜45度的地面上行住坐卧吗?为了满足好奇心,我走进了其中一户开放参观的方块屋(Show Cube)一窥堂奥。
当然了,人是无法在倾斜45度的角度上生活的,室内的地板是水平的,可是墙壁和窗户则呈现54.7度的倾斜角度,对于我这183公分高的男生来说,走在里头得格外小心,以免不小心撞到了头。屋里共有三层,一楼为客厅和厨房;二楼有两间卧房及浴室;三楼是阁楼。由于格局不方正,室内空间无法充分利用,因此并不开阔,此外,许多家具也必须经过特别设计,否则难以塞进那并不方正的空间里。
虽然我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对于这方块屋,我的想法是,它确实很有趣,也确实很好看,但创意有余,实用性不足,看看就好喽。
与布洛姆心领神会
接下来走访的是着名的铅笔屋(Het Potlood)和水管屋(Centrale Bibliotheek Rotterdam)。这两栋特殊建筑也是皮特.布洛姆的杰作。看来布洛姆和我一样,有着不受羁绊的灵魂,不喜欢受限于传统与成规,也不爱随波逐流,这样,才能创造出这么多广受世人瞩目的特殊建筑吧?此行,我就当是来到鹿特丹和布洛姆心领神会了!
和方块屋相比较,布洛姆在设计铅笔屋时显然实际了些,其大楼外观看来虽像一枝粗胖的铅笔,但里头的住宅是方正的。我非常喜欢它那朝天的笔尖,感觉好似每天在为天空涂抹着不同的颜色,使得天空有了色彩与阴晴明暗。虽无缘见其内部格局,但对于喜爱建筑的我而言,能窥其外观,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至于水管屋,则主要得名于攀附其建筑外部那些口径巨大的黄色水管。有人说那些水管使它看来像一座工厂,但其实它是鹿特丹市立图书馆。若以务实的角度思考,我会说,将水管设计在建筑外部,至少方便修缮,当水管漏水时不必刨墙挖地,也算是一大好处呢!
一枚倒置的✔
另一座极具特色的建筑则是中央车站(Rotterdam Centraal Station)。有人说,在某个角度下观看,鹿特丹中央车站的南侧入口形似大白鲨张开的血盆大口;依我看,它却更像是一枚倒置的✔符号,或一把象徵着重建与新生的锄头。事实上,鹿特丹在二次大战时,曾因德军入侵而几乎夷为平地,但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毁灭,使得众多充满创意的建筑设计师,得以在这个仅有新加坡1/2大的废墟上尽情发挥创意,创造了如今的新生,使它跃身为全球拥有最多奇特建筑的城市。
中央车站是2014年重新启用的代表性建筑。它虽拥有奇特的形状,却能融入整体城市环境,更是一座新颖的绿建筑。例如,车站北侧面向一大片19世纪风格的荷兰小镇,为了不让19世纪的风格遇上21世纪的新建筑时显得不合时宜,设计者特地将北侧入口设计成大幅宽面的透明帷幕,并以户外的绿色植物作为缓冲;又例如,以十三万块透明太阳能板铺设成月台上方长达250公尺的巨大顶棚,不仅可以将阳光导入作为照明,减少用电量,其斜切错列的太阳能板还能改变阳光照射角度,创造出时时变化的光影,既能美化、节能、减碳,还可发电,一举数得。
最舒适的莫过于车站大厅了,其挑高的建筑内部大多以木料、玻璃与石材装潢而成,风格简约。尤其木质装潢所营造出的温馨质朴氛围,大大降低了一般车站给人的冰冷与匆促感,在此闲适地逛逛似乎也并无不可。再加上其入口处人车分流的概念,有专供自行车进入的手扶梯,还设置了可停放5200辆自行车的停车场,对于我这个靠着自行车旅游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
接下来,我将骑着自行车进入这道手扶梯,前往我的下一站……。下一站是哪里呢?还不知道呢,眼前的我只想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摩登城市里,随遇而安,随心而行!